造就卓越的教师.docx
《造就卓越的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就卓越的教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造就卓越的教师
造就卓越的教师
造就卓越的教师
董进宇博士:
吉林大学副教授、国内前沿的成功教育家、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演说家、优秀的个人生涯规划导师和人生激励导师,也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
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教师育人教育模型图》,此模型正在全国各地数千所学校指导初等教育教师科学地培育现代中国人。
造就卓越的教师
(1)
一、了解教育的真相
沟通的天条:
听者准备好了,听者才出现。
了解教育对象的真相:
人有双重性:
类的特性和个性,类的特性体现在外在世界,个性体现在内在世界。
内在世界也就是心灵世界,这是一个自己做主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维克多-佛兰克发现了这个秘密。
外在世界体现在类的特性中,内在世界体现在个性中。
每个人都是根据他的价值观、当时的情景、思维习惯、情感状态及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在这种情景下的行为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式,学生是被动的,如同茶壶给茶碗倒水。
这是错误的,因为他忽略了学生是主体,每一个学生既有类的特性,又有个性,我们把个性给他起个名字叫自由意志。
如果这个自由意志之门不打开,你是没办法教会他知识的。
只有学生把这扇自由意志之门打开,你才能教会他,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学会知识。
心灵:
自我做主的地方,又叫自由意志。
在那里,地狱变成天堂,天堂变成地狱。
心灵的世界:
是指内在的世界。
外在世界-----客观的,内在世界-----主观的,
1、变的天条
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个由内开起的变之门,钥匙在我们手里不经我们同意,任何人无法打开。
学生在网吧,你的引导、启发、帮助,最终他回来上课了,这是他自己决定的,老师只是外在因素,对他施加环境的影响,不是直接指挥他回来。
我们的老师、家长你只能间接影响他对事情的选择,最终是他自己决定的。
2、教育者的天条:
你无法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
你可以通过鼓励、表扬、激励学生学习动机,间接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你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人。
这是教育者的天条。
如果你该说的话也说了,该讲的道理也讲了,他依然没有反应,你只能等待机会,下次继续影响。
不能愤怒,愤怒只能适得其反。
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间接影响他对事情的判断,你谈你的感受、你的经验、扩大背景知识、提高他的认识,最后他自己做决定,他变了。
学生是主体,不是客体,随便怎么放,只有他的意志之门打开了,同意了,才能跟你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是合作关系。
所以每个教育者应有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
教育不能越线。
否则会伤害学生的主体人格。
这种人格的伤害会比你教会那点知识多得多。
越线:
有些家长、老师对学生的不足先是说教,当发现孩子不听时开始愤怒了,恶劣的批评、打骂。
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越线伤害的是孩子的主体人格、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老师的工作以不越线为准。
(1)了解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经验,
自然知识:
人们在探索周遭物质所获得的经验。
社会科学知识:
人们探索人类社会居所获得的经验。
人文科学知识:
人们探索人类心灵所获得的经验。
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经验。
人类是用符合代表知识,文字后面代表的东西叫知识。
98%的老师把符合当成了知识。
80%的学生不会学习、不会听课,上课时不停地记笔记,他把注意力焦点用在记符号上,没有听到真知。
人的注意力焦点在同一个时空只能集中在一点上,不能兼顾两点。
注意力集中在符号上,就不能集中在真知上。
例如:
两手同时画画,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是画不了的,当你注意力放在左手上,画出的是圆,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右手上,画出的是方。
在我们的头脑中,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一点,那一点在大脑成像,大脑会对它进行反应,对它进行加工判断。
在我们扑捉信息时,当注意力的焦点放在A点上时,大脑对A点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学习和吸收,当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B点时,大脑对B点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
老师教符号,学生学符合号,教育出的学生是废品----书呆子
(2)什么是理解?
理解力:
要依赖于背景知识。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特例,相互误解是常态。
理解力要依赖以下背景知识:
相同的背景知识
相同的立场
相同的价值观
相同的词汇定义。
维特思坦最著名的一句话:
任何人口中的语言都是私人语言。
相同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视角)
老师说的话,80%的学生理解与老师的想法不一致。
孩子对事物的理解与成人不同,而我们却误以为是一样的。
因为孩子和我们说一样的词汇。
有这样一句名言:
男人和女人之间因为误解才结婚,结婚后因为相互理解了就离婚了。
3、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一个3岁的孩子能学会一门复杂的语言。
这是一个奥秘。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凭主观和习惯教育孩子,这里告诫老师你要由过去的主观为客观,由过去的习惯为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神秘世界,教育好孩子。
4、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
(1)孩子由一个小动物变成人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
孩子在出生的状态下,他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们是可恶的小动物,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我们把它变成了人。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需要人。
这个小动物在人中输入人的精神营养、人的模式行为,才能成长为人。
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例如:
怎样接人代物,怎样与人打招呼,孩子每个行为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固定下来。
(2)孩子身上才能的开发需要漫长的过程
孩子身上每一个才能的开发需具备三个条件:
A、被激活B、环境支持
C、系统化训练
每个孩子的激活点不一样,环境支持不一样,训练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的才能发挥也不同,我们却用其他孩子的尺度要求自己的孩子。
例如:
一个天赋嗓音的孩子,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家长常犯的错误:
拿自己的年龄尺度去要求孩子。
其实我们小的时候没那么优秀。
(3)人必须自己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的理解知识、探索人生道理的过程,才能真的理解道理。
例如:
什么是友情、爱情、人生、理想、目标、负责任、生活等。
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智慧的人。
所以,家长、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心急就是用自己的年龄尺度要求孩子,心急就是拔苗助长。
最终毁了孩子。
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不经历这个过程:
人类的行为模式不会做周正;知识的开发、能力的增长不会很好;知识、人生的道理不会理解的深刻。
不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是绝对不会成熟起来的。
不让孩子经历过程直接告诉孩子结论,这是心急-----拔苗助长的方式,压抑了孩子的潜能。
只有经历了过程,才能把孩子培养好
5、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才是通晓人性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
什么是移情能力:
理解别人的能力
面对外界事物,我们的感受都不相同。
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而我们却误以为相同,这是不具备移情能力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事,男女的感受是不同的,夫妻之间的争吵大多都是不具备移情能力,彼此之间理解不了对方的心思。
例如:
把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用标点符合断开。
所有的男人的断句是: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所有的女人的断句是: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心理。
6、不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理,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他只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
一个老师缺少移情能力,是不配做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他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不了解人性。
苏霍姆林斯基讲述这样一件事:
一个初二的学生,课堂上没听课,老师问他
怎么回事?
他说:
奶奶去逝了,这个老师说:
奶奶去逝关你什么事,你应该好好听课,化悲痛为力量才对。
这个学生还是没听课,下课后没有去做间操,这个老师是班主任,看到学生在班级,问为什么?
学生说:
不想去。
老师很生气又训了他一顿,老师走了,他越想越生气,看到花盆,啪的一声打碎了,老师闻声回来,又是一顿训,之后告诉校长,并让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做检讨。
学生没做,下午把教学楼点着了,烧死200名学生,这个学生被判了刑,苏霍姆林斯基说:
到底应该判谁的刑,应该是那个班主任啊!
这个班主任不配做老师,他不了解人性,这个孩子是无辜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叙述这样一件事:
一块教室的玻璃被打碎,陶行知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说:
是哪一个同学打碎的请到校长室来一趟。
一个学生过来说:
是我不小心打碎的,陶行知校长马上奖励他一块糖,孩子愣住了,陶行知校长说:
这是奖励你的诚实;
然后又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孩子说:
我来赔。
陶行知校长又拿出一块糖说:
这是奖励你的负责任;
陶行知校长接着问一句,你以后怎么做?
孩子说:
我以后不打了。
陶行知校长又拿出一块糖说:
这是奖励你知错必改的。
对于孩子犯的错,只要不是故意的,改了就行了。
7、教育无小事
老师、家长无心的一句话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影响。
一个记者发现了一个故事发生在两个人身上对人生产生巨大的不同影响,这两个人,一个是慈善家,一个是江洋大盗。
故事是这样,在这位慈善家6岁时,妈妈端着一盘苹果,上面有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弟弟都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妈妈问我们谁想要这个大苹果,我和弟弟都举起了手,妈妈说:
你们到外面割草坪,谁割的又快又好就给谁,妈妈把草坪各分一半,我和弟弟开始比赛,结果我赢了,得到了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
要想实现内心真实的欲望,你必须付出真实的代价。
这件影响了我的一生。
他是我做事的准则。
也成就了我的事业。
二十年后我成为了一位慈善家。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江洋大盗6岁的童年,一天妈妈端者一盘苹果,上面有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和弟弟都想要,妈妈问我们谁想要这个大苹果,弟弟抢现一步举起手说:
我想要,妈妈立刻把脸撂下说:
你怎么这么自私呢,不知道谦让。
妈妈过脸问我,你想要哪一个,我看到弟弟被妈妈训斥,不敢说要大的,指着盘中的那个小苹果说:
我要那个小苹果。
妈妈听后非常高兴对弟弟说:
你看哥哥多知道谦让,为了奖励哥哥,大苹果给哥哥,我得到了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
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太可怕了,从此我学会的隐瞒、说谎。
这件事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开始是小偷小莫,二十年后我成为江湖有名的大盗。
两位母亲不同的做法,导致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老师一句无意的表扬,二十年后这个孩子可能成为了科学家。
老师一句恶语的批评,二十年后这个孩子可能是一个平庸的人或者变成的罪犯。
吉林大学一位法理学家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家排行第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在家不受重视,在学校学习是倒数第一,没人会注意到他,一次习题课,全班52名学生只有他做出这道难题,老师夸张地表扬了他,他感到从未有的舒畅感,被人表扬的滋味真好受,从此开始发奋学习,一学期后成为班级的正数第一。
初中毕业在玉门油田当工人,业余时间他自学的马列、毛泽东的著作,高考恢复后,他考取了吉林大学的法学研究生。
他说:
他非常感谢表扬我的那个老师,那句表扬改变了我的命运。
老师要怀着敬畏的心态对待你的学生,不能造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老师的一句话可能成就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导致孩子人生的偏航。
在我们的心灵上,所有的痕迹都是外在世界慢慢进来的。
8、育人观念的变
传统的育人观念:
孩子的主体人格是:
老实、听话、被动、等待、服从。
如果谁家的孩子做到这几点,家长或老师就认为这是教子有方,
这是传统中国人的标准人格。
70年代介绍对象的标准是:
老实、听话、被动、等待、服从。
老师和家长的育人标准沿用的是2000年前的标准。
如果今天的孩子也被教育出:
;老实、听话、被动、等待、服从。
请问:
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显然是错误的。
如今的社会背景是:
(1)市场经济
中国的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