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963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课时设置:

2教时

第一课时

要点:

整体熟悉,重点学《望月怀远》

一、导入

我们知道,初唐诗歌已经逐渐摆脱了齐梁绮靡婉媚的诗风,表现出了“风神初振”的特色,经过初唐的孕育,盛唐诗歌表现出了“声律风骨兼备”的气象。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的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特征: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

李白、杜甫,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所以我们的教材在后面为这两位大诗人设了专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二、朗读

三、简介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四、理解

1.看注解,发挥想像,理解下列加线词句

望月怀古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交流

天涯共此时:

天涯,跳跃省略了内容,指远隔天涯海角的亲人。

共此时,此时共同翘首望月,互相思念。

全句可以有两层理解: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情人:

有情之人。

遥:

漫长。

竟夕:

亦即通宵。

怜:

有怜惜之意。

滋:

侵袭。

不堪盈手:

不能满手捧上月光。

梦佳期:

佳期,指相聚。

五、赏析

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

意境雄浑阔大。

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

这一句其景可爱,情状可爱。

“天涯共此时”:

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这一句其情美妙。

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首联:

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

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怨”更因怀远。

颈联:

“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

尾联:

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作业

1.背诵《望月怀远》

2.读《世纪金榜》P13“助读链接”

第二课时

要点:

重点学《送魏万之京》,总结,作业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颀(690?

-715?

),赵郡人。

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

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

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

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

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

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

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二、朗诵

三、理解

1.看注解,发挥想像,理解下列加线词句。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交流

离歌:

离别的歌。

云山况是客中过:

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催寒近:

催得寒气越来越近。

向晚:

傍晚。

空令岁月易蹉跎:

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3.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

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

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四、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1.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课文思考题)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

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

“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

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教师参考: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

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

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

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

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或者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

4.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

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送魏万之京》。

2.读《世纪金榜》P13“助读链接”。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教学目标:

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赏读-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二、评讲

口译诗文,体味滋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三、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与诸子登蚬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诗。

“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

岘山在襄阳城外汉水上,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

我们必须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这首诗。

(文后注⑥)羊祜是晋朝人,做襄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

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

“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

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

”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

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泪。

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解读:

(一)思想情感:

思考1:

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

“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思考2:

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

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思考3:

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

与上联有何联系?

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

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

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

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

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

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

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思考4:

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

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思考5:

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

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

据史书记载:

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

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

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

真乃对比出效果!

(二)艺术特色:

思考:

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

先虚后实,

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

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三、课堂小结:

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

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

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羊公碑“尚在”,令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

诗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包含着作者的激情。

语言通俗易懂。

四、布置作业:

1.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

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2.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

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

据史书记载:

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

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

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

真乃对比出效果!

3.背诵本首诗。

4.读《世纪金榜》P15-16“知识钩要”“应考指津”。

5.做《世纪金榜》P16“考题对接”。

附:

板书设计:

首联:

凭空落笔貌离神合

颔联:

由虚入实与上粘连

颈联:

远近景物一片萧条

尾联:

自然用典由人及己

山居秋暝

王维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王维田园诗歌的诗情画意。

2.理解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景中含情,言外有意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近王维,走进唐朝田园诗:

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唐朝诗人王维和唐朝田园诗。

1.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

蒲州人。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

到张九龄罢相之后,他倍感沮丧,有归隐之心。

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

思想日趋消极遁世,日益信奉佛教。

“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

乱平,降为太子中允。

后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竟至险遭杀头之祸。

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挎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

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2.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介绍

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

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

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

二、多形式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

1.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

(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2.根据诗歌,请用一句话分别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这些景?

明确:

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带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动;听见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

3.诗人用这些景物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请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一下

明确:

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有声有色,错落有致,叫人向往和陶醉。

(诗中有画)

4.第五、六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

对偶;以动衬静(用“喧”和“动”衬托“静”)

5.背一背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6.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

表达了诗人希望忘情于山水,寄情于山水的理想以及洁身自好的志趣。

(山中要比朝中好)

7.第一句“空”与“新”字能换吗?

“空”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与作者希望远离尘嚣与俗世的愿望正好相吻合。

“新”字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8.再次朗诵全诗

四、小结

本诗反映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读《世纪金榜》P15-16“知识钩要”“应考指津”。

3.做《课时作业本》P103的习题。

燕歌行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

《燕歌行》。

二、评讲

(一)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二)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

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唐汝询说:

“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