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699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docx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D

一、引言 

要说我国古代诗人的创作成就,让我首先想到的作家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博学多识,才思敏捷的诗人,早在我读中学时,就读过他的许多诗作,像《桃花源记》、《饮酒(五)》、《归园田居(三)》等等。

通过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他的桃源梦,认识到了他是一位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有着重大开拓与贡献的作家。

陶渊明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取材生活、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有一种冲淡之美,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二、正文

(一)平淡自然诗风的形成

  生活即诗,在此是强调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文风格影响巨大。

他的出身、地位、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社会都决定着他诗文的基本内容,而其诗文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文的基本风格。

1、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陶茂,为官武昌太守。

父亲陶敏也做过官,却不以出处为意。

母亲孟氏,则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侃的外孙女。

陶渊明的父亲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生活颇为艰难。

陶渊明在20岁时受叔父陶夔的怂恿,到京城健康、会稽郡、吴郡等地进行游学求仕生涯,但三年后求仕也无果而归。

之后虽受提携,终因看透了世事翻覆,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38岁起就归隐田园,直至终老,自塑了中国历史上的力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

2、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

从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可看出,凭他的才学在当时应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官位,可是他生不逢时,游学求仕数年后失望而归。

他看清了那些贵族豪门的嘴脸:

垄断政权、滥赏滥杀、放浪形骸、贪财虚伪、荒淫奢侈。

同时,三年的游学也令他深感京城人门第观念的严重。

这种经历让他深感自卑,从而也令他产生了远离政治官场的念头。

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又何尝是心甘情愿?

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

这其实才是陶渊明真正的心迹所在。

3、时代、社会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

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

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

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

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

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

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朝的郦道元、杨衒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

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

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

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

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

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这种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文内容主要是以他的隐居田园生活为主。

在他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创作了诸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著名的田园诗。

在这些诗中,“既描写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凯’的山乡景色,又叙写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农家情趣。

但写的更多的,则是‘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无限欣慰,以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男’的生活艰辛”。

这些诗文,语言“质而实绮”,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涵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即使在他出仕十年间,身处险恶的官场,所写诗文主要的还是对田园自然美景的描绘,对上古淳朴民风的怀念、自己眼前农耕生活的乐趣等等,文风清新、淳朴。

由此可见,正是陶渊明自己平淡自然的生活写入诗中,才孵化出我国彪炳千古的“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的体现。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

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P.380)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②(P.380-382) 

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

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

“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②(P.380-382)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为农家披星戴月的艰苦劳作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让人感觉到一幅耕种之暇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乐趣。

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

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

3、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

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

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人人参加劳动: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

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

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

“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

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

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

清初黄宗羲提出: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

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

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

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

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1、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

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白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

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

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P.380)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

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

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

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

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

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

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

”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

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

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

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

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

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

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

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

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2、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

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

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

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

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

《五柳先生传》中写道: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

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

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朱熹的《朱子语类》说:

“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

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

如《饮酒》其七 :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

一些常见的景物如“秋菊”“归鸟”在作者的笔下。

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

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

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

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

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等。

3、情、景、事、理的浑融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

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

且看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②(P.380-382)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

就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

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

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把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

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相结合。

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

陶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

诗中出现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

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诗歌意境。

三、结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阔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

他的田园诗内容真实,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的影子,自然流露,源于生活;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而且,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

他的田园诗在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P.208)

②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

中华书局,1990. 

③《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P542)

④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三:

饮酒二十首[M].北京:

中华书局,1979.(P.90)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罗锡诗《魏晋南北朝隋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