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055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共10页文档.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文档共10页文档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内容: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94-95页的内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感知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结合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

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

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

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难能解答?

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

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

预备——开始  生:

(拍手击掌)

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

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

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

怎么不拍了?

生1:

半个。

师:

一个苹果要分给2个小朋友该怎么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1:

分成两块

生2:

一人一半

生3:

从中间切开……

师激疑: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分法,老师是这样分可不可以?

为什么?

(师拿出一个月饼图片故意撕成一大一小)

生:

不对,这样的两份不一样多……

师:

哦,要把两份分得一样多才公平,是吗?

我们把分得一样多的分法叫什么分?

生:

平均分。

(师板书:

平均分)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出分数,板书课题。

师:

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谁愿意上台把这个月饼分给这两个小朋友?

(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

师:

你准备怎样分?

生:

我是这样对折一下,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两个小朋友每人一份。

师:

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同意)来,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请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

把这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个月饼?

生:

半个。

师:

这半个月饼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数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板书:

分数)带学生齐读一遍“分数”。

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完整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2、指导读写,理解1/2的含义。

师(拿着一个圆形纸片边演示边说):

老师也用对折的方法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

平均分成了两份。

师(张贴图片):

这一半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就是——1/2。

(师板书:

1/2)

师: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伸出你们的手指出来,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师边写边说明:

先写一横,表示平均分;下面写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它叫分母;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1份,它叫分子。

咱们再来写一遍。

师:

这个数怎么读呢?

谁会?

生:

二分之一。

师:

嗯,读得好,就这么读,谁再来读一遍?

生读:

二分之一。

(师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

师:

大家再来读一读。

(二分之一)

师:

(出示课件)大家请看,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

(两份)就有了两个半块月饼,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半个月饼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

1/2

师:

左边这半块可以用1/2来表示,右边这半块呢?

生:

也可以用1/2来表示,这两个半块都是这个月饼的1/2。

师:

说得真好!

师点击课件出示: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

师: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感知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由日常生活情景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3、学生活动:

折出长方形纸的1/2。

师:

刚才我们通过分月饼认识了1/2,下面请大家从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学具里边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出来。

一起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

折出长方形的1/2,并把它的涂上颜色。

然后说说你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师:

折完了吗?

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做得都很不错!

谁愿意上来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

生1(边展示边说):

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的这一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

说的非常清楚,你的手也真灵巧,颜色涂得这么漂亮,老师把你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2:

我是这样把这个长方形对折一下,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也是它的1/2。

师:

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

老师,我有。

我是这样对折一下,也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

还有没有也是这样折的?

你真是太厉害了,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

老师特别欣赏你这样有独特想法的孩子。

(师张贴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1/2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从看、折、分、涂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

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教师及时评价和鼓励,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学习,从而更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4、练习:

判断1/2,引出1/4。

师: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1/2含义的理解。

(二)认识1/4

1.判断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

为什么?

2、折纸活动:

折出一个正方形纸的1/4

师:

其实呀,在这张正方形纸上也藏着1/4呢,大家想不想把1/4从这张纸上找出来?

先请看要求。

出示课件:

拿一张正方形纸,想一想怎样折出它的1/4。

折完后,再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4。

(同桌之间互相合作,看看你们能用几种方法折出。

学生折纸活动。

(音乐伴奏)

师:

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学生:

上台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清:

你是怎么折的?

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教师选取几种不同的折法贴在黑板上。

师:

(指3个正方形):

这三个正方形的折法明明不同,涂色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表示呢?

生:

因为这3个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4。

师:

哦,原来是这样,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都是它的1/4。

(设计意图:

通过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使学生明白,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所以可用同一分数表示。

同时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意识、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2、1/4、。

其实呀,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谁来说说?

生:

1/3,1/5,1/6,1/8,1/10,……(师板书。

师: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分数,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出示课件)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生活中的分数(课件:

法国国旗奥运五环巧克力)

猜一猜

介绍人身体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

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子

平均分——……分数线

2……分母

1111

567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饼”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对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

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

所以我以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

通过分月饼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

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

在1/2的基础上,通过习题中的问题:

一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1份,能否用1/2来表示?

这样来认识1/3,又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

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不足的是评价的重点还不是很到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速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倾听的习惯还要加强。

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习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