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0977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docx

考研资料文艺学胡有清版

绪论文艺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

第一节文艺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和艺术的内涵

“文学”一词的现代意义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真正出现。

随后,中国受其影响,用“文学”一词来专指作为艺术一个门类的文学(或称美文学)。

狭义的“文艺”概念单指文学;广义的“文艺”概念是艺术的同义词,包括了艺术的各个部门。

除了文学外,艺术主要还包括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电视剧、建筑、曲艺、书法、杂技等等。

各门艺术都创造艺术形象作为非现实的审美观照物,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

艺术的范畴包括文学的范畴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一方面是人们的艺术观念在发展和变化,对于艺术的审视标准会有所调整,带来对某种文化形态是否归为艺术的认识的变化,从而引起对具体艺术部门取舍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水平的发展以及艺术观念的变化,新的艺术样式仍会不断产生。

二艺术的分类和文学的地位

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借用语言这个词汇,便把各门艺术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物质手段都称作艺术语言。

我国通行的艺术分类便以此为标准。

按照艺术语言的不同,通常将艺术分为四类:

造型艺术,运用线条、色彩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绘画、雕塑等样式;表演艺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样式;语言艺术,即文学,它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综合艺术,综合地运用上述各种艺术语言,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样式。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艺术分类方法。

如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作为标准,将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等三类;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作为标准,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等三类;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作为标准,把艺术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等两类。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文学分别属于时间艺术、想象艺术和动态艺术。

实用艺术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样式或品种,和审美艺术或纯艺术相对。

它既包括工艺美术、书法、建筑等艺术门类,也包括各种艺术门类中的一些特殊品种,如装饰绘画和雕塑,文学中的杂文学(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还包括综合各种艺术的因素形成的某些艺术,如广告艺术。

实际的艺术现象是复杂的。

文学的全部性质和特点很难用某一种分类方法来完全说明。

就像艺术的范畴会发生变化一样,艺术的分类也必然是相对的、发展的。

第二节文艺学的学科体系

一文艺学及其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和探究其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严格地说,应称为文学学。

它是由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部分构成的完整系统。

文艺理论以文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广泛的文学现象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而给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文学观念、价值标准和基本方法。

它被称为体系性的文艺学,在整个文学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文学批评以当代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它通过考察评价对象,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验,引导读者提高鉴赏水平,并研究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提出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推动和促进文学事业和文学科学的发展。

它被称为应用性的文艺学,是文学科学中最直接参与文学过程的一个部门。

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它可以是某一国家、地区或更大范围的通史,某一时代的断代史,或某一体裁、题材或风格等的分类史。

它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相互演变更迭、继承革新,剖析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与文学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文学规律,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它被称为历史性的文艺学。

○文艺学的三个部门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三者统一在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上。

2文学理论及其反映的哲学观、美学观渗透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中,形成统一的文学观念,从而造成不同的文艺学体系。

3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工合作,实现同一个学科目标,即研究和揭示文学的奥秘。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的关系。

1前者不但提供了理论观念供后者在实践中运用,而且还包括了关于后者的理论,对后者进行研究和指导。

2后者的研究为文学理论提供对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的研究成果,使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互相依存、互相补充。

一件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必然同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它的意义也总是历代无数读者和批评家不断认识,评价和开掘的结果。

二文艺学体系的多样性

文艺学体系的开放性常常体现在对文学的多环节、多视角、多时空、多层次的考察中,从而造成了理论模式的多样性。

1对文学的多环节考察:

文学过程大致包括了现实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环节。

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涉及到这四个要素,但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从而造成了理论模式的多样性。

2对文学的多视角考察:

文学研究常从哲学、美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切入,和文学研究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文学科学分支。

3对文学的多时空考察:

文学研究中不同的地域、内容、形式甚至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不同群体,都会造成不同的研究空间,产生相应的理论。

对文学的不同时间阶段的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论。

4对文学的多层次考察:

不同环节、视角、时空等等,可以形成不同的层次。

在同一环节、视角、时空的考察中也会有层次的不同。

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认为文学过程包括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要素,它们构成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

在这组关系中,作品是中心,连接其他三个要素。

艾布拉姆斯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涉及到这四个要素,但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

他把艺术理论相应地分为模仿理论、表现理论、实用理论和客观理论。

前三者分别通过与世界、艺术家、欣赏者的关系来解释作品,而客观理论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地加以研究。

这些分析有力地说明了文学活动多环节特点所造成的理论模式的多样性,为学术界所重视。

文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轫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后来逐步波及世界,90年代以来在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

它实际是以文化问题为中心进行社会研究,即使以文学现象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个案分析的素材,它所关注并着力开掘的总是文本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信息、文学文本与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等内容,对于文学文本自身的美学价值、艺术特色并不予以更多的注意。

文化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而研究文学。

三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

1本质论,主要研究文学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研究体现其本质的各种特征,研究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

2过程论,具体研究现实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包括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

其内容分别为:

研究文学创作的主体、现实基础和历史背景、过程和规律;研究作品的个体构成和群体构成;研究文学接受的主体、过程和规律;研究一般文学阅读与审美的文学阅读即文学鉴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

3文艺学其他学科的理论,包括批评论和发展论(或称文学史论)。

主要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性质、作用和用法,提供一般的指导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在文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等。

第三节文艺学的研究方法

一文艺学研究方法的体系构成

科学研究的方法按其概括程度和适用范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这种区分也适用于文艺学研究:

(一)哲学方法这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认识对象的方法。

既是文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又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适合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正确的哲学方法。

(二)一般方法这是指从一个方面把握世界、认识对象的方法。

作为中间环节的方法,它适用于各种学科,也适用于文学研究。

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方法包括了经验方法、理论方法和系统方法等三个方面。

(三)专门方法这是指适用于特定学科的特殊方法。

文学研究的特殊方法既有从自身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研究方法,也有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研究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文学研究工作者是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界定系统方法的主要原则,将其运用于文艺学的各个部门中的。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系统方法往往需要和其他文艺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原型批评是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雷泽关于巫术、宗教、科学顺序发展的思想进化理论对原型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后来加拿大学者弗莱等人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文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学理论和方法。

这种方法着力在作品中寻找反复出现的原型(包括形象、主题、结构等),进而分析作家个人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比较具有同一原型作品的异同,追溯它们同神话等原始文化形态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和历史等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种研究方法兼有社会学、心理学、形式主义等方法的特征,又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

评点(批点)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批评模式,最初用于诗文,后随小说、戏曲的发展而盛行一时,包括评注(或称批注)和圈点两个方面。

评注既包括对作品整体或部分的总评,也包括眉批、夹注或旁批等对于作品细部艺术描写以至字词运用的分析。

圈点则是给最重要、最精彩或应引起注意的字句乃至段落标上引人注目的记号。

评点这种随感式的批评方法,不但形式灵便,容量自由,而且由于紧密结合作品实际,便于指导读者深入体验品味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二文艺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形态

(一)社会学方法是文学研究中有着悠久传统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点在于强调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现实。

因此应把文学至于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对文学活动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关系、文学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作广泛深入的研究。

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创作到接受的文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社会内容、文学的社会本质等等。

此外,文学社会学还涉及一些其他研究方法较少注意或不予注意的领域,如文学的社会传播、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社会生态等,并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之中。

(二)心理学方法现代意义的文学心理学方法是以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基础的。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从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联系中研究文学。

它既包括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文学现象,也包括将心理学研究所特有或惯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某些技术措施)用于文学研究。

完整的文艺心理学体系包括文学社会心理学、创作心理学、作品心理学和接受心理学等部分。

它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和更为准确的语言来揭示作家、读者以及文学人物的心理奥秘,对于文艺学各个领域都有积极的意义。

精神分析文艺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作家心灵深处,和常人一样有着为人类社会伦理、宗教、法律等所不容的本能欲望,这种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泄而得到满足。

而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白昼梦即幻想的结果,它和夜间梦一样,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经过改装以后的实现。

至于读者则通过阅读鉴赏分享作家的白昼梦以使自己类似的欲望得到实现。

在此过程中,由于本能目标及对象变得更富有社会价值,所以文学不但是本能的补偿,而且是本能的升华。

精神分析学者在文学研究中注重通过作品和传记材料来探寻作家所受的性压抑等精神创伤,研究判断创作动机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对于作品的分析,也注意寻找支配人物行为的无意识因素,用精神分析的一整套理论和术语来解释文学现象。

精神分析方法把文艺学研究引入到主体的心灵深处,对于那些以描写人们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尤有阐释剖解的力量,对于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形式主义方法现代意义的形式主义方法受到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其基本特点是强调文学是独立自足的,它与自身以外的社会、历史、文化、道德、心理等等无关。

因此把研究范围限制在文学本身,排斥一切从外部或从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展开的研究。

形式主义方法以作品(文本)为文学的中心,将文学四要素中的作品因素突出出来,并不同程度地将其和其他因素割裂。

在对作品(文本)的分析中,形式主义方法不同程度地偏重于艺术形式方面,而排斥对文学内容的研究。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强调对作品进行反复的精细的阅读和赏析,从中体味作品字句乃至整个作品的内涵、象征意蕴及其相互联系,对作品个体或群体的结构形式作出阐释。

形式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形而上学的,但它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研究的客观性,重视对作品形式因素的细致分析等都有可借鉴之处。

(四)比较文学方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发展规律。

在比较文学中形成了注重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提倡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的研究一般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文化系统,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偏向。

美国学派代表了比较文学新的潮流和方向。

他们注意探讨那些不能直接互相施加影响的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提倡不同文化体系的类同研究和对比研究,主张进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形成了非常宽泛的比较文学概念。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关于文学本质的系统认识

一历来对文学本质的理论探讨

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文学本质理论,是再现理论和表现理论。

再现理论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本质,将其解释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这一理论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在其重要理论著作《诗学》中,他对模仿学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本身。

他指出,艺术家“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

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即简单地模仿自然、根据神话传说,并把揭示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诗人的职责。

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物色》、《时序》等篇章就论述或涉及文学同自然、社会、时代的关系。

刘勰指出: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在《诗品》中也指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们都在肯定诗文“言志”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作家的情志即构成创作冲动和作品意蕴的思想感情,是由“物感”即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等客观现实的感动触发而产生的。

诗言志《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

《毛诗序》从志情合一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特点:

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童心说明代李贽从反抗封建礼教的立场提出“童心说”。

他认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而所谓“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他对载道说持批判态度,认为“多读书识义理”只能是“障其童心”,“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性灵说清代诗人袁枚力倡“性灵说”,其理论源于钟嵘等人,更是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他所谓“性灵”,即“性情”与“灵机”的结合,而又以前者为主,其主要内涵就是要求自然风趣地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

他指出“诗之本旨”是表达感情的,“诗者,各人之性情耳”。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表现理论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关系来解释文学本质,认为文学是作者思想感情以至感觉的表现。

这种理论在中国自古得到推崇。

“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

尽管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诗言志”经常与“文以载道”联系在一起,但“缘情”的传统却始终不断。

到了近代,表现理论在西方兴起和盛行,其理论渊源在于康德从人的主观天性和才能去探讨艺术本质的观点。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表现理论作为它的理论根据而逐渐盛行。

而稍后的另外一些理论家,如叔本华、尼采等人,则把康德思想中的非理性因素大大加以发挥,形成了现代西方文论中表现理论的新潮流。

文以载道基本特点为“载道”。

中国古代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等说法,道基本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规范。

“载道”理论曾经被推向极端,在我国文学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一些西方理论家如柏拉图、黑格尔等人所说的“理念”,和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道”,有着接近和类似之处。

“道”和“理念”,都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绝对精神。

不过,在西方,更强调这种绝对精神是客观存在的灵魂;而在中国,则更强调它融于作家心志之中,并让文学去言、去载、去明。

因此,常把前者归入模仿理论或再现理论,而把后者归入“诗言志”的主流。

绝对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强调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理念”。

他的理论已进入现实,成为现实世界的灵魂,体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

他认为艺术、宗教、哲学是由绝对理念发展出来的三种形式,而艺术则是其中最不完善的一种。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反本质主义在哲学上的发展,文学理论领域中对文艺本质问题的认识也出现了反本质主义的倾向。

这种否定对艺术本质进行界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观点,也是一种特殊的本质观。

其实,即使是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也很难否认在各种不同文学和不同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某些普遍的共同性和延续性因素,很难否认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于文学现象存在某种程度的共识。

而这种共识正是通常意义上的所谓本质或规律,将这种共识绝对化、凝固化是错误的;反之,否认这种共识,否定对文学性质和特点的共同性、延续性的探讨也是不可取的。

二运用系统方法认识文学本质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总有某种客观的、相对稳定的、延续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存在。

因此,既要注意从文学自身的形态、特点出发去探索它的本质,又要发挥主体的优越性,客服局限性,以求提高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认识水平。

一方面,把文学本质视为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系统;另一方面,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视为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系统。

文学本质的三个方面:

1从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来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指社会总体结构的一部分),这是它的系统质。

2从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其他艺术样式的最基本的特点来说,文学的自身质在于它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创造活动。

3从文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文学的功能质在于提供人工对象来满足人们审美观照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产生许多社会作用。

第二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和性质

文学和艺术的其他部门一样,都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

文学是经过作家自觉加工的高水平飞社会意识,它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政治与经济,因此,文学及整个艺术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为全面认识文学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武器。

据此,我们确定文学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

1它属于形而上的建筑;2它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3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艺术。

文学的性质:

(一)文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受着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同时,它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必然产生影响和反作用。

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内容、形式、水平、风貌等都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

作家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文学艺术与哲学、宗教一样,比起政治、法律、道德等,距离经济基础较远,是一种“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的其他环节特别是政治作为中介来实现。

(二)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即使是描写非现实或超现实事物的作品,它们的根源仍在现实,仍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1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即作家的主观世界能动的、积极的创造性作用的结果,绝不是对现实世界被动的、消极的机械摹写。

因此,把反映同创造、再现同表现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2文学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不限于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只以物质的存在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

人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是物质存在的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同样可以而且必然成为文学反映的对象。

3文学及其他艺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以审美为中心的把握世界,是审美反映,它所体现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多种关系的一种,即审美关系。

审美构成了文学及整个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

二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部门的关系

整个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文学,其中尤其以政治的作用最为突出。

(一)对文学发展的环境制约

一定的政治制度、方针和政策,一定的法律制度和条令,一定的道德规范,一定的宗教制度和观念,以及由它们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和斗争,所造成的社会风尚习俗等,都会构成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文学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面貌。

政治对文学的制约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深刻和强大。

政治的开明常常都包括了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谐,它可以促进文学健康地发展,从而得到繁荣;相反,专制的政治总是文网森严,它就迫使文学衰落凋零。

政治等其他上层建筑部门对文学的影响并不都是正向的。

例如政治上的高压政策,有时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激发起作家反抗的热情,使文学创作闪耀出光彩。

(二)对文学主体的思想渗透

这种思想渗透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的主体特别是作家身上。

各种哲学的、美学的、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等观念必然同作家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作家在这种背景下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美学观、道德观、政治观、宗教观等,并且或明或暗地流露在作品中。

而当这种思想渗透实现在一定的作家群体身上时,往往就造就了一定的文学流派、运动和思潮。

西方各国近几百年来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嬗变更迭,就是与不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美学思想等的兴衰起伏紧密相联的。

(三)对文学形式的功利运用

由于文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其他各种上层建筑部门往往都以文学为形式,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扩大自己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以宣传一定的政治主张、宗教教义、道德观念、哲学原理为任务的作品屡见不。

这种对文学的功利性运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时甚至蔚然而成一种运动和流派,形成一定的文学传统。

这种对文学的功利性运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它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与此相适应,促进了某些文学体裁样式的产生和发展,增强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常常由于急功近利,削弱或抹杀了文学的艺术性质和特征,妨害了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创造

一文学用语言创造非现实的审美对象

对于文学及其他艺术来说,审美是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性,它通过自己创造的人工的审美对象来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

文学活动的中心是创造非现实的审美对象。

文学创造活动的主体——作者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作出审美反映,创造出传达自己审美意识的文学形象及其体系作为人工的审美对象。

这一对象的载体就是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活动的主体——读者在阅读和欣赏作品时,感受体验作者创造的审美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自己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补充、丰富以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