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资料库野外如何分辨蛇有毒无毒如何应对毒蛇以及被咬伤后如何处理.docx
《户外资料库野外如何分辨蛇有毒无毒如何应对毒蛇以及被咬伤后如何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户外资料库野外如何分辨蛇有毒无毒如何应对毒蛇以及被咬伤后如何处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户外资料库野外如何分辨蛇有毒无毒如何应对毒蛇以及被咬伤后如何处理
那怎样才能分辨出蛇有毒无毒呢?
鉴别毒蛇的方法很多:
一、最保险的方法是看它有没有毒牙和毒腺。
牙有的长在嘴的前面,有的长在嘴的下面。
长在嘴前面的是一对长牙,像钩子一样。
中间有一条细管,当蛇闭嘴时,
这两个毒牙还能够收缩到牙床的后面去,等咬到猎物时再伸出来。
而无毒的牙齿大小相等,也不带钩。
蛇的毒腺处在蛇嘴角的上前方,是分泌毒液的,毒腺与毒牙相通,当毒牙咬到猎物后,毒腺分泌的毒液就顺着毒牙里的那条细管注入到猎物体从而致伤或致死猎物。
二、但是在危险情况下简单从外部形态也可以大致分辨是否是毒蛇。
(1)毒蛇外形特征:
毒蛇的头部一般多呈三角形,体背的颜色比较鲜艳夺目,尾部一般粗而短,有肛门向后突然变细;
(2)无毒蛇外形特征:
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体背的颜色不太鲜艳明显,尾部通常细而长,有肛门慢慢向后细。
三:
通过行为特征来判断蛇是否有毒
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不会马上逃窜,并且爬行的速度很缓慢;无毒蛇一旦受到惊吓,会拼命地逃窜且爬行速度较快,往往是在眨眼之间便逃得没了踪影。
当徒手捕捉时,一接触蛇体马上感到其身体柔软的是毒蛇,无毒蛇则有些僵硬,尤以乌梢蛇最为突出。
我国常见毒蛇以及蛇类分布范围及具体蛇种的识别特征
中国十大毒蛇!
1白唇竹叶青
中文名称:
白唇竹叶青蛇/赤尾青竹蛇/赤尾青竹丝/白唇树奎
原居地:
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栖息地:
树栖性,常发现于近水边的灌木丛.
成体体型:
2---3尺
适合温度:
22----32度
活动时间:
夜间.
外型特征:
青绿色,腹部颜色较淡及偏黄,体侧无红白色线,尾褐色
食物:
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
食欲:
一般
性情:
神经质,具攻击性
毒性:
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
繁殖:
胎生,产幼蛇10----25条
保存状况:
较常见
2.白眉蝮
白眉蝮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3.灰蓝扁尾海蛇
灰蓝刻扁尾海蛇
[分类地位]蛇目海蛇科
[形态特征]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生活习性]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分布]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4.尖吻蝮
又名五步蛇,崭蛇,棋盘蛇,翘鼻蛇
主要产地:
广西,广东,贵州,湖北,湖南,台湾,福建,安徽,江西,浙江,四川
行态特征:
此蛇头呈三角形,吻尖向上翘,故名尖吻蝮。
全身背面呈暗褐色或棕褐色,体粗短,尾段短而尖,末短一枚鳞片尖长侧扁,俗称“佛指甲”,背面有一列前后以尖角相接的方形大斑块,正中有1行20多个方形的大斑块,两侧有“八”字形暗褐色的大斑纹,顶端在背部相接,在眼后到颈侧,有黑色带状条纹。
腹面呈乳白色,腹鳞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体粗壮,全长有一米左右,大者可达两米,重达数公斤。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区丘陵,溪涧沟边的岩石下或杂草中,村宅附近或材禾堆内。
行动比较迟缓,平时盘曲成圆形,头枕于中央,吻尖朝上,如遇惊扰头则注视发出声响方向,阴雨天较活跃,晴初少有活动,隐蔽在阴暗处,凌晨或黄昏出洞,色斑与落叶光暗投影想衬,不易被发现,有扑火习性,见火光会主动袭击,如不受惊扰,一般不会主动袭击人。
卵生,母蛇有守护蛇卵的习性。
因其毒腺大,毒牙长,属管牙类,而且毒性很强,人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常有生命危险。
食性:
蛙类,蜥蜴,鸟类,鼠类,蛇类
5.金环蛇
又名:
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形态特征 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
生态习性 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分布 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6.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眼镜王蛇是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唯一的一种蛇。
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风波、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眼镜王蛇属剧毒蛇类,体长120-400厘米,体重2-8千克。
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树木中,常在山区溪流附近出现,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
一般隐匿在岩缝或树洞里,有时也能爬上树,往往是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
昼夜均活动。
眼镜王蛇有剧毒,又是我国性最凶猛的一种毒蛇。
它受惊发怒时,颈部膨扁,能将身体前部1/3竖立起来,突然攻击人畜。
毒性为"混合性毒",一条成年蛇依次排毒量为300多毫克,对人畜危害极大。
眼镜王蛇有沟牙,头部成椭圆形,颈部能膨大,但无眼镜蛇状斑纹;其与眼镜蛇的明显区别是头部顶鳞后面有一对大枕鳞。
眼镜王蛇体色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条较窄而色淡的横带,唯部为土黄色,腹部为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
眼镜王蛇为卵生,一般在6月产卵,每次为21-40枚,多者可达50多枚。
眼镜王蛇的肉具有通经络、祛风湿等功能,且又体大味美,深受美食家们的青睐。
而且,眼镜王蛇的皮可制革,制作高级工艺品。
因此是我国的重要经济蛇类之一。
7.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
物种名称:
银环蛇
物种特征:
[识别特征]全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
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
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
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
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
本种有2亚种:
指名亚种B.m.multicinctusBlyth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m.wanghaotingi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台湾、海南与香港。
云南亚种仅见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
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及越南北部。
[生物学]栖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m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
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
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
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
卵生,6月产卵3~15(最高纪录为20)枚,卵径29mm×16.5mm~52mm×19mm;孵化期1~1.5月,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00~270mm。
[估计数量]人类活动之处已不多见;人迹罕到之处估计还有一定数量。
[致危因素及现状]银环蛇为著名食用蛇之一,蛇体浸洒或干制、蛇胆均可入药,孵出7-30天的幼蛇盘卷干制后称"金钱白花蛇",是著名的传统中药材,故历年来大量被捕杀,幼蛇也不幸免。
目前野生状态已不多见。
[驯养繁殖状况]从50年代起就已开始人工养殖,其主要目的是取卵孵成幼蛇以制备"金钱白花蛇。
"到目前为止,未闻有成规模者。
[现有保护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海南省将银环蛇列为重点保护动物。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①建议有银环蛇的省及自治区结合全国野生动物普查或专门组织力量调查银环蛇在该省(区)的数量及其动态,针对实际情况制订保护措施。
②积极发展人工养殖,逐步做到不从野外捕捉银环蛇加以利用。
8.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尾具有缠绕性夜行性食蛙蜥蜴鼠鸟
主要分布省份: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
中文俗名:
原矛头蝮、老鼠蛇(福建德化)、龟壳花(闽南及台湾)、恶乌子(四川西南)、笋壳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阳)、野猫种(浙江)、蕲蛇盖(浙江)、龟壳花蛇。
英文俗名:
Pointed-scaledpitvip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Cantor,1839)模式产地:
印度阿萨姆。
9.圆斑蝰
圆斑蝰
圆斑蝰Viperarusselii
食鼠类的小型哺乳动物卵胎生30--40最高的记录为63仔..
栖息于丘陵地带多见于稻田在通风凉爽或阴暗处...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俗名:
金钱豹,百步金钱豹,金钱斑,古钱窗。
定名人:
(ShawetNodder)年代:
1797。
模式产地:
印度。
海拔上限:
2100。
国内分布:
福建(诏安,泉州,惠安,仙游,南安),台湾(花莲,瑞穗,台东,高雄,恒春,成功,屏东,台北),广东(韶关,广州),广西(南宁)。
国外分布: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
圆蝰蛇台湾亚种(V.r.formosensis):
模式产地:
台湾。
国内分布:
台湾。
年代:
1931。
定名人:
Maki。
圆斑蝰泰国亚种(V.r.siamensis):
模式产地:
Samkok,泰国。
定名人:
Smith。
年代:
1917。
国内分布:
广西,广东,福建。
国外分布:
缅甸(中部,南部),泰国(中部)。
10.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Najaatra
舟山眼镜蛇[识别特征]全长1000~2000mm。
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
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
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
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
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
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
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我国特有种。
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及香港。
[生物学]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
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
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
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
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mm×26~31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mm。
[估计数量]无研究资料。
[驯养繁殖状况]许多动物园均饲养少量供观赏,但多不能越冬,翌年又从野外捕来。
一些养蛇场也饲养眼镜蛇,但很少有能顺利繁殖下一代,长期养下去,以人工繁殖居群供利用的。
一般都是收购从野外捕回来的加以利用。
野外如何应对毒蛇以及被咬伤后如何处理
【治疗措施】
毒蛇咬伤后现场急救很重要,应采取各种措施,迅速排出毒并防止毒液的吸收与扩散。
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及全身的支持疗法。
(一)阻止毒液吸收:
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迅速进入体内,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吸收。
1.绑扎法:
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即在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伤肢近侧5-10公分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绑扎,以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暂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
在后送途中应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肢瘀血及组织坏死。
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绑带。
2.冰敷法:
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
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70C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3.伤肢制动:
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送往医疗站。
必要时可给适量的镇静,使病人保持安静。
(二)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
存留在伤口局部的蛇毒,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排出或破坏。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后要作清水漱口,当然吸吮者腔粘膜及唇部应溃破之处。
也可用吸乳器械拔火罐等方法,吸出伤口内之蛇毒,效果也较满意。
伤口较深并有污染者,应彻底清创。
消毒后应以牙痕为中心,将伤口作“+”或“++”形切开,使残存的蛇毒便于流出,但切口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血管。
咬伤的倍位在手或足部时,也可用三棱针或刀尖在八邪穴或八风穴,向近侧皮下刺入一厘米后,由近向远轻轻按摩,加速蛇毒的排出。
伤口扩大后,还可用各种药物作局部的湿敷或冲洗,以达到破坏或中和蛇毒的目的。
常用的外敷药有30%盐水或明矾水,用于伤口冲洗的外用药有1:
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及5%-10%的盐水。
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有一定作用,它能本分解和破坏蛇毒,从而减轻或抑制病人的中毒症状,用法是用生理盐水2-4毫升溶解胰蛋白酶后,在伤口基底层及周围进行注射,12-24小时后可重复注射。
注射速尿、利尿酸钠或甘露醇等,可加速蛇毒从泌尿系的排出。
(三)抑制蛇毒作用:
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和蛇药片,达到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1.各种蛇药片:
目前用于临床的蛇药片已有十余种,使用时首先要弄清所用的药片对哪种毒蛇有效,其次是用药要早,剂量要大,疗程要长。
最后,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其它中西医的辅助治疗。
临床上用得最广的是南通蛇药片(又称季德胜蛇药片),伤后应立即服20片,以后每隔6小时服10片(注:
我在其他地方看见的应该是先服10片,然后是5片),持续到中毒症状明显减轻为止。
同时将药片加温开水调成糊状,涂在伤口的周围及肢体胀肿的上端3-4公分处,广州蛇药片(何晓生蛇药片)疗效也较好,伤后立即服5片,以后每3小时服5片,重症者药量加倍。
另外,上海蛇药片主治蝮蛇咬伤,蛇三满蛇药片主治金环蛇和银环蛇咬伤。
2.中草药单方:
可用新鲜半边莲(全草)30-60克,捣烂后取其汁内服,有解毒和利尿排毒作用。
也可用新鲜鸟桕嫩芽30克,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可预防蛇毒攻心。
3.血清治疗:
抗蛇毒血清对毒蛇咬伤有一定的疗效,单价血清疗效可高达90%,但多价血清疗效仅为50%。
目前已试用成功的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等,有的已精制成粉剂,便于保存。
使用抗蛇毒血清之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可注射。
(四)全身支持疗法:
毒蛇咬伤后的数日内病情较重,中毒症状有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
因而积极的全身治疗及纠正主要脏器的功能是重要的。
血压低时应及时给输血和补液,抗休克治疗,呼吸微弱时给以呼吸兴奋剂和吸氧,必要时进行辅助性呼吸。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织胺类药物的应用,对中和毒素和减轻毒性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全身抗感染药物,对防治局部组织的坏死是重要的,常规注射TAT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发病机理】
(一)毒蛇的分类:
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
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
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
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二)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经毒:
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
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
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
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
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三)蛇毒的毒性强度:
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有的仅引起症状。
【临床表现】
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
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
(一)神经毒致伤的表现:
伤口局部出现麻木,知觉丧失,或仅有轻微痒感。
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
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
最后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绀、全身瘫痪。
如抢救不及时则最后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
神经毒吸收快,危险性大,又因局部症状轻,常被人忽略。
伤合的第1-2天为危险期,一旦渡此期,症状就能很快好转,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二)血液毒致伤的表现:
咬伤的局部迅速肿胀,并不断向近侧发展,伤口剧痛,流血不止。
伤口周围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组织坏死。
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及尿血等。
个别病人还会出现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后导致出血性休克。
病人何伴头尾、恶心、呕吐及腹泻,关节疼痛及高热。
由于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及时,故死亡率可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
但由于发病急,病程较持久,所以危险期也较长,治疗过晚则后果严重。
治愈后常留有局部及内脏的后遗症。
(三)混合毒致伤的表现:
兼有神经毒及血液毒的症状。
从局部伤口看类似血液毒致伤,如局部红肿、瘀斑、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结炎等。
从全身来看,又类似神经毒致伤。
此类伤员死亡原因仍以神经毒为主。
【预防】
蛇咬伤严重的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应在危害最大的地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蛇咬伤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蛇伤防治网,从组织上及人力上予以落实,做到任务明确,专人负责。
其次要发动群众搞好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彻底产除杂草,清理乱石,堵塞洞穴,消灭毒蛇的隐蔽场所,经常开展灭蛇及捕蛇工作。
同时要搞好预防蛇伤的基本知识。
在野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员,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棍棒驱赶毒蛇,在深山丛林中作业与执勤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及时排除隐患,应穿好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必要时戴好草帽。
遇到毒蛇时不要惊慌失措,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或是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拾起树枝自卫。
四肢涂擦防蛇药液及口眼蛇伤解毒片,均能起到预防蛇伤的作用。
资料整理:
拾梦人户外
拾梦人@小元帅
(注: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