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310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docx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目录

    

    

  第一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二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三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四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第五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语导入。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

  (谜底:

雪花)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1)介绍刘义庆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

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把握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

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

迅速

  欣然:

高兴的样子

  

(2)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

比不上

    2、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

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为什么?

  飞扬之态形似

  柳絮因风起轻盈之雅神似

  文化内蕴韵味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古人对飞雪的描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作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苏轼

  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裴夷直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杨万里

  -------------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

由“形似”到“神似”,有韵味。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如有不懂的字、词、句圈出来,通过查词典,或互相讨论来解决,教师巡回释疑,检查,并和同学一起讨论疑难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把握重点字词:

  a、与友期行:

约定太丘舍去:

放弃;离开去后乃至:

才;到

  相委而去:

丢弃则是无信:

信用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回头看尊君在不:

通“否”,表疑问

  b、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

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尊君:

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

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教师补充:

平时遇到的一些尊称有: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谦称有: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2、把握重点语句(注意文言中的省略现象)

  ①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来。

  ②(家君)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家君)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复述时注意以下问题

  1.文描写了几个人物?

重点描写的是谁?

(友人、元方)

  2.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通过有关语句确定。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四、三读课文,探究人物性格。

  1.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文中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

通过有关语句确定。

(交流讨论。

  a、陈太丘

  诚实守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b、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c、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童真无邪(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真无邪的表现)

    2、结尾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1)不过分。

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

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

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墨子

  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

——顾炎武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

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2.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a.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b.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篇: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阅读材料、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56)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

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板书文题)

  设计

  

(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

?

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

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

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ì)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入学舍(偷窃)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

1.a(窃:

偷偷地、悄悄地)

  2.

(1)王冕

(2)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3)暮归,忘其牛?

?

已而复如初(4)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总第57)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

  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

  

(二)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

?

)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

(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3)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

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

?

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

1.期:

约定。

去:

离开;过去的。

顾:

回头看。

引:

拉;放开。

舍:

放弃;牺牲。

信:

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

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

我们相信:

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世说新语》两则·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期日中:

5.尊君在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

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五、阅读。

  

(一)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