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9353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测量与评价.docx

人体测量与评价

《人体测量与评价》复习题集

1、什么是“人体测量学”?

(P1)

“人体测量学”是对体育范畴内身体综合能力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2、什么是“测量”、“评价”?

“测量”是将一些可以测得的物理量、非物理量转换为数值或记号,进行资料汇集、信息收集的过程。

“评价”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科学分析作出价值判断,赋予被测量事物某种意义的过程。

3、人体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对象是体育测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

4、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人类学测量时期,

(2)肌力测量时期,(3)循环机能测量时期,(4)运动能力综合性测量时期,(5)标准化测量时期。

5、什么是测量量表?

测量量表的“三要素”是什么?

测量量表分几类?

“测量量表”是指测量所获得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

三要素是顺序、距离、原点。

有名称量表、顺序量表、区间量表和比例量表四类。

6、列出12、12.0、12.00所代表的数值区间。

12代表[11.5,12.5]区间内所有的实数值,12.0代表[11.95,12.05]区间内所有的实数值,12.00代表[11.995,12.005]区间内所有的实数值。

7、测量误差分几类?

各有何特点?

分四类:

(1)随机误差:

指由不可控制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这类误差虽然不可控制,但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其误差值总是围绕零位点做上下波动,因此可通过增加测量次数再取均值来减少此类误差。

(2)系统误差:

指由仪器或测量方案的缺陷引起的误差。

这类误差往往使测量结果出现规律性偏大或偏小,可通过改良、校正仪器,改进测量方案来减少以至消除。

(3)过失误差:

指由测试者的过失引起的误差,如测错、读错、记错等。

这类误差只要测试者在测试时态度认真负责、并严格落实复查和验收制度,即可减少以至消除。

(4)抽样误差:

指由抽样原因引起的样本参数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

抽样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样本数量、个体差异和抽样方法合理性三个因素,所以在条件允许时,严格遵守抽样原则,扩大样本含量,是减少抽样误差的最有效办法。

8、什么是测量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使用相同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测量可靠性又称“测量信度”。

9、什么是测量的“有效性”?

什么是“效标”?

确定效标的方法有哪些?

“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测量手段在测量欲测属性时的准确程度。

测量有效性又称“测量效度”。

“效标”是指已被证明具有高有效性,可以作为参照标准的指标。

确定效标的方法有三种:

(1)专家法:

以数专家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取均值作效标。

(2)多指标综合法:

用数中指标对同一属性进行测量,取总分作为效标。

(3)比赛法:

以比赛成绩为效标。

10、什么是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不同测试者或同一测试者对同一受试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又称“测试者的可靠性”。

11、“评价”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评价标准分几类?

评价的基本形式有:

诊断评价、形成期评价、终末评价。

评价标准的类型有:

比较标准(现状标准、相对标准)、理想标准(绝对标准)、个体标准(动态标准)。

12、制定评价标准应注意哪些问题?

(1)样本含量应足够大。

制订全国性评价标准时,样本人数应在千人以上;地区性标准,样本人数不宜低于200人。

(2)应充分考虑年龄特点。

(3)应充分考虑性别、地区和种族特点。

(4)应尽量排除体型差异对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的影响。

(5)多指标评价时,应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合理加权。

(6)应注意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适用人群及适用年限方面的规定)。

13、什么是“评价量表”?

分几类?

“评价量表”是指将实测数据换算成份数的规则。

种类有:

标准分量表、百分位数量表、回归量表、累进量表、两极差分段量表、多指标综合量表等。

14、标准分Z分的计算:

(1)已知均值X’、标准差S:

【例1】某群体跳远成绩均值X’=2.34米,标准差S=0.36米。

现有该群体某生跳远成绩X=2.48米,试计算该生跳远成绩的Z分。

依题意,该生的Z分=(X-X’)/S=(2.48-2.34)/0.36=0.389

【例2】某群体100M跑成绩均值X’=12.2秒,标准差S=0.3秒。

现有该群体某生100M跑成绩X=12.8秒,试计算该生100M跑成绩的Z分。

依题意,该生的Z分=(X’-X)/S=(12.2-12.8)/0.3=-2.0

(2)已知一元回归方程Y’=f(x)、标准误Sy:

【例3】我国城市七岁男生身高x与体重均值Y’的一元回归方程为Y’=0.3864x-25.57,标准误Sy=1.44。

现有七岁男生身高x=112cm,体重y=20kg,试计算该男生体重Z分。

依题意,身高x=112cm时,

体重均值Y’=0.3864x-25.57=0.3864×112-25.57=17.71

∵标准误Sy=1.44

∴该生体重Z分=(y-Y’)/Sy=(20-17.71)/1.44=1.59

(3)已知二元回归方程Y’=f(x1,x2)、标准误Sy:

【例4】已知某男生群体的身高均值(Y’)与体重(x1)、胸围(x2)的二元回归方程为Y’=112.3297+0.6359x1+0.2156x2,标准误Sy=4.8385。

现有该群体一男生,身高y=175cm,体重x1=66kg,胸围x2=89cm,试计算该男生身高Z分。

依题意,x1=66,x2=89时,身高均值Y’=112.3297+0.6359x1+0.2156x2

=112.3297+0.6359×66+0.2156×89=173.4875,所以,该男生的

身高Z分=(y-Y’)/Sy=(175-173.4875)/4.8385=0.31

注:

标准分T分的计算公式也应掌握:

T分=50+10Z。

15、百分位置的计算:

需已知总数及成绩“不好于”实测值X的个数,方可计算百分位置。

【例5】某群体立定跳远成绩频数分布表5-1所示。

现有该群体某生立定跳远成绩177.5cm,试计算该生立定跳远成绩的百分位置。

表5-1某群体“立定跳远”成绩(cm)频数表

组下限(cm)

110

116

122

128

134

140

146

152

158

164

170

176

182

188

组内频数

1

1

2

4

7

13

23

25

10

8

5

3

2

1

累计频数

1

2

4

8

15

28

51

76

86

94

99

102

104

105

依题意,学生总数=105

成绩不好于176cm的学生数=99

∵成绩在176-182cm之间的学生数=3

∴成绩在176-177.5cm之间的学生数可估计为:

3×(177.5-176)/(182-176)=0.75

∴成绩不好于177.5cm的学生数=99+0.75=99.75

∴该生立定跳远成绩(177.5cm)的百分位置=99.75×100/105=95

【例6】某群体100M跑成绩频数分布表6-1所示。

现有该群体某生100M跑成绩12.5秒,试计算该生100M跑成绩的百分位置。

表6-1某群体“100M跑”成绩(秒)频数表

组下限(秒)

11.0

11.6

12.2

12.8

13.4

14.0

14.6

15.2

15.8

组内频数

1

1

2

4

7

13

23

25

10

累计频数

1

2

4

8

15

28

51

76

86

依题意,学生总数=86

成绩好于12.2秒的学生数=2

∵成绩在12.2-12.8秒之间的学生数=2

∴成绩在12.2-12.5秒之间的学生数可估计为:

2×(12.5-12.2)/(12.8-12.2)=1

∴成绩好于12.5秒的学生数=2+1=3

∴成绩不好于12.5秒的的数=86-3=83

∴该生100M跑成绩(12.5秒)的百分位置83×100/86=96.5

16、进步率的计算:

进步率=(新成绩-原成绩)×100/(目标成绩-原成绩)。

【例7】某生,入学时100m跑成绩分别为12.2秒,教练为其制定的目标成绩是11.2秒。

经一学期系统训练后,成绩提高为11.5秒。

试计算该生的进步率。

依题意:

该生的进步率=(11.5-12.2)×100/(11.2-12.2)=70

注:

“进步率”是指进步幅度与接近目标值的百分率。

目标值通常以“中期测验均值+或-3个标准差(或2.5个标准差)”为准。

17、两极差分段值的计算:

可以形成各种“分制”的分值。

(1)已知极优值X与极差值Y时,n分制下实测值a的分值A=n×(a-Y)/(X-Y):

【例8】某立定跳远测验最差成绩为112cm,最好成绩为194cm。

若采用“两极差分段法”计分,规定最差成绩为0分,最好成绩为20分,则某生立定跳远成绩173.5cm应评为多少分?

依题意,该生分值=20×(该生成绩-最差成绩)/(最好成绩-最差成绩)=20×(173.5-112)/(194-112)=15

(2)已知均值X’和标准差S,n分制下实测值a的分值=n×a/6S:

【例9】已知立定跳远均值X’=152.7cm,标准差S=13.71cm。

试制作20分制两极差分段评分表。

依题意,n分制下实测值a的分值A=n×a/6S,其中n=20,S=13.71

将A=1、2、…、19、20分别代入方程A=n×a/6S可得各A值下的a值

列表如表9-1即为20分制两极差分段评分表

表9-1二十分制极差分段值评分表

分数

成绩

分数

成绩

分数

成绩

0

112.0

7

140.7

14

169.4

1

116.1

8

144.8

15

173.5

2

120.2

9

148.9

16

177.6

3

124.3

10

153.0

17

181.7

4

128.4

11

157.1

18

185.8

5

132.5

12

161.2

19

189.9

6

136.6

13

165.3

20

194.0

注:

正态分布的实测值,通常以-3Z对应的实测值为最低分,以3Z对应的实测值为最高分,即人为规定这类实测值的两极差为6S。

若“极差分段值”为n分制,则“两极差分段值”的1分相当于实测值的6S/n。

上例中6S/n=6×13.71/20=4.1,∴只要计算A=0时对应的a值(=112.0),其他各A值所对应的a值就可以通过递加4.1得出。

18、什么是“离差评价法”?

我国常用的Z分五级评价法如何划分等级?

“离差评价法”是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平均数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我国常用的Z分五级评价法等级划分如下:

上(Z分>2),中上(Z分介于1.1~2.0之间),中(Z分介于-1.0~1.0之间),中下(Z分介于-1.1~-2.0之间),下(Z分<-2)。

注:

“Z分三级评价法”通常以均值加减0.5、1或1.5个标准差,将Z分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评价为“上”、“中”、“下”。

19、什么是“百分位数评价法”?

我国常用的百分位数五级评价法如何划分等级?

“百分位数评价法”是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中位数(即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他百分位数为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我国常用的百分位数五级评价法等级划分如下:

上(百分位置介于90-100之间),中上(百分位置介于70-89之间),中(百分位置介于30-69之间),中下(百分位置介于10-29之间),下(百分位置介于0-9之间)。

注:

形态发育评价时,常用第3及第97百分位数,或第5及第95百分位数,作为是否有可能发育异常的判断标准。

20、什么是“相关评价法”?

“相关评价法”是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回归方程估计值”为基准,以“标准估计误差”为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例10】某生身高170cm,体重70kg,胸围98cm,试根据评价量表10-1及评值表10-2、10-3,对该生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表10-1三指标相关评价量表

指标

均值

标准差

身高

X’=174.91

SX=5.41

体重

Y’=0.6105X-37.7426

SYX=6.59

胸围

Z’=52.6929-0.0054X+0.5723Y

SZXY=2.79

 

表10-2体型评价表

评价等级

条件

粗壮型

Z1(或Z2)>1,且Z1+Z2>0

细长型

Z1(或Z2)<-1,且Z1+Z2<0

匀称型

其他情况

表10-3身体发育相关法综合评价表

身高等级

上等

中上等

中等

中下等

下等

<-2

-2≤Z0<-1

-1≤Z0≤1

1

>2

体型等级

粗壮型

较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匀称型

较好

一般

较差

细长型

较好

一般

较差

较差

依表10-1:

身高Z0分=(170-174.91)/5.41=-0.91

Y’=0.6105×170-37.7426=66.04,体重Z1分=(70-66.04)/6.59=0.60

Z’=52.6929-0.0054×170+0.5723×70=91.84,胸围Z2分=(98-91.84)/2.79=2.21

依表10-2:

∵Z2>1,且Z1+Z2>0,∴体重、胸围两指标综合评价为“体型粗壮”

依表10-3:

∵-1≤Z0≤1,∴身高、体重、胸围三指标可综合评价为“生长发育状况较好”

注:

运用相关评价法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变量间相关程度要高。

相关程度不高,回归方程无实用意义。

二是标准估计误差不能太大。

标准估计误差大,意味着回归方程的推测精度低。

21、什么是“标准百分数评价法”?

如何用“身高别标准体重”确定肥胖等级?

“标准百分数法”是指先确定标准值,再以标准值的百分数值为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身高别标准体重W=身高H-R。

当H<165时R=100,当165≤H≤175时H=105,当H>175时H=110。

肥胖等级划分如下:

实际体重>120%W者“肥胖”,介于110%W~120W者“超重”,介于90%W~110%W者“正常”,介于80%W~90%W者“偏轻”,<80%W者“瘦弱”。

22、如何贯彻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测验必须具人较高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2)可比性原则:

测验细节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3)适用性原则:

测验必须有明确的适用范围。

(4)鉴别性原则:

测验必须能区别出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受试者。

(5)相关性原则:

成套测验时,各单项测验与总体属性间的相关关系要大。

(6)独立性原则:

成套测验时,各单项测验间的相关关系要小。

23、用于评价、诊断及三性检验的体育测验,在样本数上有何要求?

用于评价的体育测验样本数,全国性标准应≥1000,地区性标准应≥200;用于诊断的体育测验样本数,通常应≥30;用于测量三性测验的体育测验样本数,通常应≥100,但在严格控制测量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小样本数(20-30)进行。

24、在体育测验中,对测量次数与标准观测值有何要求?

(1)强度大,需要受试者做极限强度的测验,如耐力测验,一般只测一次,并以此为标准观测值。

(2)观测和操作难度大的测验,如一些稍纵即逝的测验(运动后即刻心率测验)和一些需要承受心理压力的测验(性检查、肌肉活检),一般只测一次,并以此为标准观测值。

(3)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及非极限负荷的测验,如短跑测验,一般应测2-3次或多次,取最佳值或均值为标准观测值。

(4)易变、敏感、波动较大的测验,如某些心理测验,一般要测多次,以均值或众数为标准观测值。

(5)无需受试者操作而直接量度的测验,如形态测量,一般测2-3次,在各次测量值间差异不大的前提下,取均值为标准观测值。

(6)理论测验,一般只测一次,并以此为标准观测值。

25、多人测验时,测验流程主要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1)逐一测验流程:

是指受试者以整体为单位逐项完成测验的编排法。

它要求受试者统一完成一项测验后,才进入另一项测验。

这种编排法较耗时,但易组织。

适于人数少,项目少或条件简陋的测试。

(2)连续测验流程:

是指受试者各自或分批按一定次序逐项完成测验的编排法。

这种编排法耗时较短,也较易组织。

(3)循环测验流程:

是指受试者各自或分批,以不同的测试项目为起点,按一定次序逐项完成测试的编排法。

这种编排法最省时,但较难组织。

26、什么是“成套测验”?

有何特点?

“成套测验”是指由若干单项测验组成的一种有特征的、具有完整属性的测验,通常又称“组合测验”或“系列测验”。

成套测验的特点有:

(1)总体属性与其结构成份(各单项测验)间具有高相关性。

(2)各结构成份间具有高独立性。

(3)评价具有高综合性。

成套测验的评价是在确定各结构成份权重、分值转换及评价法基础上的综合评价。

(4)成套测验的项目数不宜过多或过少,3-5个比较合适。

过多会增加测验难度,过少会降低测验效度。

27、举例说明在成套测验中,什么是“内容有效性”,什么是“结构有效性”?

“内容有效性”是指测验与欲测属性在内容上的一致性程度。

由于理论知识多可以细化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内容),故较适于进行内容有效性分析。

例如,当理论测验涉及的知识点包含欲测领域大部分重要的知识点时,就可称该理论测验具有较高的内容有效性。

“结构有效性”是指测验与欲测属性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程度。

由于心理及运动能力通常难以细化为一个个的知识点,而只能将其解析为几个组成部分(结构),所以较适于进行结构有效性分析。

例如,篮球技术水平可以解析为投篮、运球、传球等几个组成部分,如果成套测验包含了上述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可称该成套测验具有较高的结构有效性。

28、人形态发育有何特点?

(1)形态各项指标男、女均值曲线都有两次交叉现象。

第一次出现在9-10岁(女超男);第二次出现在14-16岁(男超女)。

(2)身体发育的突增阶段,上下肢增长比脊柱增长快,男性肌肉及女性脂肪发育非常显著。

(3)早熟者多呈体重/身高比例较大的矮胖体型,晚熟者多呈肩宽骨盆窄的细长型。

29、什么是“测量的基本姿势”?

直立姿势是人体测量的基本姿势,具体规定如下:

从侧面看,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踝应五点一线;从后面看,头要正,肩要平,脊柱要直;从前面看,双眼应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棘应处同一水平面上。

30、人体有哪些“基本面”、“基本轴”?

胸、腹部如何划线?

人体胸部每侧由前到后通常划9条垂线:

前正中线、胸骨线(经胸骨侧缘)、胸骨旁线、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腋前线(经腋前皱襞)、腋中线、腋后线(经腋后皱襞)、肩胛线(经肩胛下角)、后正中线(P105)。

腹部划3垂线:

正中线及左、右垂线(介于髂前上棘与腹中线间);2水平线:

上水平线(经第10肋下缘点)、下水平线(经髂前上棘)。

31、如何测量身高、体重、胸围?

(1)身高:

指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时应使足跟、骶部及两肩胛间部与立柱相接触。

一般宜在清晨或上午测量。

(2)体重:

指身体在空气中的净重。

一般宜在上午十时左右测量。

(3)胸围:

指平衡呼气时,经胸中点、肩胛下角点绕胸一周的长度。

32、什么是“身体成份”?

如何用“水下称重法”测体脂率?

如何确定体脂率的评价等级?

“身体成份”是指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等身体的组成成份。

【例11】某成年男子空气中体重64kg,水中体重2.7kg,肺活量3800ml,试计算该男子体脂率。

依题意:

人体体积=被人排开水的体积=人体在水中的浮力=空气中体重-水中体重=64000-2700=61300(ml)

肺残气量=R×肺活量=0.24×3800=912(ml)

肠残气量=100(ml)

人体密度=体重/(人体体积-肺残气量-肠残气量)

=64000/(61300-912-100)=1.0616(g/ml)

体脂百分比(k%)=(4.57/人体密度)-4.14=(4.570/1.0616)-4.142=16.2823%

注:

R为肺残气量系数,男子R=0.24,女子R=0.28;肠残气量为常数值,男、女均以100ml计。

成人体脂率评价等级见表11-1:

 

表11-1体脂百分比评价表

瘦弱

偏瘦

正常

超重

肥胖

<5%

5-10%

10-15%

15-20%

>20%

<10%

10-20%

20-25%

25-30%

>30%

33、什么是“体型”?

体型分几类?

“体型”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特征的类型,是对人体某阶段形态结构及组成成份的描述。

分三类:

内胚层型(肥胖型)、外胚层型(细长型)、中胚层型(运动员型)。

34、体型117、731、147、444、725、364、455、343、213、231如何命名?

体型117、147、444、455命名为“中胚性外胚叶型”;体型731命名为“中胚性内胚叶型”;体型725命名为“外胚性内胚叶型”;体型364、343命名为“外胚性中胚叶型”;体型213命名为“内胚性外胚叶型”;体型231命名为“内胚性中胚叶型”。

注:

体型三联数由前至后依次代表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

命名时,以居中成份为修饰词,以最大成份为主体词,称“×胚性×胚叶型”。

若有两个或三个成份大小相同,则以居后的成份为较大成份。

35、什么是“姿势”?

完美姿势应具备哪些条件?

“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完美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

(2)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

(3)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

(4)给人以健美的感觉。

36、如何进行姿势检查?

(P114)

(1)一般检查:

三段检查法(检查直立、行进及运动时姿势是否正确);影象对照法。

(2)脊柱前后弯曲检查:

正常型:

腰前曲2-5厘米,耳屏、肩峰、大转子点在同一垂线。

异常型:

驼背(腰曲太小)、鞍背(腰曲过大)、直背(无胸曲和腰曲)。

(3)脊柱侧弯检查:

正常型:

脊柱偏离中线小于1厘米。

异常型:

偏离1-2厘米者为“轻度侧弯”;偏离2厘米以上者为“重度侧弯”;身体活动后侧弯消失者为“习惯性侧弯”;身体活动后侧弯不消失者为“固定性侧弯”。

(4)胸形检查:

正常型:

圆锥状,左右对称,左右径:

前后径=4:

3。

异常型:

扁平胸(左右径:

前后径>4:

3)、桶状胸(左右径:

前后径<4:

3)、鸡胸(胸骨显著突出)、漏斗胸(剑突显著凹陷)、不对称胸(左右胸形不一致)。

(5)臂型检查:

正常型(直伸型):

肘平直。

异常型:

欠伸型(肘后伸不足)、过伸型(肘后伸太过)、后伸型(伸肘时前臂处外展位)。

(6)腿形检查:

正常型(直型腿):

两腿并拢时,膝间距或足间距小于1.5cm。

异常型:

O形腿(膝间距大于1.5cm)、X形腿(足间距大于1.5cm)。

(7)足形检查:

①比例法:

在足印内侧作一切线,足印空白区最大宽度与足印区最窄宽度之比为2:

1者为“正常”,为1:

1者为“轻度扁平足”,为1:

2者为“中度扁平足”;无空白区者为“重度扁平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