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8747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docx

13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

时间:

2008年10月25日

地点:

中国政法大学

主题:

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

主持人:

今天是燕山大讲堂第13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了《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老师,沈老师主要研究的领域为金融与以及转轨经济学等等。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同时,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让我们很担忧,今天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沈老师开始他的讲座。

沈明高:

谢谢,我们今天这个题目也比较大,叫做”改革开放与未来经济30年”,我的主要内容想侧重于未来,我把侧重点放在未来经济和改革开放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路径。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30年我们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成就。

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价格改革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80年代末我们有一个价格改革,叫”闯关”,那个时候基本上中国的价格80%、90%是由政府定价,通过80年代末开始的价格改革,一直到90年代早期价格改革逐步完成。

三个方面的改革:

价格改革完成的结果就是,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最终商品的价格都是市场决定的。

价格改革带来了什么样的重要成功呢?

就是中国结束了短缺经济,以前有很多东西我们想要买,但是没有,因为价格由政府控制,不能完全的反应供求关系。

在价格开放以后,最重要的是推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供给极大丰富,带来了一定程度上供求之间的相对稳定,再往前推进就是产品过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二,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我们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80年代初、70年代末我们的经济基本都是国有,经过30年的改革,特别是90年代末“抓大放小”,各小型的竞争企业都由国有改为私有,或者是股份制。

还有”乡镇企业”的改革,乡镇企业原来都是集体所有,现在基本上已经私有化。

数据显示,2004年整个固定资产里面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占60%,但是今年上半年这个比重下降到了40%,为什么这个改变很重要呢?

从生产的主体改变来看,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挖掘了整个经济的生产潜力,在我看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三个改革的内容,就是外向型经济。

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外向型经济,为什么呢?

因为那时候我们比较穷,既没有东西卖给别人,也没有钱买别人的东西,我们有的是劳力,但是不能挣钱,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本身就运转不了。

陷在经济的陷井里面,怎么逃出来呢?

就是引进向外,外国有很多市场,价格也很高,我们的东西比较便宜,收入也比较低,很多生产的潜力发挥不出来。

外向型经济简单的意思就是,我们给外国人生产,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东西我就增加了收入,国民经济就开始运转起来。

外向型经济的出发点就是在国内交换频率很低的情况下跟外国人交换,这个交换发展到极致,就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涨。

依靠外需来拉动经济恐怕不行了

2000年以前外贸的顺差都是在2%以下,现在是8%。

过去几年外贸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大概是1/4。

去年GDP增长11.9%,接近3%的增长来自外贸顺差的增长,这就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比如说整个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到现在增长了一倍,现在出口占GDP的比重是37%左右。

中国目前生产70%靠我们自己消费,30%靠别人消费。

通过外向型的发展,我们的整个市场运行起来了,到目前的水平,外向型经济到了很重要的转折点,也就是说,继续靠外国人消费的模式已经不可行了。

最近美国次贷危机闹得很凶,市场波动非常大,石油价格从147美金一桶降到63美金一桶。

油价的下跌和市场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投资者信心丧失的表现。

美国很多机构预测明年美国经济是负增长,这对我们意味着美国的需求大幅度放慢。

我们去年有19%出口到美国、20%到欧洲,再考虑从香港转口到欧美的贸易,那就更多。

我们原来很节俭,希望外国人消费来拉动我们的经济,这样的循环恐怕要告一段落。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的出口是非常稳定的,在200、300百亿美元左右,但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外贸顺差大幅度上升。

今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外贸顺差不能继续增长。

而这是我们过去30年GDP增长很重要的源泉。

中国三季度的GDP放慢到9%,去年是12%。

这样的波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未来30年经济要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就必需改变现在的生产模式,我们应该从外需转向内需,中国的出口增长不可能增加,不管是出口退税回调,还是出口补贴,都不可能大幅增加出口。

美国经济放缓、中国出口下降是必然。

最担心的不是外需放慢,是内需会放慢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GDP增长跟社会商品零售额是高度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我们能维持商品零售额的增长,外部经济放慢对我们的影响就比较小。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想和美国的经济切割的话,就必须转向内向型。

现在的问题就是消费增长能不能持续,目前为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有限,我们并不清楚商品零售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哪方面,我们猜测今年灾害比较多,所以支出多些;奥运会也会拉动消费。

现在最担心的不是外需放慢,而是我们的内需会放慢,GDP增长分为几部分,消费、投资、外贸顺差,外贸顺差去年对GDP的贡献是3个百分点,但顺差今后可能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

假设四季度贸易顺差不变,是9%,如果消费增长加快,GDP增长在9.5%左右还是可能的。

接下来我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怎么样刺激消费;第二个是我们的金融市场怎么发展才能支持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发展。

目前消费不足有很多原因,有很多人说消费不足是因为我们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收入不平等、收入增长不够快,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的消费不足,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没有社会保障所以不敢消费,这个听起来很正确,但是东方人的高储蓄率并不是最近才形成的,长期以来大家都在强调勤俭节约,100年以前我们的传统都是多消费少储蓄,甚至有人找到证据,中国的多消费少储蓄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骆驼驼走的是中国的产品,驼回来的是外国的金银财宝。

不存在汇率的情况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外贸顺差,还有人进一步的推理说为什么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发生在中国最发达的巅峰时期,是中国走下坡路的开始,那个时候中国还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

外国人发现他们买中国的产品,但是没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存在着巨额的外贸顺差,西方国家强行把鸦片卖到中国来平衡贸易。

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在一定意义上我想说明,中国的外贸顺差不是最近才形成的。

老百姓为什么相对较穷

作为经济人士,满足这样的解释远远不够,文化也好、传统也好、习俗也好都是内生的,是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下制定的,并不是中国人生下来就节俭,而是有制度环境让我们节俭。

我想从两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中国人的消费比较慢,主要跟社会财富的分配有关。

数据显示,家庭、百姓的收入分配在整个货币基金当中不断下降,从价格开放以来就开始下降,目前只占GDP的35%左右。

经济发展很快,每年GDP增长10%-11%,但老百姓的收入比重在下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相对整个经济发展,老百姓变得相对比较穷,和过去比是富裕了,但是和整个经济相比就是穷。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扭曲,刚才我提到80年代末开始的价格改革,把主要商品的价格都放开了,但是唯一留下的尾巴就是投入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控制,土地、大宗商品、加上环境的成本,这些都是扭曲的,所谓扭曲的意思就是它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中国的劳动力扭曲在哪方面呢?

一个是户籍制度,我们有长达50年的户籍制度,如果你生下来是农民,基本上一辈子都是农民,除非上大学,或者土地被征收了,农民工享受的社会福利远远低于城市的工人;第二个来自于土地制度,我们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这个制度看上去很公平,但它不让农民出售土地,在内部转让可以。

设想一下,如果我是农民,想去城市工作,我的第一桶金可能就是把土地卖了,但是土地不能卖,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工,打工又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

成本要正常化

所以要提高劳动力就要改变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应该对农民工一视同仁。

关于土地制度,国家征收,农民得到的补偿很少,一位住在城市边的农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富的人,但是国家征收使得大部分好处到了国家的手里,农民变成了失地又失业。

此外,我们的利率也是管制的,银行的最大贷款利率就是央行基准利率的4倍。

我们了解到,民间金融实际上有很简单的定价方式,存款利率多少,贷款利率就在上面加倍。

利率的自由化有很多好处。

我做了很多分析,不同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之后,市场贷款利率会提高2个百分点,这2个百分点的利差是应该给老百姓的,但是现在给了企业。

成本扭曲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政府通过扭曲价格增加企业的收入、增加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增加了有什么呢?

企业的投资性经济就很高,我们的GDP增长就很快,但是老百姓的收入不涨,依然没有消费,这样的逻辑在外向型经济是可以运行的。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消费者和老百姓增加消费意愿,我们整个的价格体系需要重新调整,成本扭曲的制度要改变,我把这个过程叫做成本正常化。

户籍制度的讨论已在进行,可能3-5年后户籍制度就取消了。

关于土地补偿,现在的政策是国家不统一征收。

修高速公路这种公共性质的,国家统一征收,如果是盖商品房或者办企业,国家不统一征收,谁用这块地谁和农民谈判,这样农民的市场价值就能体现出来,老百姓的收入会增长。

但是带来一个问题,生产者的利润会受到挤压。

我认为生产者的利润受到挤压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成本正常化以后,中国的竞争利润还可以继续保持下去。

近期有新闻说,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提高,像耐克等等生产企业要移到国外。

这可能是合理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整体上中国的人工成本优势会持续很长时间,为什么呢?

其中重要的就是台湾和韩国的经验。

1975年的时候,韩国和台湾人均GDP都是不到2000美金,韩国和台湾制造业的人工成本相当于美国的5%,目前我们的GDP大概超过2000美金,但是我们的人工成本也是美国的5%,跟当时的韩国和台湾非常相近。

到了2004年,它们的人均GDP都在15000美金,他们花了30年时间把人工成本从美国的5%相对水平,提高到25%-50%。

相对台湾、韩国来讲,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是一个大国经济,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经济供给,如果小经济花了30年才达到美国的25%-50%,中国30年以后不可能超过这个数字,也可能我们30年以后的人工成本占美国的25%-50%之间。

我们的人工成本优势还回继续保持下去,我从来不认为我们会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外移。

有一些企业去越南和菲律宾,这也是正常的,我们也不希望这些企业都留在中国,因为有些企业是低技术、高能耗的,他们转移出去正是我们需要的。

中国的规模优势还未发挥出来

我们大国经济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这一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制造业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规模大最大好处就是我们的产业链比较长,比如说生产手机,每一个部件在中国都可以找到,做研发就比较容易。

开发一个新款手机,把设计做好,每一个部分不需要自己生产,只要外包给生产商就可以,生产商把这些东西做完送到我这就是一款新的手机,对研发和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如果在美国生产一款新的手机,可能会发现很多部件要在中国生产或者是在墨西哥,设计完这款手机以后,整个的产品外包过程都要通过进出口,要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生产商沟通,这样所需的时间就比中国长得多。

当然,很多高端的制造业还是在美国,

我在广东的时和一些企业聊过,有一个做高尔夫球车的生产商说,在中国做一款产品要花3个月,而国外是要花6个月,这样无论是从市场营销还是人力资本,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品牌优势、技术创新优势。

我们现在缺的是有人来消费这些东西,规模优势才可能发挥出来。

同样的道理,在印度、越南也可以生产手机,印度的人工成本只有中国的50%、越南只有中国的1/3,但在越南生产手机也有同样的问题,没有所有的零部件制造商,还得到中国来,规模优势体现不出来。

越南整个经济总量比较小,再怎么发展经济规模也不如中国,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过去唯一可以跟中国媲美的就是美国,美国的经济规模现在还是最大的。

我们可以想象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的过程,首先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英国那时候是制造业中心,但是二战以后美国是制造业的中心,持续了很长时间,60年代有一些产业开始向日本转移,再往后开始往“亚洲四小龙”转移,现在向中国转移,中国的人口优势完全可以达到美国最高制造业水平的程度,这是我们的潜能。

未来印度可能是另外一个跟中国竞争的国家,它的经济规模可以跟中国相当的。

从这个方向来讲,一方面我们要把价格搞对,另一方面就是外向型企业转到内向型企业。

中国的储蓄率为何比西方高 因为财富分配

又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比西方高,有人说是社保,但100年前全球都没有社保,那个时候也存在着储蓄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个人觉得是财富分配的问题,在中国主要的财富掌握在国家手里,老百姓掌握的财富比较少。

办企业有商业资产,可以买房子、买股票、买债券,但不能拥有土地、不能拥有矿产资源、不能拥有银行或者是大型的垄断性行业。

在这样的财富分配格局下,我们收入分两部分:

一方面是工作收入,跟经济增长一样快,另外就是财产性收入,由于我们拥有的财产比重比较小,所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也比较慢,由于这样的原因,居民的收入增长远低于整个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之下,老百姓一方面收入增长比较慢,另一方面未来不确定性的因素比较大。

在美国,基本上家庭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占国家财富的12%、13%左右,更多的是股票,退休基金等,这些是他们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

在中国,现金和储蓄最大的问题就是回报比较低,我粗略了算了一下,家庭整个的投资回报大概只有3%-5%。

美国和“亚洲四小龙”远远高于这个水平。

个“差”影响了我们的消费,和我们对未来消费的信心。

从财富分配的角度来讲,中国家庭在整个经济当中占的财富比重几乎是最低的,最高的是美国,几乎是中国的4倍。

美国几乎所有的资产都是私有的,美国国有资产有什么?

第一个是邮局、第二个是军队,其余大部分的公司都是私有的。

私有的意思就是在整个国家和居民的分配之间,国家只有1%、2%,98%都在个人手里,个人财富的好处一个是增值、一个是保值,我们现在都在批评美国人的消费非常不好,超前消费,但是如果我有那么多钱我也会提前消费,人生的目的就是过好的生活。

提前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发达的标准,是你消费能力的标志。

例如,大学生没有收入,但有消费的意愿,也有时间,如果能把未来的钱借到现在用,等到有钱了再还,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吗。

和大学生相比,中年人有钱,但时间没年轻人多、消费的动力也没有年轻人重。

贷款真正的目的就是平缓消费,如果你知道一辈子能挣多少钱,那么最好每个月都平均一些。

美国的储蓄率低本身值得批判,但是我们储蓄率高也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财富的分配格局和我们的投资渠道

真正意义上要刺激消费的话,在中国要实现所谓的财富再分配,让老百姓持有更多的财富,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丝绸之路”时候,或者是清朝,皇朝持有财富的比重远远超过西方国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高储蓄低消费率是由于我们的财富分配过分偏向国家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财富再分配。

这里有一些数据,财富分两种:

一种是真实财富,比如说土地、地契;另外一种是金融财富。

我们一般认为农业用地不是很挣钱,但是美国的农业用地在不同的时期回报是有波动的,有平均回报,也有租金收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拥有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每年能提供15%的回报,消费的安全感就增长了很多。

我们再看一下金融财富,股票是一种很重要的金融财富,但是相对其他的金融产品来讲风险太大。

国有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老百姓买股票,这是一种形式。

但是现在国家缺的是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回报比股票市场低一些,但是风险也比较低。

我找了很多的资料,从1900年-2004年,大部分国家债券市场的真实回报都在2%以上,这是一个稳定的收入。

当然股票回报平均来讲是比较高的,最高的是澳大利亚、瑞典,这些国家在1900年-2004年大约占7%左右,这是相当不错的回报。

从这些国家可以看到金融回报和GDP之间的关系,正常股市带来的回报超过了GDP的增长,投资股市你可能获得一个快于经济增长的收入。

如果我们看债券,跟真实GDP的回报基本上是相适应的。

目前在中国的情况是股票风险太大了,一般的老百姓投资不了;我们又没有债券市场,本来债券市场是个最好的投资回报,使得你可以分享整个经济增长的好处。

总结一下我刚才的观点,在中国想真正刺激消费,比较重要的两块就是财富分配格局和我们的投资渠道。

我们要把社保体系和医保体系建设起来,但是光考虑这些还是有局限性,真正意义上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让老百姓持有更多的财富;第二使老百姓有更多的投资渠道。

怎么样增长财富有不同的途径,可以通过金融的途径,比如说一条高速公路是国家的,老百姓本来就不能分享它的回报,但是如果以高速公路的收入作为抵押,发行债券,债券的回报跟高速公路是相适应的,这就是一种形式。

不巧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债券市场还在早期,我认为未来5年里面最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刚才说到全球制造业中心。

目前来看全球制造业的产出美国占了22.4%、日本17.8%,中国只有8%,距离还有很大。

未来30年中国如果能达到日本的水平,制造业还有10个百分点的空间,也就是说比目前的规模还要大一倍多,这方面的潜力很大。

但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市场跟制造业不匹配。

按照这个统计,全球批发性的业务里面美国占了33.8%,它的金融市场规模超过了制造业;我们中国的批发业务只占全球的4%,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

很多研究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人发现,经济发展决定了金融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发展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或者是制约的力量,也就是说金融发展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拿上海作为例,06年上海金融占经济比重达8%,甚至还不如信息产业的比重,信息产业的比重占到12.9%,全国就更低。

所以说跟制造业相比,金融行业潜力更大。

在过去30年改革里面,我没有提到金融改革,我认为金融改革还没有取得影响整个经济进程的成果,还没有成为经济的主力,也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中国要成为金融市场中心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包括企业、包括监管、包括个人和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金融风险,有很多人觉得美国的金融风险比较大,我们的金融市场开放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要谨慎放慢脚步,使得我们的金融风险降低。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市场经济里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在全球所有的经济里面,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市场经济国家里面,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很少,我们知道包括欧洲国家在60年代都发生过金融危机;美国发生过好几次;日本97年有金融危机。

我们也没听说过朝鲜发生金融危机、也没有听说过古巴发生过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但是我们不能很骄傲的说我们的市场是最好的,一方面很自豪,一方面不自信。

西方的金融市场和我们的金融市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是有风险的,但是金融市场也满足了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包括家庭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大家都深恶痛绝了“次贷”,次贷是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种政策,要让“居者有其屋”,次贷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覆盖到一部分穷人,但是它发展太快了,所以出现危机。

我们中国没有危机,但是我们很多金融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在座的可以想一想,借钱也好、贷款也好、买汽车也好,有一些是可以满足,有些是不能满足的。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比如要做一个项目,大家都认为是个好事,每年回报10%,现在需要每一个人拿1000块钱入股,但是法律上来讲这就叫非法集资,这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属于犯罪。

理论上来讲我们现在有了钱能干什么呢?

如果只有1000块钱,朋友借了就借了。

如果是100万呢?

我可以办企业,也可以参股,但是如果借款给企业,债权融资有问题、股票融资没有问题;第二我可以拿这个钱买房子,剩下的钱我可以放到银行。

我们现在的体制是借钱都要通过银行,我们的银行又是国有的,在国有的情况下我们很多的政策就没有了。

在美国流行的政策有转按揭,但是在中国没有一个法律说银行有这样的权力,只要监管部门下一个命令,商业银行就不能做转按揭。

比如说我现在有一个房子,借款全部都还清了,我跟银行说拿这个房子做抵押,借钱行不行?

银行说可以,但是要告诉我这笔钱干什么?

如果拿这个钱买股票不行、拿这个钱买另外一套房子不行、拿这个钱办企业可以、买一些内部消费品也可以,有一些限制,为什么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呢?

这本身是没有法律根据的。

因为,如果你贷款买股票亏了怎么办?

政府是好心,我们政府不太相信你能照顾好这笔钱。

在美国金融市场问题恰恰反过来,西方的金融市场基本原则是我管好自己的钱,尽量别让别人管我的钱。

我们看到投资银行管的都是别人的钱,所以相对较容易出事。

在中国是尽量少管自己的钱,而让政府管,假设政府能帮你管得更好。

其实我们的银行到目前还不能有效地管理我们的钱。

贷款人条例出来以后,理论上我愿意把这个钱借给谁都可以,只要不是强迫的和约,都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有一个法律,民间借贷的利率不超过央行基准利率的4倍,事实上很多民间接待的利率是多少呢?

现在最高的利率叫月息4分7,这样的资金交易规模非常大,但是在目前的框架下是非法的,如果出问题,从事资金借贷关系的双方资产都会受到处分。

从多层次介入市场来讲,我觉得有很多方向,例如,我们需要一个中长期的融资过程。

为什么民间的接待利率达到60%呢,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企业没有融资的渠道。

比如要建一个大的制造业,投资回报可能是10年甚至更长,这个企业怎么去融资呢?

第一你必须自己有钱,但是不够,另外的钱怎么借呢?

银行借你的钱通常5年就算比较长了,5年以后就要周转这个资金,这就有了风险,因为不知道5年以后是怎么样,所以这个项目要么就半途而废。

现在有一个办法能解决,就是发股票。

但是企业如果还不大,不能发股票,唯一的办法就是借银行的贷款,每年周转一次,叫“短贷长投”,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央行的政策是紧,什么时候松,这样对企业来讲风险太大,这是我们目前面临很重要的问题。

其次,就是风险和回报要相对称,整个市场是有风险的,但是大部分的风险是国家承担。

我们的钱存在银行,国家承担、我们在国家的企业里上班出现问题,也是国家承担。

国家也不让你花费这些钱,意思就是如果你出了问题,所有的风险都是我来承担,能够承担风险是好的,但是所有赚钱的机会也让国家拿走了。

办银行可以赚钱,但是不允许;开发石油也不行,这都是暴利的行业,国家承担整个经济的主要风险,国家也垄断整个经济的好处。

目前基本的格局就是这样,老百姓不用承担风险,所得的回报就低,低的话消费就少,所以从消费的角度来讲,国家应该让出一些风险的资产,让个人持有,同时把赚钱的机会也让个人持有,这也是个公平的安排。

例如,现在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经1.9万亿,外汇有很大的风险,因为美元可能贬值,国家就要承担风险,如果能把外汇私有化,让一些人持有外汇,承担了汇率的风险,同时也获得了外汇挣钱的机会,比如说去美国抄底,但是如果抄底失败这是你的损失。

所以说在中国风险和回报的格局也是扭曲的。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里面最重要的是缺债券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里面最重要的是缺债券市场,这在未来5年是非常重要的设施。

我们需要建立起来一些概念,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资本的成本或者资金的成本。

因为没有债券市场,没有一个收益曲线告诉我们,我的资金成本是多少,我们知道伦敦有这样一个水平线(level),至于你借钱成本多少,取决于你的风险多少。

我们在中国就不知道,短期的资金市场没有。

更重要的是如果建立一个企业,贷款资金该收多少利息?

比如说5%,但是为什么是5%?

没有考虑到未来经济的风险等等,我们必须有一个债券市场的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