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8722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总分100分时量:

90分钟命题人:

姓名:

班次:

考号: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礼记,祭统》载:

“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

”《孝经》载: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村。

这反映中国古代社会

A.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君子专制统治的建立D.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故A项正确。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与材料强调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不符,排除B。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等级与宗法关系的比较,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村”,结合家国同构的思想即可知道答案。

2.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

“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说明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说明当时科举开始关注人才,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提及对于贵族打击,故A错误;B中彻底说法绝对,此时仍然使用该选官制度;D是隋朝时期开始。

3.汉唐以来,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尤其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通的过程,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士的儒、道两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

这说明

A.中外文明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B.中国儒家尊大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

C.印度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道家文化交流融合,成为中华主体文化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文明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而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排除A。

材料不是强调儒家尊大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而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排除C。

点睛: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士的儒、道两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思想融合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朱熹说: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

这反映了朱熹

A.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

B.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

C.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

D.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

【答案】D

【解析】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朱熹认为“人欲”和“天理”是一体的,反对佛教把“人欲”和“天理”分离开来,据此可知朱熹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故选D。

A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以排除;BC两项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5.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上述现象的出现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明朝中后期相关知识可知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学风由空谈向经世致用转变,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对“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的准确解读。

6.古希腊某著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

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C.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

”说明该学者并未否定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故A错误;B和材料主旨相符合;C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中一切准绳错误。

7.阿尔贝蒂(1404—1472年)写道:

“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

”这位佛罗伦萨的贯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摔跤和登山运动员。

他的言行

A.表明其成就的影响巨大

B.第一次认识到人的重要

C.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思潮

【答案】D

【解析】

材料是对人的肯定,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表述其成就影响巨大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早在智者运动时期已经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无所不能是过于夸大了人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能说人无所不能,因为人类仍然有非常多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选项C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达尔文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是因为

A.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

B.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C.二者的学说都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D.进化论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故C正确;达尔文是生物学家,牛顿是物理学家,“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错误,排除A;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规律,而不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B;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D错误。

9.下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

路德仍坚持对上帝的信仰,故A项错误;图片无法体现“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1535年”可知此时宗教改革己经开始,而天主教漫画形式讽刺“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进行反击,说明了当时新旧教派斗争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

10.近代有学者指出:

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

在这里作者强调

A.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B.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

C.西学东渐具有必然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依据材料中该学者的观点,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文化有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存在着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的内在逻辑,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从而不断地发展进步,可见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故选A。

D、B、C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1.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

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

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据此可知,当时

A.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反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这些学会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说明当时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故C选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的认识,不是社会共识,故A选项错误;先进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也不等于地方权贵势力,故B选项错误;知识分子士大夫组织各种学会也不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

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说明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对民主科学的态度,排除A;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同是提倡新文学,并非形式主义,排除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13.进入20世纪以后,立体画派一改传统欧美画追求形象、逼真、写实的技法,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20世纪后现实主义画派盛行B.浪漫主义之风影响绘画艺术

C.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D.艺术家善于运用“光”和“色”

【答案】C

【解析】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的文学艺术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现实主义画派盛行不是20世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浪漫主义之风,应该是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艺术家内心世界丰富,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故C项正确;善于运用“光”和“色”属于印象画派,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4.《史记》载: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为周初三监之乱,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而不是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排除A。

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不是宗法秩序且天子权威并未出现衰落,排除D。

点睛:

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5.宋朝初年,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时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今人研究都比古人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D.官修史书对历史事实的记载易受政治影响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是“黄袍加身”事件,该事件是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记载,此事件显然受到政治的影响,故D正确;历史事实不一定通过叙述呈现,还可以通过文物等记载呈现,故A错误;历史叙述也可以呈现出历史事实,故B错误;历史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物和史料,不是时空的比较,故C错误。

16.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

这表明

A.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B.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A

【解析】

“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说明雅典人对于法律的权威不容忽视,故A正确;B中形式说法错误;C中司法程序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自由言论材料没有涉及。

17.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

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B.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D.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罗马法官规定的条款是因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所导致出现的新情况,这应该是对原有法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故选B。

根据“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否定AC选项。

题干中虽有人口剧增,但也无法判断是罗马帝国时期,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罗马法。

本题做题的最重要的是依据材料,不可抛弃材料直接选择答案。

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18.18世纪前期法国和英国政府都面临较严重的债务问题。

在法国,公债概念很难得到推广,债务问题使政府几乎信用扫地。

但在英国,债务被认为是国债,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债务的后盾。

对此不同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波旁王朝对人民的压榨

B.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C.启蒙思想传播程度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

【答案】B

【解析】

题干所述时间为18世纪前期,这时法国出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王权之下,民众没有民主可言,所以不可能会有公债的概念形成;而同时期的英国已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王已经接近统而不治的地位了,所以民主得到发展,所以国家和民众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故情况与法国不同,所以选B。

点睛: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通过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产生的不同来设问,所以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1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

这表明该宪法

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普鲁士、巴伐利亚等邦国各有不同的席位,这是由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这个现实国情所决定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赋予帝国联邦主义色彩而非邦联主义色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浓厚的联邦主义色彩而非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色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20.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

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

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

英印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

B.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

C.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D.违反了当时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

【答案】C

【解析】

由“1865年”,当时资本主义未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材料表明英国要以南亚为跳板侵略中国,排除B;通过以上不平等条约,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故选C;二战以来,世界主题才是和平与发展,排除D。

21.1889年4月,日本参谋本部收到有关中国大势的分析报告,报告认为,清国的“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

而中日两国“唇齿相保、辅车相依”,在列强虎视耽耽下,清国一旦不保,日本势将进退维谷。

这说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

A.占领中国与列强对杭B.教训腐败的消政府

C.与列强共享在华利益D.转移国内政治危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日本认为“中日两国“唇齿相保、辅车相依”,在列强虎视耽耽下,清国一旦不保,日本势将进退维谷”,可见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占领中国与列强对杭。

故选A。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没有提到要教训清王朝的信息,排除B;材料表明日本要排斥列强的利益,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日本要转移国内政治危机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日本侵华的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以日本侵华的原因为背景入题,材料虽具有新颖性。

但是日本侵华原因不容改变。

即: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22.1940年初.毛泽东撰文指出:

我们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其关键在于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内涵。

这一表述反映当时

A.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发展

C.国内抗战形势发生较大变化

D.党派政权之争大于民族利益

【答案】C

【解析】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国内抗战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值此之际,毛泽东撰文指出:

我们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其关键在于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内涵,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坚持合作抗战的决心。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尚未建立,排除A;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抗战决心有所动摇,排除B;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民族利益大于党派利益,排除D。

2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

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

东北地区出现的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因为

A.边境局势的持续紧张

B.“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

C.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D.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实现全民皆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东北地区的紧张局势,才出现了材料中所述情况,故A项正确;B项时间错误,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的;C项中苏关系恶化是从在赫鲁晓夫登台以后,也是五十年代末期,60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东北边境形势持续紧张,导致东北的国防战备相对吃紧,由此形成材料中的现象;材料叙述的是60年代而不是50年代,朝鲜半岛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排除D项。

24.两极格局结束后,美俄各自调整对非政策,大国对非洲的控制能力减弱,但非洲地区冲突实际上增多了。

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地区冲突成为世界主流

C.冷战不利于世界和平

D.应辩证分析冷战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两极格局以来,大国放松对非洲的控制,但非洲冲突反而更多,故排除C选D;材料和多极化无关,排除A;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排除B。

25.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在客观上

A.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

B.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

C.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

【答案】A

【解析】

古代重农抑商措施保护农业,限制商业,促使中国新经济因素缓慢发展,故A正确;B中长落后说法错误;C中生产关系变革错误;D中顺利发展不符合题意。

26.《文史哲》中说:

“我国自明代起,棉布即逐步取代麻、丝,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中叶,已有每年约三亿匹(按标准土布每匹3.633方码计)商品布的市场,并出口国外。

”但在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中,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出现这一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人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答案】B

【解析】

棉纺织业没有出现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是因为民众的穿衣需求主要通过家庭手工业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解决。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探讨的是棉花传入中国之后的现象,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还不存在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排除。

27.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海外殖民者斥资购买大量土地,他们认为:

“在危机时刻,一棵橄榄树和一寸土地都是最后的藏身之所。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认识是

A.领土扩张是殖民的主要动力

B.种植园经济是葡萄牙的主要殖民方式

C.葡萄牙新经济因素发展受阻

D.殖民者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答案】C

【解析】

材料“颗橄榄树和一寸土地都是最后的藏身之所”反映葡萄牙人把抢夺的黄金资本用于购买土地,未能投入资本主义生产,故选C。

掠夺财富是是殖民的主要动力,排除AB;大航海时代说明殖民者富有开拓进取精神,排除D。

28.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

清政府财政收入的这种变化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