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8691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docx

中医学复习宝典中药方剂

第九章:

中药

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一、产地与采集

土壤成分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

品质优良称“道地药材”

产地不同,药物的疗效、功能、毒性可有明显差异。

如:

川贝母——润肺化痰,干咳,咳痰不利

浙贝母——热痰(黄、粘)

二、炮制

(一)目的意义

1.增强疗效。

2.改变性能:

如黄地,生-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熟-滋阴补血,填精补髓

3.消除或减低毒性:

如草乌、附子

4.矫正异味,便于服用:

如动物粪;如醋炒五灵脂可避免恶心

(二)炮制与临证处方的关系

1.经炮制增效的药物与处方的书写

2.经炮制减轻毒副作用的药物与处方的书写

3.经炮制改变功能的药物与处方的书写

4.经炮制校正异味的药物与处方的书写

5.炮制辅料的应用于处方的书写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平界与其间

治疗应用: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五味:

指药物具有辛、甘、酸(涩)、苦、咸、淡五种滋味

辛:

能散、能行——发散表邪,行气行血,如生姜、大蒜、薄荷

甘:

能补、能和、能缓——补益、调和、缓急,如甘味药用于虚证、脏腑不和、拘挛疼痛

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

苦:

能泄、能燥——通泄、燥湿,用于实热火证、虚证

咸:

能下、能软——泄下通便、软坚散结,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瘿瘤、痞块

淡:

能渗、能利——渗湿利小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三)升降沉浮是指即药物在治疗疾病时所出现的不同作用趋势。

生-上升提举;降-下达降逆;浮-向外发散;沉-向内收敛

治疗应用:

依病位不同:

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依病势不同:

上者抑之,下者举之。

上部疾病,取升浮之品,下部疾病,取沉降之药物引药直达病所。

质、气、味属阳者其势升浮,质、气、味属阴者其势沉降。

(四)归经

即指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的疾病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五)药物毒性

毒性分级:

大毒、有毒、小毒

(1)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

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 有毒-用量过大或用药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

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3)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服用太久(蓄积中毒)、炮制不当、配伍失误、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食用

四.中药用法

(一)配伍(七情配伍)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

人参——气虚欲脱证;马齿苋——痢疾

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增强疗效

麻黄配桂枝——增加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相使:

辅药提高主药功效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

半夏畏生姜-生姜可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相杀:

一种药物能过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杀半夏

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

相反: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二)用药禁忌

1.十八反

2.十九畏

3.妊娠禁忌

有毒、破气、破血、大热、攻下

(三)中药用量一般10g

(四)煎法

冷水漫过药面,浸泡30~60min煎煮2-3次去渣,混合后分2-3次服用

文火(补益药,慢煎)、武火(解表药、清热药,急煎);

先煎、后煎;另包;烊化;冲。

第二节中药分类、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1、麻黄(不记)2、桂枝3.防风4.荆芥5、柴胡6、薄荷

二、祛风湿药7、独活8、秦艽

三、祛湿药9、广藿香10苍术11.茯苓12、茵陈13、泽泻

四、清热药14、石膏15、知母16.金银花17.连翅18.生地黄19.牡丹皮20.黄芩21.黄连22.黄柏

五、消导药六、催吐药

七、泻下药23.大黄24.火麻仁25.川贝母(不记)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26.半夏27.苦杏仁((不记)

九、温里药28.附子29.干姜

十、理气药30.陈皮31.木香

十一、理血药33.桃仁32.川芎34.红花35.丹参36.三七37.白及

十二、补益药38.人参39.黄芪40.白术41.甘草42.熟地43.当归44.白芍45.麦冬

46.枸杞子(不记)47.杜仲

十三、固涩药48、山茱萸(果肉)

十四、平肝息风药(未讲)49.天麻十五、安神药(未讲)50、酸枣仁

第二节中药分类、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具有发散作用,解除表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

中药

功效

代表方

 

(一)辛温解表药

 

1、麻黄(不记)

辛,微苦,归肺、膀胱经

①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②宣肺平喘(寒喘;风热犯肺,咳喘痰多)

③利水消肿

3-10g;生-发汗力强,发汗解表,利水消肿;蜜炙或捣绒-发汗弱,止咳平喘

代表方: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

2、桂枝

(嫩枝)

1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表实-与麻黄同用;表虚-与白芍生姜同用

2温经通脉(寒凝经脉所致的胸痹;痛经;风寒湿痹)

3助阳化气(脾肾阳虚所致水湿内停)

温里药

附:

肉桂(树皮)

补火助阳

祛寒止痛

温经活血

3.防风(根)

1散风解表

2祛湿止痛(寒湿性关节疼痛)

3祛风止痉(风痰闭阻经络致口眼歪斜)

4透疹止痒(麻疹初起;风疹瘙痒)

痛泄药方

4.荆芥(地上部分)

1祛风解表(外感风寒、风热表证)

风寒-防风等伍用;风热-连翘等伍用

2透疹止痒

3散瘀止血(跌打损伤)

 

(二)辛凉解表药

 

5、柴胡(根)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征)

2和解退热(邪入少阳的半表半里证)

3疏肝解郁(肝气郁结)

4升阳举陷(气虚下陷-久泻、脱肛、阴挺)

1-小柴胡注射液

2-小柴胡汤

3-逍遥散

4-补中益气丸

6、薄荷(茎叶)

1辛凉解表(风热-头痛、咽喉肿痛)

2利咽透疹(咽喉肿痛)

3清利头目

4疏肝解郁

二、祛风湿药

具有驱除风湿,治疗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中药

功效

代表方

 

祛风湿药

7、独活(根)

1祛风除湿(下半身的风寒湿痹证)

上半身-羌活

2散寒止痛(外感风寒夹湿证)

独活济生汤

8、秦艽(根)

-风湿热病:

关节红肿热痛

1祛风除湿(风湿痹证,寒热可用)

2退热除蒸(阴虚内热证)

3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艽龙胶囊

三、祛湿药

具有驱除湿邪,治疗水湿停聚作用的药物称为祛湿药。

分类

中药

功效

代表方

 

(一)化湿燥湿药

(湿证、寒湿证)

9、广藿香(地上部分

(内善化浊止呕;外治夏月暑湿、外感)

1解暑化湿(夏季伤暑致暑湿证)

2和中止呕(湿阻中焦)

3辛温解表(夏外感风寒)

中暑(三类)

暑热-清暑益气汤

暑湿-藿香正气~

中暑-白虎加人参汤

10苍术

(根茎)

(内善燥湿健脾;外治表实头痛)

1燥湿健脾(中焦湿滞证-消化不良)

2祛风除湿(风湿寒、热痹)

寒痹-桂、防、独、秦

热-黄柏、知母、生石膏

3散寒解表(外感风寒头痛)

4养肝明目(青盲、夜盲)

平胃散

(二)利水渗湿药

11.茯苓(菌核)

(水肿)

1利水渗湿(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2健脾补中(脾虚湿盛之食少便溏)

3宁心安神(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1-五苓散(水湿内停)

2-四君子汤(胃脾虚)

3-归脾汤(心脾两虚)

(三)清热利湿药

(湿热所致黄疸、热淋、血淋等症)

12、茵陈(地上部分)

1清热利湿

2退黄湿热阳黄(急性黄疸);

寒湿阴黄(肝硬化、肝Ca)

3除湿止痒(湿热内蕴致风瘙瘾疹、湿疹疥疮)

-茵陈蒿汤

-茵陈术附汤

13、泽泻(块茎)

(湿热-尿频、尿急、尿痛)

1清热利湿(湿热下注致带下淋浊)

2通淋(尿痛、小便不利)

3渗湿止泻(湿盛所致泄泻尿少)

四、清热药

具有清除里热,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清热药。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一)清热泻火药

14、石膏(CaSO4、2H2O矿石)

(清热除烦,适合津气未伤)

1清热泻火(肺胃气分实热证;邪热郁肺证;胃火上炎)

2除烦止渴(肺胃燥热致烦渴引饮)

3生肌敛疮(外用-疮疡溃不收口,烧伤烫伤)

白虎汤

白虎+人参☞中暑

15、知母(根茎)

(胃火、肾虚)

(滋阴降火生津润肠,适用于津伤、虚热、肠燥)

1清热泻火(肺胃气分实热)

2滋阴降火,清虚热(肾阴虚致骨蒸潮热)

3生津止渴(内热伤津;消渴病)

知柏地黄丸

(二)清热解毒药

火毒、热毒、痈疽疔疮、丹毒喉痹、败血症

(二)清热解毒药

16.金银花(花、花蕾)

(用于温病、疮痈之初)

1清热解毒(温病;疖痈-红肿热痛)

2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

3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17.连翅(果实)

(用于温病初及深重阶段治疮痈,长于散结)

1清热解毒

2消痈散结(痈疮疖肿、瘰疬痰核)

3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

(三)清热凉血药

(清营分血分实热致身热夜甚、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等)

18.生地黄

1清热凉血(温病热入营血致壮热神昏;血热妄行致niu血、便血)

2凉血止血

3养阴生津(热病伤津及阴虚内热致发热口渴、大便秘结;骨蒸潮热)

19.牡丹皮(根皮)

1清热凉血

2活血散瘀(血淤致经闭痛经、huixia积聚;外伤於肿疼痛)

 

(四)清热燥湿药

20.黄芩(根)

(苦,寒)

治中焦湿热

长于清肺热

1清热燥湿(湿温郁阻证;湿热中阻致痞满呕吐;胃肠湿热下痢)

2泻火解毒(肺热致咳吐黄痰,单用;火毒炽盛的疮痈肿毒、咽喉肿痛)

3清热安胎(怀胎蕴热致胎动不安)

4清热凉血

21.黄连(根)

治中焦湿热

长于泻心火

1清热燥湿(湿热阻滞中焦;湿热泻痢)

2清热泻火(火热扰心;胃火上炎)

3清热解毒

心火

实-朱砂安神汤

虚-当归六黄汤

导赤散

22.黄柏(树皮)

长于清下焦湿热

1清热燥湿(膀胱湿热致小便涩痛;带下臭秽;大肠湿热致泻痢脓血;湿热黄疸)

2解毒敛湿

3滋阴泻火(肾阴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

(五)清热解暑药 

(六)清热明目药 

(七)清虚热药

五、消导药

六、催吐药

七、泻下药

具有促进排便作用,治疗宿食、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称泻下药。

——便秘、水肿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一)攻下药

清热泻火,泻下通便

实热证:

热结便秘,火热炎上

23.大黄(根茎)

1泻热通便(热结便秘)

2泻火凉血(血热妄行致吐血咯血niu血;湿热黄疸)

3逐瘀通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大承气汤-腑实重证痞满燥实坚

小承气汤-轻证;无燥

调胃承气汤-轻缓;无痞满

(二)润下药

含油脂,润燥滑肠

24.火麻仁(种子)

润肠通便(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

食入过量可中毒

五仁丸、麻子仁丸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具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治疗咳嗽、咯痰、喘促的药物,称祛痰止咳平喘药。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一)清化热痰药

 

25.川贝母(鳞茎)(不记)

1化痰止咳(外感风热致咳痰黄稠;燥热伤肺致咽干喉痛、咳痰不爽)

2清热散结(痈疽疮疡;肺痈胸痛;瘰疬痰核)

川贝母-性凉润,肺热燥咳、阴虚痨咳

浙贝母(化痰散结)-苦寒,肺热咳嗽、瘰疬痰核

 

(二)温化寒痰药

26.半夏(块根)

1温化寒痰(寒饮伏肺)

2燥湿化痰(湿痰阻肺)

3降逆止呕(痰饮犯胃;胃热呕吐;胃寒干呕、吐涎沫)

4消痞散结(痰气郁结致梅核气;瘿瘤痰核)

祛痰作用经方

-二陈汤(湿痰)

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半夏白术天麻汤(风痰)

 

(三)止咳平喘药

27.苦杏仁(种子)

(不记)

1止咳平喘(风寒袭肺致咳嗽气喘;风热犯肺致痰黄粘稠)

2润肠通便(阴虚津枯致肠燥便秘)

九、温里药

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温里药

28.附子(子根)

1回阳救逆(亡阳证;阳气欲脱-与人参回阳固托)

2温肾暖脾(脾胃虚寒;脾肾阳虚水肿;肾阳不足致阳痿宫冷,不孕不育)

3祛寒止痛(风寒湿痹致关节痛;虚寒腹痛;虚汗痛经)

-参附汤、四逆汤

 

-金匮肾气丸

真武汤-温阳利水,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29.干姜

1温里散寒(脾胃虚寒致脘腹冷痛;肺寒停饮)——温肺

2回阳通脉(亡阳欲脱致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十、理气药

具有疏通气机的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证的药物称理气药。

——脾胃气滞、肝气郁结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理气药

30.陈皮(果皮)

“橘皮”

入中焦,

长于健脾

1理气健脾(脾胃气滞)

2燥湿化痰(湿痰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

附:

枳实

破气消积(胃肠积滞)

化痰散痞(痰滞胸脘)

31.木香(根)

入中焦,

长于消食止痛

1行气(胃肠之气)止痛:

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肝郁气滞之胁痛;气滞血瘀之胸痹

2健胃消食(脾虚致腹胀食少)

十一、理血药

具有调理血液,治疗血虚、血热、血淤、出血的药物称理血药。

-补血、活血、凉血、止血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一)活血药

此四药共性:

活血化淤

治淤血阻滞之胸痹;跌打损伤;妇科疾患

32.川芎(根茎)

善治头风,性温治痹

1活血行气

2祛风止痛(风寒湿痹致关节冷痛;风寒、风热头痛)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淤,

治经闭、痛经、产后淤痛)

血府逐淤汤(活血化淤

治胸痹、胁痛)

补阳还五汤(益气化淤

治气虚脉络淤阻)

四物汤+桃+红=调经药

33.桃仁(种子)

孕妇

1破血逐瘀(瘀血阻滞致闭经痛经;瘀血积聚致huixia痞块;跌仆损伤)

2润燥通便(津枯血虚致大肠秘结)

34.红花(花)

1活血化瘀(血瘀、产后、跌打损伤)

2通络止痛(胸脉瘀阻致胸痹心痛)

35.丹参(根)

苦,微寒

1活血化瘀(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

2祛瘀止痛(胸痹心痛;跌打损伤)

3凉血消肿(疮疡痈肿;风湿热痹)

4清心除烦

 

(二)止血药

36.三七(根)

1化瘀止血(吐、便、尿、紐血,产后大出血、崩漏)

2消肿定痛(跌打损伤致於肿疼痛)

37.白及(块根)

1收敛止血(肺热出血;肺阴不足之干咳咯血;热伤胃络出血)

2消肿生肌(疮疡初起未成脓;已溃,久不收口)

十二、补益药

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功效,治疗虚痨的药物称补益药。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一)补气药

四药共性:

益气(健脾)

38.人参(根)

升压

1益气固脱

2健脾

3理血

4生津

5安神

6补肺

7大补元气

附:

党参(根)

与人参相似,但不能固脱

1益气补中

2益气补肺

3补气生津、生血

39.黄芪(根)

双向调压

1补气升阳(中气下陷;胸中大气下陷)

2益气固表(气虚不固的自汗;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者)

3益气利水(气虚水肿)

4益气理血(摄血、活血)

5托毒排脓(脓成不溃;溃后久不收口)

-蜜炙用

-玉屏风散

 

-生用

40.白术(根茎)

1益气健脾(脾气虚症;脾虚失运,便秘难下)

2燥湿利水(水饮内停之水肿;脾虚湿盛之泄泻)

3固表止汗(表虚出汗;阴虚盗汗;气虚自汗)

4益气安胎(气血亏虚滑胎;肾虚胎元不固)

41.甘草(根)

类激素作用

1补中益气(脾气虚证)

2清热解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3祛痰止咳(风寒、风热、湿痰、肺燥咳嗽)

4缓急止痛(筋脉失养致脘腹挛急作痛;肢体拘挛转筋;肝郁胁痛)

5调和诸药

-炙甘草

注意:

不宜与海棠等同用;有钠水储留者,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补气常用经方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主治脾气虚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中气下陷

 

(二)补血药

 

42.熟地(补血药)

1补血调经(血虚症;月经后期或量少色淡)

2滋阴益髓(肾精不足;肝阴不足)

43.当归(根)

为调经要药

1补血调经(血虚致面色苍白、月经不调)

2活血止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寒滞经络之痹痛)

3润肠通便(血虚津亏致肠燥便秘)

44.白芍(根)

无活血作用

1补血调经(肝血亏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2平肝止痛(肝阳上亢致头晕头痛;肝旺乘脾致腹痛泄泻)——芍药甘草汤

3敛阴止汗(阴虚盗汗;气虚自汗;风寒表虚有汗)

附:

赤芍(根)

1清热凉血

2活血调经

3祛瘀止痛

补血常用经方

四物汤-补血调经,主治血虚症

归脾汤-健脾养心,益气养血,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三)补阴药

共性

养阴润肺

45.麦冬(块根)

1养阴润肺(燥热伤肺致干咳痰黏;肺肾阴虚致劳嗽咯血)

2益胃生津(内热消渴;胃气阴两伤)

3清心除烦(阴虚火旺致心烦失眠;邪热扰心致心烦不寐、神昏谵语)

4润肠通便

46.枸杞子(果实)(不记)

脾虚便溏慎用

1益精补肾(肾精亏虚致腰膝酸软)

2养肝明目(肝血亏虚致目暗不明)

3润肺止咳(肺阴不足致干咳少痰)

附:

地骨皮(根皮)

清虚热

(四)补阳药

47.杜仲(树皮)

1补肾助阳(肾阳虚;下元虚冷)

2强筋建骨(肝肾不足致腰膝酸软。

肢软无力)

3补肾安胎(肾虚不固致胎动不安)

十三、固涩药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自汗、盗汗、遗泻滑脱、崩露带下的药物称固涩药。

-多汗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一)收敛止汗药 

(二)涩肠止泻药 

(三)涩精缩尿药

48、山茱萸(果肉)

1收敛固涩(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月经过多;大汗虚脱)

2补益肝肾(肝肾不足,腰膝酸软)

十四、平肝息风药(未讲)

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作用,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平肝息风药

49.天麻(块茎)

1平肝息风(肝阳上亢致头痛晕眩;惊痫抽搐)

2祛风通络(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十五、安神药(未讲)

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药物称安神药。

分类

中药

功效主治

代表方

养心安神药

50、酸枣仁(种子)

1养心安神(阴血不足致心悸失眠)

2敛汗生津(体虚自汗盗汗)

第三节复习题

1.中药四气、五味和配伍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有些药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或另煎?

 

3.解表药、理血药及补益药的定义和适应症是什么?

 

4.下列药物属于哪一类药,各有何特点:

麻黄柴胡独活藿香茯苓茵陈石膏知母金银花

生地熟地大黄半夏杏仁附子陈皮桃仁黄芪

当归枸杞

5.什么是清热药?

功效是什么?

主要用于哪些症侯?

 

6.何谓祛湿药?

分哪几类?

每类写出两个药名。

 

7.丹参功效如何?

与川芎比较有何异同点?

 

8.黄芩.黄莲.黄柏在功效和应用方面有何异同点?

 

9.甘草的效用如何?

为什么不少复方中都用到甘草?

 

第十章:

方剂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

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规定适当的剂量,从而形成的具有特定针对性的药物组合。

要深刻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方剂的配伍变化,掌握其功用、主治及临床运用等。

方解

一、方剂的组成

1、方剂的组成原则

“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相成,方证相和”

2、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君药

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又称辅药,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1)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佐助

(2)消除制约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佐制

(3)邪甚拒药,与君药药味相反而起相成作用-反佐

使药

(1)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

3、组成变化

(1)加减药味

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至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2)改变配伍

(3)调整药量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4)变更剂型

方剂的剂型各有特点,同一方剂,若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大小与缓峻之别,在主治病情上亦有轻重缓急之分。

二、方剂的剂型

剂型,指方药制剂的形式,主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质的不同而决定。

传统剂型:

汤、丸、散、膏、丹、酒、茶、露剂锭、饼、条、线、熏烟、熏洗、灌肠、坐药剂

新型剂型:

针剂、片剂、冲剂、糖浆剂 胶囊、颗粒剂、浸膏、流浸膏

治法与方剂:

辩证立法 以法统方

八法:

指汗、和、下、吐、清、温、消、补八种治法。

 

第二节方剂分类、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麻黄汤银翘散

二、祛风剂川芎茶调散

三、祛湿剂茵陈蒿汤藿香正气散八正散

四、清热剂白虎汤龙胆泻肝汤(重点)

五、和解剂小柴胡汤逍遥散

六、消导剂保和丸

七、催吐剂

八、泻下剂大承气汤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二陈汤小青龙汤

十、温里剂理中丸四逆汤

十一、理气剂苏子降气汤

十二、理血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十三、补益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十四、固涩剂金琐固精丸

十五、熄风剂羚角钩藤汤

十六、安神剂酸枣仁汤

十七、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十八、驱虫剂:

乌梅丸十九、外用剂:

金黄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