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课堂实录教案.docx
《祝福 课堂实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 课堂实录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课堂实录教案
祝福详细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积累(生字词)
2、识记作者及其作品
3、了解文章创作背景
4、理清文章结构
5、分析人物形象
6、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
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
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课前预习:
(一)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正、侧面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1、小说集:
(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
《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集1922——1926年的小说,《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离婚》等,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
的八篇作品,如《非攻》、《铸剑》、《理水》等等。
2、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3、散文诗集:
《野草》。
4、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三)写作背景
写于1924年2月7日,是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鲁迅曾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不久就失望了——帝制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
广大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这一时期农村的真实面貌。
因此,他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四)有关“祝福”
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鲁迅金句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
——鲁迅《灯下漫笔》
(六)字音
寒暄xuān陈抟tuán朱拓tà荸荠bíqí蹙缩cù
呜咽yè炮烙páoluò窈陷yǎo草窠kē歆享xīn
牲醴lǐ一瞥piē俨然yǎn不更事gēng执拗niù
形骸hái两颊jiá监生jiàn踌躇chóuchú
桌帷wéi讪讪shàn惴惴zhuì怔怔zhèng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1)封建礼教
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
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
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
“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祥林嫂
2、小说情节内容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3、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点拨:
倒叙
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
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
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情节安排)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表现主题)
5、复述课文内容根据年表,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6、有人说祥林嫂“没
有春天”,你认为呢?
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
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四、作品人物分析
(一)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1、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A、提问:
"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C、"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
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A.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B.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3)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
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行尸走肉。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4)比较三次肖像描写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2、祥林嫂的眼睛反映出的精神状态
鲁迅说过: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
3、祥林嫂的反抗
(1)面对不
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
明确:
反抗过。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她是怎样反抗的呢?
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
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2)她的反抗,是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反抗吗?
你怎么看待她的反抗?
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
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
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
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
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
的反应。
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
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祥林嫂的形象概括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在“祝福”中走向死亡。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许寿裳先生说: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
祥林嫂最后带着绝望和恐惧死去了,她真的是穷死的吗?
除了个人的不幸经历外,还有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谁是“元凶”?
点拨: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等鲁镇上的人,以及“我”。
1、鲁四老爷
(1)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
答:
书房里挂陈抟的“寿”字,说明鲁四老爷希望自己长命百岁。
(2)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康有为以及死于除夕的祥林嫂,对联的下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对其作了有力的嘲讽。
把一边的对联(“品节祥明德性坚定”)写成“已经脱落,松松的卷和放在长桌上”,讽刺其已无“品节”可言。
(3)《康熙字典》等暗示了鲁四老爷的守旧特征。
(当时已经是辛亥革命以后,宣传革命和新学的书籍应该有很多,但是他的书房里只有《康熙字典》等书,可见他的思想是守旧的)
(4)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两个“然而”,请分析一下他要表达的意思。
点拨: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
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2、四婶
祥林嫂第一次到她家做工,四婶看她很像安分耐劳的人,留下了她,把祥林嫂当做一件工具。
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一样的话?
比较异同。
“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摆。
”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
”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①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不大相同,为什么?
②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
”和“你放着罢,祥林嫂!
”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
[明确]
(1)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已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
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
她的精神崩溃了。
(2)“祥林嫂,你放着罢!
”“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你觉得四叔四婶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
明确:
他们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严守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是他们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们负有很大的责任。
(3)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
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
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
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
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
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
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4)大伯
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冷酷无情,无视祥林嫂的不幸,自私。
封建文化和封建家长制的忠实守护者。
(5)柳妈
通过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分析柳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她对祥林嫂做了什么?
对祥林嫂之死有责任吗?
明确:
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
所以她也富有一定责任。
(6)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
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
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
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
因为她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所缚,不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勾当,她认为自己在鲁镇能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且会挣钱,是一个能人。
实际上,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
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
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7)鲁镇上的人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8)“我”
“我”和祥林嫂最后一次见面时,她一连问“我”问题反映了什么?
该怎样认识?
A.祥林嫂对我的三问是什么?
明确:
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B.她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
理由是?
明确:
她“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她对死亡的态度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方面对死亡充满了向往,因为死亡意味着解脱和团圆;另一方面又害怕和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惩罚和被锯为两半。
C.我对祥林嫂的三答是什么?
明确:
“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D.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
为什么?
明确:
悚然,踌躇,支吾,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由此看出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又软弱逃避的知识分子。
五、环境描写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为刻画人物做铺垫;④展开、推动情节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三)分析文中“祝福”的作用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
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三次祝福
(1)“鲁镇年终的大典”
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一处(第1、2段):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
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样一句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
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3)结尾的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第三处(最后一段):
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
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
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点拨:
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
浸在祝福的欢乐中: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压抑沉闷。
4、多次写到雪景的作用是什么?
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③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5、探究成果展示:
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暗示社会环境
3、奠定感情基调
4、烘托人物形象(身份性格心情)
5、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6、暗示人物命运(处境)
7、深化作品主题。
六、小结《祝福》的主题思想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