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8383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docx

瑞士银行发展历程

恒天财富

微信号

功能介绍人力行政中心恒天商学院

合创中国瑞银第一季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瑞银集团)1998年由瑞士联合银行及瑞士银行集团合并而成。

为遍布全球的个人、机构和公司客户,以及瑞士的零售客户提供服务。

瑞银集团总部位于苏黎世和巴塞尔,公司业务遍及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截至2005年12月31日,瑞银集团总资产为2.6520万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6.6280万亿元。

∙百年老店

瑞士银行成立于1872年,拥有150年的历史,传承悠久。

1997年12月8日,总部位于巴塞尔的瑞士银行公司(SwissBankCorporation)与总部位于苏黎世的瑞士联合银行(UnionBankofSwitzerland)宣布合并,成立瑞银集团。

  

自成立以来,瑞银集团的业务遍及全球各大金融中心,在超过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雇有超过60,000名员工,其中美洲占35%、瑞士占36%、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占17%,亚太区占12%。

瑞银作为瑞士上市公司,分别于瑞士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瑞士,瑞银的零售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都是市场的领导者,管理着逾300万个个人账户及按揭账户,为当地约260万名个人客户服务。

同时,为近13.65万个公司客户、机构投资者、公共企业和基金会,及逾3000家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银行及证券服务。

∙三大业务

  瑞银集团的业务主要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及证券和资产管理三大块。

  在财富管理方面,瑞银是全球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

集团拥有超过140年的财富管理经验和遍布全球的庞大网络;在美国,瑞银是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

  瑞银财富管理业务主要是为高端客户提供量身订造的全面服务,业务涵盖资产管理到遗产规划、企业融资顾问和艺术品投资服务等。

  投资银行及证券方面,瑞银在股票、股票挂钩和股票衍生产品方面(包括一手和二手市场)稳居领导地位,于各主要的业界排行榜上长期高居前列位置。

固定收益方面,瑞银在业界遥遥领先。

外汇业务方面,瑞银在全球多个主要的业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瑞银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客户提供顾问服务及执行能力。

其所有的业务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提供着创新的产品、高质量的研究和进入全球资本市场的渠道。

同时,瑞银也是首屈一指的资产管理机构,为世界各地的金融中介机构及机构投资者提供多种传统及另类投资管理方案。

合创中国瑞银第二季

 瑞士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在瑞士有两大东西其它国家难以匹敌,一是钟表,二是银行。

2004年年底,瑞士人均金融资产超过165000欧元,在岸(onshore)金融资产总计超过1万亿欧元。

瑞士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offshore)金融中心,持有全球30%的离岸货币,总额接近2万亿欧元。

瑞士还是全球名副其实的银行王国,银行产业是瑞士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4年,瑞士金融产业创造了瑞士GDP的14%,银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同样属于金融强国的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两倍。

瑞士的银行管理着全球1/4到1/3的国际投资私人财富,所以在私人银行服务和财富管理两大金融领域,瑞士银行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

银行产业还是瑞士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产业,人均产出超过35万欧元,比瑞士国内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3倍以上。

  瑞士的银行体系由州立银行(Cantonalbanks)、大银行(Bigbanks)、地方和储蓄银行(Regionalbanks&savingsbanks)、信用合作银行(Raiffeisenbanks)和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其它银行(Otherbanks)组成。

2003年,瑞士全国银行总数达378家。

  支撑瑞士银行产业的是它的“大银行”。

经过1993年和1997年两次重量级的“大象联姻”,1993年瑞士信贷银行与民族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公司合并,如今的瑞士“大银行”仅存两家,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AG)以及瑞士信贷集团(CreditSuisseGroup)。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现今瑞士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屈指可数的金融机构之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瑞士庞大的银行产业和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实际上主要是靠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来支撑的。

在瑞士国内,瑞士联合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均接近瑞士整个银行业资产和负债的40%,雇员数占银行雇员总数的30%以上。

在国际上,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商,在全球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领域的地位如日中天。

很多时候,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就是瑞士银行产业的象征和代名词。

  自从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成立以来,资本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绩持续增长,全球影响力大大增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由一家仅仅在欧元区内有一定影响的银行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2005年一跃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排名第一的全球金融业龙头老大。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成功经验已引起分析家们极大地关注,其优秀的管理技术和企业文化得到人们的一致赞赏,以致国外有分析家认为:

“如果说今天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有什么弱点,那就是它成功太多和太久”。

  为什么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功?

2005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提出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很好的注脚,即:

“同一个信念,同一个团队,同一个目标,同一个UBS(Onebelief,Oneteam,Onefocus,now,OneUBS)”。

  从表面看,这只是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一个形象广告或品牌战略,它决定放弃过去花重金获得的华宝和普惠等品牌,而使用统一的UBS品牌。

但是,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四个一工程”是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成功之道。

合创中国瑞银第三季恒天财富

微信号

功能介绍人力行政中心恒天商学院

  1.    瑞士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是瑞士经济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瑞士的银行业管理着3.3万亿多的瑞士法郎(约2.75万亿美元)资产,其中一半的资产来自于其他国家,瑞士是全球最大的离案金融中心,超过伦敦、纽约和法兰克福,占有35%的市场份额,被公认为国际资产业务管理的全球领导者。

该行业集中了瑞士超过3%的劳动力,并为瑞士经济创造了10%强的增加值。

2.    瑞士银行的发展轨迹

一部瑞士银行业的发展史,可以堪称为教科书上有关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早在13世纪,在意大利出现的早期银行就在瑞士设立了分支机构,承办汇兑等业务。

到16世纪,在一些商人组织下,瑞士出现了银行的雏形,银行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瑞士也成了欧洲大陆上阿尔卑斯山以北第一个资本输出国。

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瑞士银行业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

1907年,瑞士的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建立,并取代了原来30多个代行央行职能的金融机构。

这是瑞士银行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20世纪后,瑞士的银行业发展速度更为迅猛。

在1906年首次公布的瑞士银行业统计中记载着:

当时瑞士全境有317家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为64亿瑞郎,是当年瑞士国民生产总值的2倍;20世纪初的瑞士已经是全球重要国债市场之一,并是知名的外汇交易和资产信托管理中心。

受益于瑞士银行业的保守经营战略以及中立国地位,它是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影响最小的银行。

这一期间,瑞士银行业的业务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战后至80年年代末,瑞士银行业利用其在支付往来、债券、外汇及贵金属交易等业务上的优势,资产负债总额增长了50倍,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截至1998年,瑞士的银行共有376家,大大小小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点共有4350个,资产负债总额共计20580亿瑞郎,员工达11.87万。

3.    瑞士银行公司

瑞士银行公司起源于1872年创建的BaslerBank,1897年该银行改名为SchweizerischerBankverein。

1898年年初瑞士银行公司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行,1939年设立纽约代表处。

瑞士银行公司的发展壮大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实现的。

1945年,瑞士银行公司收购了当时处于困境的瑞士最大的银行BaslerHandelsba此(创建于1862年),此举奠定了瑞士银行公司在瑞士银行业的地位。

4.    瑞士联合银行

1912年,瑞士联合银行由两个地区性银行——温特图尔银行(W5nLenhur)和托根贝格银行(Toggenburger)合并而成.1945年,瑞士联合银行将总部迁至苏黎世,并兼并了成立于1862年的瑞士最大银行之一的Eiclgensische。

1962年,瑞士联合银行的总资产达到70亿瑞士法郎,首次成为瑞士最大的银行。

1985年,并购了Philip&Drew,该公司创立于1895,老牌的英国经纪商。

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收购了德国的SchroderMunchmeyerHengst,该公司由三家传统德国私人银行合并后组建,以加强其私人银行业务。

 

5.    瑞银集团的成立

1997年12月,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宣布联合并组建瑞银集团,为建立一家真正的全球一体化金融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

合创中国瑞银第四季

市场选择

1998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成立伊始,不过是一家在瑞士有绝对市场份额、在欧洲有一定影响的金融机构,虽然客户遍及全球,但业务范围主要局限在瑞士国内,在国际金融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而瑞士国内市场相对狭小、饱和度高,要谋求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未来的发展,向外扩张成为必然。

欧洲本土虽然轻车熟路,也有相当的业务基础,但经济不甚景气,各国银行业的集中度相当高,进入前景不太明朗,瑞士联合银行采用了“守”的战略,只谋求巩固欧洲这一片基本阵地。

亚洲当时正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市场相对有限且进入难度较大,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将其摆在次要位置。

美国金融市场庞大,进入壁垒少而自由度高,所以,瑞士联合银行集团高层毫不犹豫选择了美国市场。

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区位发展战略的正确性,经过几年拓展,美国成了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利润的重要来源地,美国市场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利润贡献率都远远超过1/3。

2004年来自美洲(95%以上的业务在美国)市场的利润首次超过来自瑞士本土的利润,达到38.91%,按照目前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在美国市场的进展,2005年这一比例肯定超过40%。

有理由相信,美国市场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利润贡献率还会越来越大。

     

▪业务取舍

  仅仅进入美国市场并不能保证一家银行能够像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一样成功,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成功的另一砝码是在业务领域有进有退,张驰有道。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行业取舍的基本原则是:

进入自身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放弃自身有比较劣势的业务;进入前景明朗的业务,放弃前景不明的业务;进入业务互补的业务,放弃业务重叠的业务;进入利润不高但收益稳定的业务,放弃可能高收益但肯定高风险的业务;扩大代理业务,减少自营业务;在公司业务和私人业务的选择中,重点发展私人业务。

  对于任何银行的管理高层,要进入某些业务或实施某些收购比较容易,而要主动放弃某些初期拥有的业务却非常困难,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管理高层在业务取舍方面显示了非常的魄力。

首先,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全球第一家原来曾经拥有大量保险业务有主动退出的大银行,在其它许多银行还在热衷于对保险业的进入而实施全能化时,瑞士联合银行集团选择了主动退出。

  第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主动放弃了高收益证券和对冲基金投资,几乎完全撤出这两大投资银行趋之若骛的领域,也大量减持了泡沫过多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股份,基本躲过了美国股灾。

  第三,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购并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在选择合适的购并对象实施购并时将其整合进自身业务,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收购普惠公司(PaineWebber),看重的是它的美国著名零售经纪商(RetailBrokerage)的特殊地位。

普惠主要以市政债券承销(MunicipalBondUnderwriting)而闻名,是行业的领头羊,但是,尽管这一业务有相当的市场规模,由于利润偏低,普惠公司对于其它银行没有多少吸引力,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这一收购初期也不被大多数分析家看好,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认定了普惠,因为普惠的业务与华宝的业务几乎没有重叠,是一笔互补性很强的交易,收购使它能够在美国市场获得新的盈利空间。

现在分析家们认为: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这笔交易未来有很好的前景,它不仅仅只是填补了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资产聚集的缺口,而且可以通过普惠帮助银行整体成长。

有助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建立公认度和吸引出色的专业人才”。

由于自营业务存在巨大风险,但代理业务几乎没有风险,所以,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近几年便主攻代理业务。

在代理外汇交易领域,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商,处理全球交易量的大约12%,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也是美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商,根据汤姆森金融(ThomsonFinancial)提供的数据,占全球交易量的九分之一。

合创中国瑞银第五季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团队精神的企业会由于内耗降低效率和丧失竞争力,瑞士联合银行成功的关键,是由于它打造了一个单一的企业文化,它吸收的大量的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企业的人才,唱的都是UBS的同一曲谱。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深知,谁经营品牌,谁累积财富。

所以,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单一品牌的打造,1998年它就放弃人家视为“金字招聘”的SBC品牌,而全力树立UBS品牌,2005年,它又将放弃华宝和普惠两大品牌,这无疑有助于整合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这部庞大的金融机器。

实行单一品牌有利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会像瑞士信贷集团一样在集团内出现独立王国,也不会出现专业人才各伺其主而产生内耗。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员工心中只有公司利益,员工们相互协作,业务协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集团的整体壮大。

当然,只是实施单一品牌战略并不是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团队精神培养的全部。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忠实人才的合力配置,做到人尽其材,在适当的位置上发挥才能。

∙风险管理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近几年的成功,与它对风险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密不可分,有分析家形容现在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对待风险“就像白发老太太一样谨慎小心”。

在业务取舍上,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宁愿选择利润率偏低但收益稳定的业务,在客户取舍上,瑞士联合银行集团重点拓展高净值(HNW)客户,即不止是关注客户的交易规模,也同样关注它们为公司带来的利润,所以它重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以较少的资本滚动了庞大的资产,而且保持了较高的回报率。

有资料反映,近几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低风险的私人银行业务利润已经与投资银行业务并驾齐驱,占到公司总利润的40%。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风险管理成功的一大诀窍是套期保值产品的开发和运用。

它聘任了大批套期保值业务专家,开发了一批有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衍生产品,广泛运用于各种具有风险的业务之中。

在金融分析家的印象中,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风险管理高度集中,而且极其保守。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不助长任何对风险的偏好。

很多分析家还认为: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风险的局外人”。

什么地方有风吹草动,它就不会卷入、或将其头寸套期保值甚至不建立任何业务关系。

正是由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对风险的谨慎态度,保证了它在全球经济并不甚景气、欧洲银行效益普遍不佳的大环境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合创中国瑞银第六季   

∙永久中立的政治条件

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对政治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瑞士因为恪守中立,避免了邻国的干预,处在欧洲各国纠纷之外。

瑞士的一位政治家曾这样评价瑞士的中立政策:

“中立是正确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这是经过许多世纪的实践所证明了的,这表明它是维护我们国家自由和独立的最好手段,奉行中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使我们置身于小国不幸的政治纠纷之外。

”可以这么说,如果瑞士没有长期奉行中立政策,就不可能有几百年未参加和卷人战争的历史出现,也不可能有瑞银发展的奇迹出现。

所以,瑞士永久中立政策是瑞士银行业发展的基石。

∙保密制度

瑞士政府在1934年颁布了《银行保密法》,这是西方银行史上第一部关于银行保密制度的法律。

《银行保密法》对银行的职员、雇员、代理人、清算人、稽核员、银行协会的监察员等做出规定:

如果泄露由他掌握的或因工作关系他能了解到的银行的秘密,诱使别人破坏银行保密制度者,将被判处6个月的监禁,或处以5万瑞士法郎的罚款;若因不慎犯下上述罪行,处以3万瑞士法郎的罚款;上述人员不在银行工作之后,若泄露银行秘密,仍将受到处罚。

《银行保密法》使瑞银能够吸引世界各国的巨额资金,使瑞士法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屡屡稳如泰山,但它也成为一些独裁者和国际黑社会将黑钱洗兑成合法

瑞士法郎的保护伞。

∙整合资源,做优势业务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行业取舍的基本原则是:

进入自身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放弃自身有比较劣势的业务;进入前景明朗的业务,放弃前景不明的业务;进入业务互补的业务,放弃业务重叠的业务;进入利润不高但收益稳定的业务,放弃可能高收益但肯定高风险的业务;扩大代理业务,减少自营业务;在公司业务和私人业务的选择中,重点发展私人业务。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是全球第一家原来曾经拥有大量保险业务有主动退出的大银行,在其它许多银行还在热衷于对保险业的进入而实施全能化时,瑞士联合银行集团选择了主动退出。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主动放弃了高收益证券和对冲基金投资,几乎完全撤出这两大投资银行趋之若骛的领域,也大量减持了泡沫过多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股份,基本躲过了美国股灾。

合创中国瑞银第七季

∙起步阶段(1965~2003)

1965年,瑞银就在中国香港开设了办事处,成为第一家在亚太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瑞士银行1985年,该公司开始在中国内地开展企业融资业务,1989年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瑞银角色:

全球经纪人

   业绩:

为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笔欧洲美元债券;瑞银华宝企业融资部主导了中国首次B股发行(电真空)、第一家和第二家中国海外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中纺机和南玻)和首次H股的全球二级配售(仪征化纤);瑞银华宝项目融资部还担任了中国第一个BOT项目——广西来宾的中方财务顾问,该项交易获得《金融亚洲》1996年最佳项目融资奖。

∙成长阶段(2003~2006)

2003年5月,瑞银成为在华首家取得QFII资格的境外投资机构。

并凭借拥有的8亿美元投资额度高居榜首。

2004年8月,瑞银在内地的第一家分行——北京分行开业。

2005年4月,成立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

2005年9月,收购北京证券,成立瑞银证券,瑞银因此成为首家通过直接收购获得内地证券综合业务牌照的外资公司。

至此,瑞银三大主要业务框架搭建完成。

三大业务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由不同的平台开展业务。

从此,瑞银由成长阶段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期(2006~2008)

投行业务:

   至2006年瑞银证券成立以来,瑞银中国区投行业务连续四年遥遥领先同业,在亚洲(除日本外)的投行业中,则力克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对手,也连续四年居首。

瑞银证券承销的部分股票:

民生银行、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海集运、西部矿业、中国银行、碧桂园、汇源果汁、SOHO中国、中国太保等等。

一时间,瑞银在中国的投行业务风生水起、势如破竹,大有撼动中金、中信等老牌投行地位的架势。

资产管理业务:

   国投瑞银成立不到两年,就发行了七只开放式基金和一只创新基金,管理的共同基金总额达到人民币218.7亿元。

国投瑞银还期待在QDII和其他创新产品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财富管理业务:

   财富管理是瑞银集团最核心的业务之一,瑞银在中国的财富管理业务始于2007年,还是一个崭新的业务,整个市场还有待成熟。

比如,许多人对财富管理的产品与服务还比较陌生,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健全,理财产品还非常有限,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等。

∙调整期(2008年至今)

发展现状

   瑞银中国,尤其是瑞银的投行业务在经过两年多的飞速发展后,由于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凸显,加之外部环境影响,使其进入延宕不前的状态。

原因分析——内忧外患

内忧:

内部矛盾激化;

     人事变动频繁等。

外患: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形势低迷;

     同行竞争压力等。

调整措施

改变在华发展战略:

在巩固其核心的投行业务基础上,大力拓展财富管理业务,着手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瑞银证券利用其全牌照优势向各个业务领域拓展,2010年,瑞银证券发行了首只集合理财计划,即瑞银财富1号,标志着其向资产管理业务扩张正式开始。

2010年,瑞银集团着力加强其中国区域财富管理业务的开拓。

瑞银中国新设了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区域的市场部主管,直接对瑞银财富管理部中国区主管负责,以适应瑞银中国区财富管理业务的高速拓展。

三大业务分离:

2008年8月,瑞银集团宣布将旗下业务三分天下,分而治之。

并建立自治的业务部门管理层和员工直接与其部门业绩挂钩的奖励机制。

此举意在恰当而严格的风险框架内,充分体现不同活动的风险和回报。

加强团队建设:

针对内部矛盾激化现象,瑞银中国着力团队建设,包括文化的融合、建章建制以及股东关系的磨合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