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8044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docx

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学复习整理

微生物学

1、名词解释:

微生物,菌株,免疫

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肉眼可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菌株表示由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者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后代;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微生物有何特征?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新陈代谢旺盛、生长繁殖速度快;二、适应性强,易变异;三、在自然界分布广、种类多。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情况如何?

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湖泊、矿层、人体、动植物体内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4、微生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结构和内容见P3-5)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没有固定形态,是原核cell型微生物和真核cell型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5、微生物的命名一般采用林奈“拉丁双名法”,举例说明其规则。

(P5)微生物学名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为属名,首字母大写,用来描述主要特征;后面是种名,首字母小写,描述次要特征。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学名是StaphylococcusaureusRosenbach(1884)(见P5)

6、免疫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

机体免疫系统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的功能;2、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能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衰老死亡及凋亡细胞的功能;3、免疫自稳:

免疫系统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机制,对其识别对象严格区分“自身”与“非己”,对识别对象的清除反应强度严格精密的控制在适度水平,以此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7、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中有哪些著名人物?

各有何主要贡献?

列文·虎克(1)发现了微生物世界(2)科学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并阐述了它们的繁茂性.巴斯德

(1)反驳自然发生说

(2)发明并使用了狂犬疫苗,并研究炭疽杆菌的免疫方法(3)提出了巴斯德消毒法(4)解决酒类发酵变酸的问题柯赫

(1)建立了疾病细菌说;

(2)首创了细菌染色法;(3)首创了细菌的纯培养——固体培养基;(4)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

8、Koch法则(定理)。

科赫法则

(证明某微生物是某疾病病原菌的四项要求)

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原有机体,而健康动物中没有;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的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被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的有机体一样;

第一章细菌

1、名词解释:

细菌,原生质体,原球体,L型细菌,中介体,质粒,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伴胞晶体,外毒素,内毒素,菌落,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平衡,菌群失调症

细菌:

一般指具有独特细胞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原生质体:

革兰氏阳性菌用溶菌酶或青霉素诱导处理可破坏或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可获得无细菌细胞壁的部分;圆球体:

G-细菌以溶菌酶和EDTA处理除去肽聚糖层和部分脂多糖,得到细胞壁部分缺陷的圆形结构;L型细菌:

细菌原生质体和圆球体统称为L型细菌;中介体:

细胞膜向胞浆内陷折叠而形成的管状或囊状物结构;质粒:

细菌染色体外闭环双链的DNA分子;荚膜:

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鞭毛:

细菌从细胞内向外伸出的一根或数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运动器官。

菌毛:

某些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细、短、直、硬、多的丝状物。

芽胞:

某些细菌,特别是G+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多为对数生长期末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多层壁膜包围、对不良环境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伴胞晶体:

芽孢杆菌属中有些种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产生的一种晶状多肽类内含物;外毒素: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胞外培养液中的毒性蛋白,主要由G+产生。

内毒素:

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中的脂多糖(LPS)。

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或孢子繁殖的肉眼可见的孤立菌群。

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菌群失调症:

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2、简述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

球形(球菌coccus):

单球、双球、链球、四联球、八叠球、葡萄球

杆形(杆菌bacillus):

分散、链式、八字形

螺旋形(螺形菌spiralbacterium):

弧菌、螺菌

3、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各有何主要功能?

细胞壁主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细胞膜能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具有选择透过性,控制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进出细胞;细胞质是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主要场所;核质含有细菌生长所必须的遗传信息;质粒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各种遗传性状。

荚膜可以使细菌抵抗不利环境(干旱、宿主细胞吞噬、溶菌酶等),保护细菌,提高致病性;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4、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有何区别?

G+细胞壁特有成分磷壁酸,G-细胞壁特有成分:

脂多糖(LPS)

5、Gramstain是最常用的鉴别细菌的染色法,简述其过程,并根据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区别说明其原理。

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沙黄复染(呈紫色的是阳性,呈红色的是阴性。

G+:

肽聚糖网孔脱水收缩,且壁上因脂类少而无溶出缝隙,壁的通特性降低,初染染料不易脱去G-:

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且壁上因脂类溶解出现较大缝隙,壁的通特性增加,初染染料易脱去而成功复染。

(P24-31)

6、G+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和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各有何作用?

磷壁酸:

构成细胞壁的表面抗原成分;结合环境中的某些阳离子,如Mg+,Ca+,提高细胞膜表面酶活性;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脂多糖(LPS):

G-内毒素主要成分,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结合环境中的某些阳离子,如Mg+,Ca+,提高细胞膜表面酶活性;决定可G-细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噬菌体吸附的特异性受体

7、判断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

电镜直接观察

鞭毛染色法

悬滴法暗视野观察运动情况

半固体穿刺培养观察有无扩散

菌落外形(边缘、表面)

血清学反应

8、细菌的芽胞是什么?

说明其抵抗性强的原因及应用。

某些细菌,特别是G+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多层壁膜包围、对不良环境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称为芽胞;抵抗性强的原因:

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不易变性;芽胞壁厚且致密,通透性低,可阻止化学药品渗入;合成了一些较繁殖体耐热性更强的酶;芽胞皮层中含有砒啶二羧酸钙(DPA-Ca),耐热性增强。

9、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一般采用什么培养条件?

无性二分裂充足的营养物质:

C,N,H2O,无机盐,生长因子;适宜的酸碱度:

大多数pH6.8-7.4;适宜的温度:

25-37℃;气体条件(O2):

需氧、微需氧、耐氧、专性厌氧、兼性厌氧

10、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病原菌毒力

2、侵袭力:

粘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能力

3、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4、病原菌侵入数量与侵入途径

11、比较细菌的外毒素和内毒素。

12、放线菌是细菌而非真菌有何依据?

原核结构:

无核膜,核仁,缺乏细胞器

细胞大小、结构、化学组成与细菌相似: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AP

核糖体为70s

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仿:

µm级

有的放线菌产生有鞭毛的孢子,与细菌相似

生长条件:

最适生长pH与多数细菌相近,呈微碱性

抵抗力:

对溶菌酶和抑制细菌类抗生素敏感

其噬菌体的形状与细菌相似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遗传特性:

DNA重组方式与细菌相同

13、简述放线菌的形态、培养条件、生活史及繁殖方式。

形态如图,最适PH在7.0-7.6,生活史:

孢子——菌丝——孢子无性繁殖

第二章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梅毒的病原体、传染源及分类是什么?

梅毒螺旋体、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根据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方式不同分为:

获得性梅毒和先天性梅毒。

2、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各有何主要特点?

支原体:

形态:

多形性(无细胞壁)、染色性:

G-、繁殖:

二分裂为主、生长特征:

可人工培养,“油煎蛋”样菌落

立克次体:

严格寄生、大多为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传播媒介为节肢动物、染色性:

G-繁殖:

二分裂

培养:

专性寄生,某些性质与病毒相近

螺旋体:

结构:

与细菌相似、运动器官——轴丝:

原生质柱外、染色性:

G-,常用镀银染色法、繁殖:

无性二分裂法

衣原体:

严格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原体、始体),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微生物、形态:

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

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染色性:

G-、繁殖:

二分裂

3、请从大小、繁殖、培养等主要生物学特征方面比较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细菌。

第三章真菌

1、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真菌有何主要特征?

①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核孔②细胞质中含有一些已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③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④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

⑤在形态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既有单细胞球形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高度分化的霉菌菌丝体

⑥大多数真菌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个阶段,由此构成其独特的生活史。

2、真菌门可分为几个亚门?

各有何主要特点?

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结合菌门、有丝孢真菌类

3、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如何?

细胞壁与原核细胞有何不同?

酵母菌是单细胞,形态一般为呈圆形、卵圆形或圆柱形;霉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酵母菌细胞壁的成分为葡聚甘露聚糖、蛋白质及几丁质等,霉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而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4、酵母菌、霉菌有何培养条件?

霉菌的培养要求不高,绝大多数糖类都能作为C源,N源中的有机N和无机N都能被利用,还需要少量无机盐,个别种类需要微量元素,最适PH4-6,最适生长温度25-30,需要有较高的湿度和良好的通气状况;酵母菌一般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即在有氧条件下,在28摄氏度的条件下培养1-2d。

5、简述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及一般生活史。

酵母菌:

既能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

一般生活史:

由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共同组成酵母菌的生命周期,成为世代交替现象。

霉菌:

大多数情况下,霉菌以无性繁殖为主,在一定的生长阶段并且条件适宜时,霉菌也可以通过产生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一般生活史:

孢子——菌丝体——孢子的循环

6、请比较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这四种微生物的主要菌落特征。

霉菌:

菌落形态: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菌落大小:

较放线菌、细菌大得多;菌落外形:

圆形、无限发展;颜色:

孢子或孢子梗色素、胞外色素。

细菌:

细菌的菌落特征种类繁多,决定于组成菌落的细胞结构与生长行为。

放线菌: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比较紧密,不易挑起;多数菌落为圆形,略大于或接近普通细菌菌落,分为气生菌丝型和基内菌丝型,。

酵母菌:

菌落表面湿润、光滑,一般较粘稠,形状为圆形,呈乳白色或乳黄色,个别呈红色。

第四章病毒

1、名词解释: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核心,衣壳,衣壳粒,核衣壳,包膜,刺突,包含(涵)体,干扰现象,干扰素(IFN),噬菌斑,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菌,前噬菌体,

类病毒:

当今发现最小的、只含单独侵染性RNA一种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拟病毒:

只含不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是一类包被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朊病毒:

能引起哺乳动物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核心:

指病毒核酸或病毒颗粒的中心部分,由单一核酸DNA或RNA构成,与蛋白质密切相接;衣壳:

指包围病毒核酸或核蛋白核心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粒:

是构成病毒衣壳的形态学单位,由一条或多条相同或不同的多肽链组成;核衣壳:

病毒衣壳和病毒核酸的复合体;包膜:

只包被在病毒核衣壳外,由脂质和蛋白组成的囊膜;刺突:

一些病毒的包膜上具有功能性的突起物;包涵体:

某些病毒侵染细胞后,在细胞内存留的痕迹,经特殊染色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小体;干扰现象:

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抑制另外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干扰素(IFN):

一种分泌到细胞外,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而是通过诱导其他效应蛋白质产生抗病毒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噬菌斑:

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中出现由噬菌体裂解宿主细胞而形成的透明的溶菌空斑;烈性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在细胞内迅速增殖,最后使细胞裂解而死亡的一类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并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而是与细胞建立稳定的共存关系,噬菌体DNA整合至细菌染色体中,并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一代代传下去的一类噬菌体;溶原菌: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前噬菌体:

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并伴随宿主一起复制的噬菌体基因组叫做前噬菌体。

2、什么是病毒?

试述病毒的基本特点。

病毒仅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专营细胞内生存的寄生物。

病毒的基本特点是:

1、个体微小,能透过细菌过滤器,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4、具有感染性,绝大多数病毒能使人和动植物致病

3、简述病毒的常见形态、对称结构、结构组成和化学组成。

多数动物病毒呈球状或近似球状,多数植物病毒呈杆状,还有病毒呈丝状,弹簧装,砖形,蝌蚪状等;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

十二面体对称型和螺旋对称型;结构组成:

核酸和蛋白质衣壳,有的有包膜,有的无包膜;化学组成:

核酸,蛋白质衣壳,包膜

4、以dsDNA病毒为例,试述病毒增殖的完整过程。

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见P125)——装配——释放

5、如何对病毒进行培养?

如何检测病毒是否在细胞中成功增殖?

病毒只能在活的细胞内寄生,培养病毒必须首先培养病毒的宿主细胞,因此细胞培养是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将离体组织标本洗净、切碎和用胰蛋白酶消化后获得单细胞悬液,在将病毒接种到上述单细胞悬液中即可大量增殖;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时候有红细胞吸附现象、培养液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等都能作为病毒增殖的重要依据。

6、干扰素是什么?

有何性质?

干扰素是如何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干扰素是一种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而是通过诱导其他效应蛋白质产生抗病毒活性,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为广谱抗病毒活性物质;干扰素是一组可溶性的糖蛋白分子,分子量为15000~25000,无抗原性的物质,是正常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没有特异性,是广谱抗病毒药物。

一般情况下,IFN基因处在被抑制状态,干扰素基因不能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当病毒感染,IFN阻遏物失活,IFN基因转录和翻译合成了干扰素蛋白。

IFN作用同一细胞的另一组基因和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同种细胞膜上的IFN受体,激活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转录并翻译产生集中AVP,最终抑制病毒的增殖。

7、简述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以Λ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为例,感染后既可以进行溶解性循环,也可以进行溶原性循环。

噬菌体DNA呈线性进入宿主细胞,然后环合,溶解循环中,以双链环状闭合DNA为模板复制核酸和生物合成蛋白质,然后自身装配起来,然生完整的病毒颗粒,最后细胞破裂,成熟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在溶原性循环中,噬菌体DNA失去自主性,插入到细菌DNA中,此时的细菌即为Λ噬菌体的溶原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的分裂而不断增殖,但不溶解细菌。

8、病毒有何传播途径?

其致病机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播方式: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皮肤接触传播等,病毒感染机体的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病毒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

1、杀细胞效应,即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而导致宿主细胞死亡。

2、宿主细胞膜发生变化,即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并不引起细胞的死亡,成熟的子代病毒粒子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宿主细胞外,使宿主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细胞肿胀。

3、细胞转化,即DNA病毒的核算、逆转录病毒合成的核算DNA等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使宿主细胞成为转化细胞,并导致宿主细胞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4、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形成包涵体,即病毒感染导致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缺失、断裂和移位。

9、分别说明重要的病原性病毒:

流感病毒、HBV、HIV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核酸类型、形态、主要结构、主要抗原)。

流感病毒:

呈球状或丝状,有包膜,为RNA病毒,可以使感染后的宿主细胞产生红细胞吸附现象;其包膜上的血红素(HA)必须裂解呈HA1和HA2后才具有感染性,因此其主要抗原是HA1和HA2。

HBV:

乙型乙肝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衣壳,HBV的核算基因组为双股未闭合的环状DNA;乙型乙肝病毒的抗原主要由病毒外衣壳上的表面抗原HBsAg、PreS1、PreS2和病毒内衣壳上的核心抗原HBcAg、HBeAg组成。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呈球形,有包膜,核心为两条RNA链构成的双体结构,HIV核算基因组外包有两层衣壳。

(详P153)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

1、名词解释:

生长因子,营养缺陷型,培养基的碳氮比,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生长因子:

微生物生长必需的但本身不能合成,需要从外界吸收的且需要量又很小的有机物质;营养缺陷性:

自身不能合成某种生长因子的的微生物的统称;培养基的碳氮比:

培养基中所含C源的C原子摩尔数与N源中N原子摩尔数之比;天然培养基:

是用天然原料或者一些经过人工降解的天然有机营养物质(牛肉膏、蛋白胨、马铃薯、花生粉饼、血清等)配制而成的;合成培养基:

是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半合成培养基:

是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无机盐类,或者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基础培养基:

是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加富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要求比较苛刻的某些异养微生物的生长,或用于富集或分离某种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或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选择培养基:

是一类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是专门用于培养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基。

2、微生物六大营养要素及其主要作用。

C源:

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C元素或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的统称

N源:

为微生物生长提供N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的统称

能源:

指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地营养物质和辐射能

无机盐:

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矿质元素,是微生物不可缺少的一类营养物质

生长因子:

是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细胞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借助外源加入的微量有机营养因子

水:

水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物质

3、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将微生物分成哪些营养类型?

虽然微生物营养类型划分方法很多,单目前是根据C源、能源及供氢体性质的差异划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主要可以分为:

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

4、微生物有几种基本营养类型?

各有何特点?

光能无机营养型:

能够利用光能并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微生物;主要特点:

光合色素(叶绿素、细菌叶绿素)供氢体:

还原性无机物,还原CO2

光能有机营养型:

利用光能并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主要特点:

光合色素,光合作用供氢体:

有机物,还原CO2或有机物形成细胞物质

化能无机营养型:

利用无机化合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利用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主要特点:

能源:

无机物氧供氢体:

无机物,还原CO2

化能有机营养型:

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作为能源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主要特点:

能源:

有机物氧化碳源:

有机物

5、比较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

简单扩散:

在无载体蛋白的参与下,营养物质顺浓度梯度以物理扩散作用进入细胞的一种物质传送方式。

促进扩散:

营养物质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送营养物质的方式。

不耗能

主动运输:

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型变化,消耗能量,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营养物质,且被运输物质在运输前后并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基因转位:

需要载体蛋白参加,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且被运输物质在运输前后发生了分子结构修饰。

(特殊的主动运输)

6、培养基的配制有何原则?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3、培养基的物理、化学条件调节4、培养基的灭菌处理及无菌状态的维持

7、速效氮源和迟效氮源的概念和应用。

速效N源:

有一些无机氮源的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很容易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满足菌体的生长需要,如硫酸铵;反之,大多数有机氮源的分子量大,而且存在形式复杂,在被微生物利用之前还需要经进一步的讲解,因此微生物吸收和利用这样的氮源需要一段时间称为迟效氮源,如花生粉饼。

应用:

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中,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速效N源和迟效氮源,一般来说,速效N源有利于菌体的快速生长,但维持时间较短,表现为发酵持续能力差;后者在培养基中存留的时间长,有利于菌体合成代谢产物。

8、举例说明常用的几类微生物培养基。

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1、名词解释: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初级代谢、次级代谢、次级代谢产物、能量代谢、胞外酶、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ED途径、代谢工程

分解代谢:

是指微生物将各种营养物质有相对复杂的大分子降解为相对简单的小分子的过程。

合成代谢:

是指微生物将相对简单的小分子合成细胞组成物质的过程。

初级代谢:

微生物通过一些相同的代谢途径合成细胞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化合物的过程。

次级代谢:

对微生物自身的生长、繁殖无显著功能的化合物,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生长激素、色素。

次级代谢产物:

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为次级代谢。

能量代谢:

化学能、光能等能量在微生物细胞内的相互转换和代谢变化。

胞外酶:

是由微生物细胞产生后分泌与细胞外面进行活动的酶。

发酵:

是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产生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有氧呼吸:

是指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它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呼吸:

是指微生物在没有分子氧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生物氧化过程,是兼性厌氧生物或厌氧微生物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

ED途径:

代谢工程:

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也叫做途径工程,指的是利用DNA重组技术修饰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生物体非固有的代谢途径),提高特定代谢物的产量,设计合理的遗传休市战略、优化细胞神武学特性。

2、微生物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可以有哪些途径?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PK途径直接氧化途径

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的主要区别。

产能方式底物电子受体ATP产生方式微生物营养型

发酵有机物中间产物底物水平磷酸化化能异养型

呼吸有机物O2或无机物电子传递或基质水平化能异养型

4、原核、真核微生物的呼吸链分别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