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051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

1.晋阳起兵

〔材料一〕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相告,惧不见听。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

〔材料二〕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

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

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解读】《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是记载唐代历史的主要著作,各有特点。

《旧唐书》较为冗长,《新唐书》在《旧唐书》的基础上有所删减,并且补充一些史实。

欧阳修的《新唐书》是在宋代儒学复兴后的背景下完成的,有强烈的儒家伦理标准。

《旧唐书》和《新唐书》在文字上繁简不一,通过对比阅读,能对唐代历史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

唐太宗的皇位不是合法继承得来的,而是通过杀兄逼父取得的。

这种行为不合乎封建法统和封建伦理,在统治者看来,是不能贻给子孙,垂为法鉴的。

因此,唐太宗在夺取皇位后,就着手修改国史,为自己辩护。

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大事铺陈太宗在武德时的功绩,竭力抹杀太子建成在创建唐朝过程中的贡献,并且大大贬低高祖的作用。

所以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其中的史实多被太宗集团篡改或删除,乃至歪曲,甚至虚构。

因此,对于这一时段的史料在解读的时候要注意甄别。

通过对比《旧唐书》和《新唐书》,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端倪。

晋阳起兵是反隋的活动,是在极端隐蔽的情况下策划的,其真相本不易知,及贞观史臣篡改国史以后,就更加难以探明其究竟,所幸史料还不算少,通过比较模糊的记载还是能窥探其大略。

材料说明:

①唐太宗在起义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的是唐高祖李渊起兵时,唐太宗才18岁;而他的哥哥李建成已经26岁了,在阅历和经验上要比李世民丰富,可以独当一面。

②李渊让李建成独自去经营河东地区,说明李建成在王朝的建立之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2.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之间的冲突

〔材料一〕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①,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余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②豪杰以俟③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武德九年》

〔材料二〕太宗将诛萧墙④之恶,以匡社稷,谋于卫公李靖,靖辞;谋于英公徐勣,勣亦辞。

帝以是珍此二人。

──[唐]刘《隋唐佳话》卷上

〔材料三〕后(建成)又与元吉谋行鸠毒,引太宗入宫夜宴,继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

“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是时,日夜阴与元吉连接⑤后宫,谮诉⑥愈切,高祖惑之。

太宗惧,不知所为。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材料四〕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属多外迁,太宗患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

 

【解读】《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花了十九年时间,把从战国到五代(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写成了编年体的著作。

本书以记载政治史为主体,专取关于国家盛衰,生民所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而成。

所以,本书对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事件记载较为详细。

《隋唐佳话》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刘所著,记载了南北朝至唐开元间一些历史事件。

以上材料说明:

①李世民在和李建成争夺王位中,充分准备,在京城和地方树立了自己的势力。

②用武力解决皇位问题是李世民早已预谋好的计划。

③贞观史臣虚构了许多史实,把兵变责任推到李建成一方,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无辜者。

实际上,李建成要下毒毒害李世民,根本就不可能让他活着出宫,所以有些材料是杜撰的,在阅读时要注意鉴别。

④李建成等人在争夺皇位过程之中,注意取得了高祖妃嫔中的支持。

⑤李建成逐渐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注释】①形胜之地:

指地理位置很重要的地方。

②山东:

崤山以东,大致是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一带。

③俟:

等待。

④萧墙:

兄弟之争。

⑤连接:

收买。

⑥谮诉:

说坏话诬陷控诉。

 

3.玄武门之变经过

〔材料一〕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

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率更丞①王密告世民曰:

“太子语齐王:

‘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

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

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武德九年》

〔材料二〕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

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

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

“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建成曰:

“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乃俱入,趣玄武门。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②,世民射建成,杀之。

……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武德九年》

〔材料三〕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上大惊,问曰:

“今日乱者谁邪?

卿来此何为?

”对曰:

“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武德九年》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手下,虽然不是重要人物,但能发挥重要作用,说明李世民计划更缜密。

②李建成利用突厥犯边,向高宗推荐李元吉作出征统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移到自己手里,然后杀掉李世民。

③李世民在发动兵变之前,已经控制了宫中侍卫,收买了李建成属下,所以能在玄武门设兵。

【注释】①率更丞:

太子属官,从七品以上。

②彀:

射中。

 

4.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评价

〔材料一〕臣光曰: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①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②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武德九年》

〔材料二〕臣祖禹曰:

立子以长不以有功,以德不以有众,古之道也。

……王魏③以辅导东宫为职,当劝建成以孝于高祖,友于秦王,则储位安矣。

秦王有定天下之功,高祖苟欲立之能为太伯,不亦善乎。

且建成既为太子,则国其国也,安在于有功乃使之击贼以立威,结豪杰以自助?

是导之以争也,祸乱何从而息乎!

夫以王魏之贤,其为建成谋,犹如此,况庸人乎!

──[北宋]范祖禹《唐鉴》卷一《高祖》

 

【解读】范祖禹所著《唐鉴》评论了唐代自高祖到唐亡近三百年间治理国家的得失,对唐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以上材料说明:

①嫡长子继承制是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

②司马光对唐太宗先发制人不是很赞成。

③唐高祖在兄弟之争中立场不明,对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④唐太宗武力夺权开启了一个坏的先例,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使得唐代以后出现了几次类似的兵变。

⑤司马光和范祖禹的观点有一定不同,司马光主张李建成让贤;范祖禹主张李世民让贤。

【注释】①隐太子:

李建成。

②泰伯:

又做太伯;周朝先祖古公有三个儿子:

太伯、虞仲、季历。

季历生儿子昌时有圣瑞,昌被古公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人物;因此想立季历以传昌。

太伯和虞仲知道后就主动逃走。

③王魏:

王珪和魏征。

 

贞观之治的出现

5.唐太宗对魏征的任用

〔材料一〕隐太子引为洗马。

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

“尔阋①吾兄弟,奈何?

”答曰:

“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

〔材料二〕太宗曾罢朝,怒曰:

“会杀此田舍汉!

”文德后②问:

“谁触忤陛下?

”帝曰:

“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

“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

“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唐]刘《隋唐佳话》卷上

〔材料三〕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③,乃藏于怀。

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

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

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郑公尝扫拜还,谓太宗:

“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悉装了,而竟不行,因何有此消息。

”帝笑曰:

“时有此心,畏卿嗔④,遂停耳。

──[唐]刘《隋唐佳话》卷上

〔材料四〕太宗谓梁公⑤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刘《隋唐佳话》卷上

 

【解读】材料说明:

①唐太宗任人唯贤,即使是敌对阵营中的人才也为他所用。

②魏征为人刚直,即使自己是失败的一方,也敢于说实话。

③唐太宗对魏征的意见,还是比较尊重的。

【注释】①阋:

争吵。

②文德后:

长孙皇后。

③郑公:

魏征。

④嗔:

生气。

⑤梁公:

房玄龄。

 

6.唐太宗对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任用

〔材料一〕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

帝曰:

“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

此闻阅牒讼①日数百,岂暇求人哉?

”乃敕细务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无忌,闻人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材料二〕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

“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六《房杜传》

〔材料三〕史臣曰:

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

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

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

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六《房杜传》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唐太宗知人善用,扬长避短。

【注释】①牒讼:

法律诉讼公文。

②细务:

细小的事情。

 

7.唐太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既属丰稔①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

朕欲常赐天下之人,节是富贵。

今省徭赋,不夺农时。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太宗方锐意于治,官吏考课②,以鳏寡少者进考,如增户法;失劝导者以减户论。

……其凶荒则有社仓赈给,不足则徙民就食诸州。

尚书左丞戴胄建议:

“自王公以下,计垦田,秋熟,所在为义仓,岁凶以给民。

”太宗善之,乃诏:

“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

宽乡③敛以所种,狭乡④据青苗簿而督之。

……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

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⑤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

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此高祖、太宗致治之大略,及其成效如此。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一《食货志》

【解读】《贞观政要》,唐吴兢著,分十卷四十篇,分类编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之间的问答、大臣之间的争议与大臣的奏疏以及这一时期政治上的措施等,为研究唐太宗以及唐初政治提供了不少史料。

以上材料说明:

①唐太宗重视农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意不夺农时。

②即使在天下安定,农业恢复,年成较好的时候,唐太宗仍然重视农业,提倡节俭。

③唐太宗在地方官吏的考核中,农业是否发展、人口是否增加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

④唐太宗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歉收后农民流离失所,以维护社会稳定。

⑤由于唐太宗重视农业,使得生产发展,社会稳定,取得良好效果。

【注释】①丰稔:

丰收。

②考课:

官员考核。

③宽乡:

人口少的地方。

④狭乡:

人口多的地方。

⑤赍:

携带。

 

8.刑法

〔材料一〕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①。

戴胄、魏征又言旧律令重,于时议绞刑之属五十条。

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

……其后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又驳律令不便于时者四十余事,太宗令参掌删改之。

弘献于是与玄龄等建议,以为古者五刑,刖居其一。

及肉刑废,制为死、流、杖、笞凡五等,以备五刑。

今复设刖足,昌为六刑。

减死在于宽弘,加刑又加烦峻。

乃与八座定议奏闻,于是又除断趾②法,改为加役流三千里③,居作二年。

……从之。

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〇《刑法志》

〔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为侍臣曰: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今司法覆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

今作何法,得使平允?

”……太宗又曰:

“古者断狱,必询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

自今以后,大辟④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刑法》

〔材料三〕贞观五年,诏曰:

“在京诸司,比来奏决死囚,虽云三覆,一日即了,都未暇审思,三奏何益?

纵有追悔,又无所及。

自今后,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刑法》

〔材料四〕贞观中,有河内人妄为妖言,大理臣张蕴古以其素狂病,不当坐⑤。

太宗以有情,令斩之,寻悔,已无所及。

自后每决覆刑,皆令五覆奏。

──[唐]刘《隋唐佳话》卷中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唐代法律中,有关死刑的条款比前代大为减少。

而且酷刑也有所废除。

②唐太宗用刑比较宽松,反对苛刻的做法。

③唐太宗对死刑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求多次认真复核才能执行死刑。

【注释】①厘改:

修改。

②断趾:

一种酷刑,砍掉脚趾。

③加役流三千里:

一种刑法,把犯人流放到三千里之外的边远地区,并且还要为当地官府服役。

④大辟:

死刑。

⑤坐:

处罚。

 

9.唐太宗科举取士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①;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②;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③之辩说,荆、聂④之胆气,仲、由⑤之武勇,子房⑥之筹画,弘羊⑦之书计,方朔⑧之诙谐,咸以是而晦之。

修身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材料三〕元和十一年,岁在丙申,李谅公下三十三人皆取寒素⑨。

时有诗曰:

“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

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好放孤寒》

 

【解读】五代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主要记载了唐代有关科举考试的一些制度、轶事等,是研究唐代科举重要的史料。

以上材料说明:

①科举取士后,由于进士科地位提高,使得社会推崇进士,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

社会中出现尚文之风,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等有深远的影响。

②通过科举取士,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科举取士,改变了以往贵族门阀政治,使得出身低微的人也有机会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注释】①大业:

隋文帝年号;永徽:

唐高宗年号。

②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唐代科举分明经科和进士课。

明经科主要考查记忆能力,考查是否熟悉经典,录取名额也多,故考上比较容易,考上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小,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之说;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策论等,难度较大,录取人数较少,一科才十几人,所以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故有“五十少进士”。

③苏、张:

苏秦和张仪。

④荆、聂:

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荆轲与聂政。

⑤仲、由:

西汉初期游侠田仲和孔子学生子路。

⑥子房:

张良。

⑦弘羊:

西汉理财家桑弘羊。

⑧方朔:

东方朔。

⑨寒素:

出身低微。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0.唐太宗对突厥等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

〔材料一〕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

〔材料二〕贞观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两仪殿,顾谓长孙无忌曰:

“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

”……是岁,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

置酒于未央宫,三品已上咸侍。

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

“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

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材料三〕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①,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七·羁縻州》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唐太宗时期,比较好地解决了周边民族问题。

②唐太宗对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中为官,没有采取歧视的态度。

③唐太宗的地位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承认。

④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就是历史上惯称的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政策,就是不改变被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任命他们的贵族做羁縻州府的官员,继续统治本民族。

这些地方不编户口,不向唐中央纳税。

【注释】①暨:

达到。

 

11.对西藏的政策

〔材料一〕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

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

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①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

公主恶国人赭面②,弄赞下令国中禁之。

……袭纨绡,为华风。

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

又请儒者典书疏。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一五《吐蕃传上》

〔材料二〕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

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赐杂彩三千段。

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上》

〔材料三〕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

“闻西蕃大好为打球,比令亦习,曾一度观之。

昨升仙楼有群胡街里打球,欲令朕见此胡,疑朕爱此,骋为之。

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

朕已焚此球以自戒。

──[唐]丰演《丰氏见闻记》卷六《打球》

【解读】唐丰演所著《丰氏见闻记》对研究唐代前期政治、文化、风俗提供了较多材料。

上述材料说明:

①在和亲后,一方面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传入到西藏地区;另一方面西藏地区也主动到内地学习中原文化。

②西藏地区的文化如球类也被传入到中原地区。

二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注释】①昏:

通“婚”。

②赭面:

在脸上染色。

 

开放的对外政策

12.唐太宗时玄奘印度取经

〔材料一〕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或事见于前典,或名始于今代。

……尔其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远则稽之于国典,近则详之于故老。

邈矣殊方,依然在目。

无劳握椠,已详油素,名为《大唐西域记》,一帙十二卷。

窃惟书事记言,固已缉于微婉,琐词小道,冀有补于遗阙。

秘书著作佐郎敬播序之云尔。

──[唐]辩机《大唐西域记·序》

〔材料二〕奉诏翻译梵本,凡六百五十七部。

具览遐方异俗,绝壤殊风,土著之宜,人伦之序,正朔所暨,声教所覃,著《大唐西域记》,勒成一十二卷。

编录典奥,综核明审,立言不朽,其在兹焉。

──[唐]辩机《大唐西域记·序二》

〔材料三〕省书,具悉来意。

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寰,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宏阐大猷,荡涤众罪。

……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

请为经题,非己所闻。

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

──《全唐文》卷八《答玄奘法师进西域记书诏》

 

【解读】玄奘法师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口述沿途所见所闻,由其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而成《大唐西域记》。

以上材料说明:

①《大唐西域记》所记叙的地域极广,而且材料比较真实。

②唐太宗对《大唐西域记》比较重视,打算阅读,了解西域风土人情。

 

13.唐太宗对朝鲜和日本的政策

〔材料一〕贞观二年……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傅,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四方儒生负书而至,盖以千数。

俄而吐蕃,及高昌①、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学。

于是国学之内,鼓箧②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材料二〕明年,遣子文王及弟伊赞子春秋来朝,拜文王左武卫将军,春秋特进。

因请改章服,从中国制,内出珍服赐之。

又诣国学观释奠、讲论,帝赐所制《晋书》。

辞归,敕三品以上郊饯。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二十《东夷传·新罗》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贞观时期,崇尚儒学,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国也学中国文,儒学大兴。

②新罗人在服饰上也学习中国。

【注释】①高昌:

当时在新疆建立的一个小国。

②箧:

小箱子。

 

晚年的反省

14.唐太宗晚年奢侈

〔材料一〕吾在位以来,所缺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

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

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洁心也。

数有行幸,以亟①人劳,此非屈己也。

斯数事者,吾之深过也。

──[唐]李世民《帝范后序》

〔材料二〕皇甫德参上书曰:

“陛下修洛阳宫,是劳人也;收地租,是厚敛也;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也。

”太宗怒曰:

“此人欲使国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唐]刘肃《大唐新语》

〔材料三〕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陛下虽诏减省,而有司②不得废作,徒行文书③,役之如故。

四五年来,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

……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

……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后,圣虑之所当也。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

 

【解读】上述材料说明:

①即使在贞观之治这种封建社会比较清明的年代,老百姓的负担也是比较重的。

②太宗虽然颁布了许多诏书和诏令,但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

【注释】①亟:

屡次。

②有司:

有关部门。

③徒行文书:

指法令政策等并未有实施,只是一纸空文。

 

15.唐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