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7896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历史模拟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记载: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A.汉代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

B.汉代纺织品受到古罗马人的青睐

C.汉代的纺织品已经远销欧洲

D.汉代时中国跟古罗马已有直接贸易往来

2.据明代《东西洋考》记载:

“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

”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

这表明明末清初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B.海禁政策限制了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D.东西方之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3.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4.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男耕女织模式瓦解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重农抑商的影响

6.《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7.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8.(题文)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这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9.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10.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

这说明宋代

A.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

D.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1.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

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

12.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

“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D.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14.19世纪中期,休闲生活日益受到英国市民的推崇,据1841年《泰晤士报》报道,当伦敦摄政公园开放时,许多市民涌进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感受大自然。

材料现象侧面反映出

A.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B.城市化推动了人居环境的改善

C.便利的交通促使休闲生活盛行D.经济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15.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A.通常是被动进行的、滞后的B.极端化倾向明显

C.经常走在世界大国前列D.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6.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

人)。

这反映了该地(  )

A.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B.传统自然经济已率先解体

C.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D.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17.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1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

“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

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

”这类企业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使用机器生产,产品供应皇室和贵族

C.主要存在于建国后的1949---1953年

D.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19.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

”这反映出同仁堂

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20.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

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

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

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

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

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

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

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

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界定英国何时崛起为大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克伦威尔时期本应被视为英国崛起的开端,这不仅在于英吉利共和国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克伦威尔触摸到了一个更深远更持久的国家强盛概念的奥秘”。

然而,英吉利共和国的强大最多只能被看作英国崛起为大国的序幕而非其正式的开端。

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

……或许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英法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不利于英国以及工业革命迅速扭转这种对比的事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强调工业革命对于英国崛起的关健作用。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棍起的历史逻辑》

结合近代英国史实,运用材料中的有关观点,对近代英国的崛起问题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3.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经挤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

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

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

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堂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指出1925年抵制日货运动“难以持续下去”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涉及汉代中国丝织业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中虽然提到中国丝织品运至罗马,但不能反映两者的直接贸易。

从材料“运至罗马”、“人工巧妙”可以判断ABC能够说明。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纺织业的发展

2.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都用银钱购买中国货物,使清朝初年,中国民间多用外国银钱。

这说明中国的货物在世界仍占优势地位,吸引外国商人争相购买,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中外贸易频繁,与B项中的限制外贸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的冲击,排除C;材料所述的是用银钱易货,不是以货易货,故D项错误。

3.C

【解析】

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4.C

【详解】

湖州等地从原本的耕织户中逐渐演化出专门的农户、桑蚕织户,而后者进一步分化,最终形成了丝户、织户、饲蚕户,说明手工业生产日渐专业化,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桑蚕户的分化,其产品不属于农产品,排除A;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

5.A

【解析】

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紧扣时间“明代中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故B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绢价的明显下降”,故D项错误。

6.C

【解析】

据材料“中原地区……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初年北方地区由于战争的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烟萧条,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不是唐朝初年,故A项错误;唐朝之前北方地区已经得到有效开发,故B项错误;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不是由于人烟稀少,故D项错误。

故选C。

7.B

【解析】

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

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

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8.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朝贡贸易固然可以满足中原王朝的政治虚荣心,但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不过这样的朝贡贸易格局在宋朝悄然发生了变化。

宋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思路,对朝贡贸易加以抑制。

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朝廷听从广州官员的建议,立法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

南宋时,高宗下令商船不得“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宋孝宗也有回绝朝贡的诏令:

“比年以来,累有外国入贡,太上皇帝冲谦弗受,况朕凉菲,又何以堪?

自今诸国有欲朝贡者,令所在州军以理谕遣,毋得以闻。

9.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不断地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方法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既推动了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地域性分工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见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故C正确;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错误;明清时期农业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仅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传统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故B错误;新的生产关系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即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关键信息是:

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

10.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宋代海外贸易活跃的史实,这是中国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故选B;当时朝贡贸易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AD错误;因为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所以农业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来源,题干的信息不能证明商业是主要财源,故排除C。

11.B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致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也就造成了尽管政府控制的人口并不少但是纳税的人口却非常少的经济现象,所以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唐朝历史不符合;C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人口大量南迁不会影响纳税人口减少。

12.D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干实质是说西班牙经过早期殖民扩张之后,把大量的财富挥霍掉了,并没有转化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故本题选D项;ABC项不任命题意。

13.D

【解析】题中并未提及军国主义政策,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题中蒸汽动力并未体现出能源革新,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材料中巨型企业占有大部分蒸汽动力和电力,体现出生产集中有利于这一时期新型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

题中并未涉及轻重工业比例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点睛:

本题易错项为B。

考生可能误以为“蒸汽动力和电力”就是能源革新,但蒸汽动力不算新能源,材料只说明了大型企业占有能源多,“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这在题干所给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题干信息“1841年”“伦敦”联系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带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这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受到了许多市民的欢迎,与交通工具无关,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推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重商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

16.D

【解析】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可以看出,1850-1939年间迁出人口一共700多人,所以不能体现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故排除A;但是上述这些人迁出之后是去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商业,但这可以说明农村经济结构缓慢变动,故选D;表格没体现出耕、织分离和纺、织分离,所以不能说自然经济解体,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排除C。

点睛:

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表格。

表格中的信息要读懂,需要先看明白表格中的数据项分别是什么,然后将各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相关的结论。

17.C

【解析】

A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错误;仅根据进出口量的数据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因此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故B错误;再结合材料的时间分析,这是全民族抗战前夕,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故C项正确;棉纱、棉布、麦粉等轻工业产品的进口量下降,间接反映出轻工业的发展,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的而不是日益萎缩,故D错误。

18.D

【解析】

由材料中的“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企业是洋务运动期间官办的军事工业,而洋务运动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类企业是19世纪60年代的官办军事工业,而不是民营企业,故A项错误;这类产品主要提供给军队使用,而不是供皇室和皇族使用,故B项错误;这类企业在建国初期早已消失,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对“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的理解,结合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19.D

【解析】

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A;同仁堂只是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项错误。

故答案选D。

20.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代中国自行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中国,汽车等却推广较少,这说明经济基础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即近代化转型过程缓慢而曲折,故B正确;汽车也属于器物变革,故A项错误;C项是材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

21.

(1)变化:

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原因: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

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

(2)差异:

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

作用:

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

)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答出“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即可。

)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或促进人口流动加快亦可。

)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

(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

【解析】

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

(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

卫星城?

”,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的理解,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经济。

由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

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

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概括总结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22.示例1:

观点:

近代英国是从光荣革命开始稳步崛起为欧洲直至世界强国的。

说明:

光荣革命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其崛起奠定政治基础;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为其崛起奠定经济基础;光荣革命后,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法国的霸权,并在18世纪中期最终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完成了崛起;在此之后发生的工业革命,仅是巩固和增强了英国已有的大国地位,或者说是促使英国崛起后的继续壮大。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观点:

近代英国的崛起主要归功于最先开展工业革命。

说明:

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英国经济腾飞;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军事实力,为英国获取更为广阔的殖民地、建立殖民帝国奠定基础;而在此之前进行的光荣革命只是为工业革命开展奠定政治基础。

(言之成理即可)(若从克伦威尔方面进行探讨也可)。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