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809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1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

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测试

(二)

历史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修改时务必用橡皮擦净。

3.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的黑色水笔作答,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不要超出边框。

一、选择题(本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2.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3.《周礼》记载:

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

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4.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6.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7.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D.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

8.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9.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表1)。

由此可以推知

表1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四川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10.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

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11.《汉书·宣帝传》:

“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

诏曰: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据此可知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12.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

13.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之比约成79∶21。

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15.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16.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

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17.右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论语》成为儿童学习考试必备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18.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19.“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20.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该政策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D.导致北宋的贫弱

21.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

“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宋代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22.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23.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24.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表2)。

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表2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至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

25.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

《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26.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

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

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

A.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B.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

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D.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

27.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其出而反尔的手法近乎无赖。

这反映了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D.集体决策成为战败根源

28.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

“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

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

”西塞罗意在表明

A.法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D.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

2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规定: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和解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解决争端)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

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

A.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B.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

C.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D.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

30.“与罗马法学家的学说具有很强的无视性特征相比,中国的国际私法学说要想成为法律渊源,必须克服纯粹理论化的倾向。

”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B.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

C.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D.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

31.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

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

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32.16世纪以来,威尼斯人在港口获得的香料货物大幅度减少,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毛织品产量也大大降低。

这一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西北欧的经济地位逐步加强B.意大利文艺复兴逐渐衰弱

C.意大利加大对海外殖民扩张D.东西方转变传统贸易通道

33.“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D.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35.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36.随着垄断组织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艺术逐渐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资本主义19世纪兴起的泰罗制就是这样一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垄断组织的发展

A.推动了企业的海外扩张B.刺激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C.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成本D.促成了经济模式的变革

37.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品丰富且大众文化程度高,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

“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B.两国工业化的差异

C.两国自然环境的差异D.两国文化程度的差异

38.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39.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B.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C.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D.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40.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41.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

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

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

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42.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43.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44.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

这说明启蒙运动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5.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

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这表明英国当时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B.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

C.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D.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

46.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

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

A.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B.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D.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47.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

“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歌、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

“此观点旨在说明

A.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B.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

C.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D.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

48.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相比于掌握钱袋子的国会和手握枪杆子的总统是最弱的一个,没有实权。

这说明在当时美国

A.1787年宪法遭到破坏B.法院无权制约国会和总统

C.联邦共和制尚未完善D.联邦政府权力划分不明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49、50各14分,51、52各12分,共52分。

4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

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

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

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

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

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

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8分)

5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

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

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较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

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它地区变为欧洲。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络不断扩大。

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

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

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

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

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

16至18世纪时,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

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6分)

5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52.(12分)【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

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

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

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

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

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

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

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6分)

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吸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