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591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223333

简答

一、简述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冯特是该学派的尊基人,最著名的代表人是其弟子铁钦纳。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人们的意识经验或构造,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基本元素。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有这些元素构成的。

(二)机能主义

其首倡者是威廉.詹姆斯,主要代表人是约翰.杜威。

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过程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强调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心的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静态的心理过程。

(三)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由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其后期主要代表是斯金纳。

华生(1916)认为,心理学若想成为一门学科,必须沿着自然学科的路线来构造自己,即考察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现象。

行为主义有两个特点:

一是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之研究人的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试验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由韦特海默、卡夫特和苛勒创立。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知觉和意识,其目的在于探究直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弗洛伊德创立。

所谓精神分析主要是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精神分析学则中是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跟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他们一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思想,并表象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六)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早期以皮亚杰为代表。

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使用计算机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欣喜的接收、编码、存储、交换、操作、检查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

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文注意心理学是由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创立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方法来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法,他们采用“以人为本”的实验路线,运用“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滔滔人自我生长的需要,主张改善环境以促进人性的充分发张,以达到自我实现。

二、举例说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心里学的作用

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里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加深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动机、人格和社会性特点以及个性发展特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其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同时,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等;其次,学习高等教育心里学有助于教师培训和自我学习,从而能更主动、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学习高等教育心里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心理学理论水平,更可以将教育、教学提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现实依据。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心里学概论

(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和特点,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认知理论基础等的探讨。

(2)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

(3)对学习迁移的实质、分类与作用,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等的探讨。

(三)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1)对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

知识学习的四个阶段:

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以及知识的运用;技能学习形成与培养的探讨。

(2)对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指导及应用等方面的探讨。

(3)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力及其培养等的探讨。

(四)高等学校德育心理

(1)对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等的探讨。

(2)对态度与品德的基本结构、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等的探讨。

(3)对大学生群际心里与人际调适的探讨。

(4)对大学生心里健康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里问题及咨询原则与方法等方面的探讨。

(五)高等学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3.什么是教学效能感?

剖析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并说明它对自己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1)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关判断。

(2)教学效能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反思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工作的情绪

4.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以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能力发展的途径。

(二)教学反思过程。

1.具体经验阶段。

及主要任务是使教师明确问题情境,及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引起反思.

2.观察与分析阶段。

该阶段是反思最集中体现的阶段。

教师通过自述或回忆、他人观察模拟、录音、录像、档案等方式,广泛收集与自己活动有关的经验和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等,检验行为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验证阶段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布鲁巴克等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5.教学监控能力是什么?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对自己教学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

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能否正确、全面的发现或觉察自己的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是否具备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足够经验。

3.已有知识是否能与现存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知识重组。

1、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大学生的学习除了服从一般的学习规律外,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主要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㈠、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㈡、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③、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2、简述不同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别:

联结派和认知派。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习惯所支配。

3、结合所教课程,谈谈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4、联系高等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它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知识观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自主学习方式的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策略,实施开放性教学,强调教学向学生主体开放,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

1、试述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强化动机理论:

由联结派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如人们为了得到表扬、赞许,所以去学习。

成就动机理论:

源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默里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了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

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自我实现理论: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又确定为七个层次,分为两大类,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而成长需要即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指出,在各个层次之间不但有高低脂粉,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需要才会产生。

自我效能理论:

是由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结果期望以外的另一种期望-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测。

2、举例说明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互相激发、互相加强。

学习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贯穿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和巩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教学工作的成败也与其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习动机具体体现。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成自己内在学习需要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研究证明,大学生学习动机是不同的,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大学生的个人特点、周围人群的特征、大学生集体的发展状况等。

由于大学生生理上已经达到成熟,而心理上还处于过渡时期,因此对其学习动机进行培养之前要了解大学生群体学习动机的特殊性,有针对性、有差异地进行培养。

大学生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低年级大学生对考试分数很重视,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分数虽然还重视,但注重的程度有所减弱。

更多的高年级学生在某些课程上只要求通过考试,但在另一些课程上则注重广泛吸取知识,参与创造性的探索工作,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所谓之间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及其不同的特点,以此来组织高校的学习。

任何学科都有其魅力,作为一名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表达出更多学科的闪光点,使学科绽放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浓厚兴趣。

3、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个指导大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方案。

归因主要从稳定性维度、内在维度和可控制性维度三个方面来进行。

在归因时,学生都有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如果成功了,找主观因素,诸如能力强等;而失败了,则惯于找客观因素,诸如运气欠佳、环境嘈杂、题目太难以及休息不好等。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事情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因素(能力、任务难度等)、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和可控制的因素(努力)就会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并激发其不断努力,要避免学生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因此,当学生不断面临各种成绩(成功或失败)的时候,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我们进行归因的目的在于促使他们今后的学习以及行为的改善、学习效果的提高,而并非是去打击和压制他们。

此外教师在归因时,要避免出现两种归因偏差:

一是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因于学生自身的问题,而非教师的因素,这样,教师把责任推给了学生,等于是在教育之前就已经放弃了教育者应承担的责任;二是教师对优秀学生和差生的归因不同,优等生做了好事情或取得好成绩时,归因于其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差等生取得了好成绩或有了好行为,往往归因于任务简单、运气好等外部因素。

这都是错误的归因,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来避免归因偏差。

有效促进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是什么?

认知策略的教学一般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育者在教学是要善于识别概括性,实用性较广的认知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要把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

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同时的教授元认知。

2、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授认知策略。

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教授认识策略。

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

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其教学也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1)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认知策略,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

2)鼓励学生在相似的情境和不同情境中进行策略的应用练习。

3)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使认知策略获得前移,能够灵活应用。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有效促进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

元认知指认知主体对自身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面的认识,同时也使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根据元认知的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也可以从以下方面对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训练。

一、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

传统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狭义的知识学习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认知过程的知识, 即元认知的教学,因此学生往往掌握了一些死知识, 而不能灵活应用,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传授元认知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导:

1、关于学习者个体的指示,如个体兴趣、爱好、能力以及与他人认知特点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等方面。

2、关于学习任务的知识,如对学习材料特点的知识等。

 3、关于策略方面的指示,如不同策略的使用条件与范围以及不同策略的选择等。

二、增强元认知体验

在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要尽可嫩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积极情感体验的促进作用,尽量克服消极情感的阻碍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

经过努力解除困惑。

从而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涉及或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解题的必要性,引发兴趣。

提供给学生以各种各样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使之意识到成功和失败的正确归因,与学生不断进行交流等。

三、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元认知监控嫩你的培养可以从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环节进行。

活动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出可行的计划和安排,制定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

 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问,加强对整个学习活动的控制能力。

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反馈、及时纠正错误,提出补救方法。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构成和评估方法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者结论。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流畅性,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灵活性,既能超越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

三是独特性,既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

四是精密性,即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创新思维的构成: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包括

1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

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3抽象思维和想象思维

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

国际上对创造性思维的评估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从创造思维的本质入手,编制创造性思维测验。

这方面的著名测验有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测验和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

另一种解决方法时便知人格方面的问卷,以考察被试的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倾向。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训练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分析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及训练。

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有效解答问题,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

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灵活的把知识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去,同时还要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乐于发现问题,对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心理学家提出了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几个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去,创造性地看待问题,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酝酿和讨论位,当学生的想法得到教师的认可或给与认真考虑其可取之处时,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去。

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个接纳学生意见的氛围, 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动机。

2、鼓励学生仔细界定问题。

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正确理解问题,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简要的陈述和界定,并让学生进行练习,检查他们对问题的目标状态,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是否理解,以培养学生仔细界定问题的习惯。

3、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让学生考虑并写出他们面临什么问题,必须使用哪些条件,以及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学会对问题解决做出规划。

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作过多批评,以免过早局限于某一问题解决的方案中。

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学生提出多种架设后,应该引导他们考虑各种假设的意义,评价其可行性。

当集中问题解决的方案都可惜,他们中间必定有一种是费时最少的。

引导学生把时间、价值、金钱投入和道德要求等综合考虑,以帮助学生选择最好的假设。

6、考虑解决问题的因素。

让学生了解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以及问题情景等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掌握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克服其小机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

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结果。

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使其在成功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成长。

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给与反映,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障碍,以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二)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训练和提高。

一般来说,采取主动地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批判的进行特定学科教学,将会大大提高有关该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不同学科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该领域中典型问题解决的程序步骤及注意事项。

2、问题解决时常用的思维方式。

在训练这些策略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氛围,以利于问题解决。

让学生熟悉学科的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指示,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养成有分析地提出异议的态度和准确地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解决过程的习惯。

试述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

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

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4、谷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原则是:

1、集体解决问题时,禁止提出批评性的意见或暂缓评价。

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4、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戈登技术的指导性思想是将创造性当作是一项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获得和提高的技能来看待,而非一种智慧活动。

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包括主体对自身的意识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又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纬度。

3、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试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①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②自我评价功能增强③自我概念的变化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①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②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③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3)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①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2)激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措施:

(1)自我认识。

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必须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字我。

主要包括: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首先,要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这是促使其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人的优、缺点、长处和短处。

其次,教育其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感,即使在批评甚至处罚学生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应教育他们正确认是自尊、尊重他人及其相互的关系(3)努力完善自我。

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确立正确理想自我和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1、简述态度、品德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它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