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docx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
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准确理解“洞、胜、过、阖、归”等实词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朗读赏析*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的特色。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志趣,感悟世间真情。
教学重点:
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深沉的感伤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
2、讨论法:
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深入鉴赏语言的能力。
3、拓展法:
学以致用,启发学生感悟生活点滴小事中蕴含的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情”导入,营造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
找出*的情感线索,整体把握*脉络。
三、探究感悟:
(一)学生范读第1自然段,研读作者“多可喜”的生活。
学生找出最为欣赏的文句赏析,体会作者安贫乐道,志趣高逸的品质。
鉴赏要点: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鉴赏点:
“借”字看出主人公当时处境清寒却勤读不懈的情形,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乐诗书以自娱”,或书声朗朗或静坐冥思,似有无穷乐趣,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情操高洁。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鉴赏点: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画一样的意境。
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影参差,错落有致,别有情味。
微风过去,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这里作者写的是景,“珊珊可爱”之景,流露出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教师范读2、3、4、5、6段,研读作品“多可悲”的生活。
学生找出作者“可悲”之事,分组讨论完成*的赏读。
1、叔父分家:
鉴赏要点:
①“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鉴赏点:
原本该是钟鸣鼎食的大宅院变成了鸡犬不宁、乌烟瘴气的大杂院。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鉴赏点:
由篱到墙的变化实质上是叔伯隔阖程度由浅到深的外在体现。
“矣”字流露出对家道中衰的深深悲慨,怨恨却无奈。
2、慈母早逝:
鉴赏要点: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
鉴赏点:
这些嘘寒问暖的话语,对我们不缺乏母爱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平常,但对8岁丧母,对母亲只有着模糊印象,连对母亲的回忆都要靠老妪转述的归有光来说,这些琐碎关爱也简直是奢望。
3、祖母亡故:
鉴赏要点: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鉴赏点:
亲切的责备里,蕴含着高度的赏识,深切地表达了祖母对孙儿的默默疼爱和欣赏之情。
②“比去,似乎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鉴赏点:
“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强调“似乎”更显小心翼翼,说明祖母生怕打扰孙子用功,足以表现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自语”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
鉴赏点:
这些家常口语,寻常问话,语言朴实清淡,得犹如一杯家乡的泉水,而所表达的情意却是那样的委婉深沉,感人之深,胜过万语千言。
4、夫妻永诀:
鉴赏要点:
①“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妹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鉴赏点:
诸小妹为何提“阁”子的事呢?
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
上文“时至轩中”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里的人,他们在阁子里亲密无间的生活!
②“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鉴赏点:
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吾妻“时至轩中”“问古事”“学书”可见非一般的只会女工的小家碧玉。
“吾妻”与归有光情投志合,互为知音,妻子早逝,知音难寻啊!
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种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鉴赏点:
明写枇杷树,暗写对妻子的怀念,树长,人亡!
物是,人非!
光明易逝,深情难忘,思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久久萦绕,永世难忘。
真可谓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拓展小结:
(一)回顾学生所赏析的文句,总结*特点。
(二)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感受世间真情。
附:
板书设计
修葺前:
老、小、破、陋
怡我情喜
修葺后:
幽静、可爱
诸父异爨
慈母早逝感我怀悲
祖母亡故
夫妻永诀
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写作方法:
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了解*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
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
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
归有光。
师:
呵呵,很好。
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
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
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
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载欣载奔,且欣且奔。
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
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
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
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
【题目讲解】
项脊轩:
轩,小屋。
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
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
“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
“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师: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这是写项脊轩的来历。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了项脊轩的什么?
生:
狭小。
师:
对,这是写项脊轩的狭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了项脊轩怎么样?
生:
破漏
师:
这是写项脊轩的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又是写项脊轩的什么?
生:
昏暗。
师:
对,项脊轩又狭小又破漏又阴暗。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是说作者维修了项脊轩。
那么,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是怎样的呢?
“前辟四窗,垣墙,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说明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
生:
明亮。
师:
对,接下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出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么样呢?
生:
安静幽雅。
师:
对,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明亮又安静幽雅。
所以,从*开头到“珊珊可爱”写的什么内容?
生:
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师: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叙述项脊轩的呢?
有没有因为项脊轩的狭小破漏而嫌弃它呢?
生:
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师:
对,作者写出了对项脊轩的眷恋和喜爱之情,因此,这部分感情基调是“喜”。
然后,我们接着看后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上文写的是喜,从这句话,下文应该写什么?
生:
悲。
师: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
承上启下。
师:
对,下文既然写悲,那么,为什么事情而悲呢?
让我们接下去看下文。
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凡再变矣”是可悲事之一:
通过写项脊轩的变迁反映家庭的败落。
那么,项脊轩起初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生:
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
对,作者侧重写项脊轩变化后这三件典型的事情。
那么,这三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
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师:
接下来从“家有老妪”到“妪亦泣”是可悲事之二:
回忆母亲遗事。
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母亲哪些事情?
怎么写母亲的?
生:
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
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
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艺术特点一﹚。
师:
接下来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可悲事之三:
回忆祖母遗事。
作者写祖母,同样是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
请同学们思考,写了哪三个细节?
生:
a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师:
这一切,使得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接下来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和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下一段是可悲事之四,写怀念死去的妻子。
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
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师:
对,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仅仅写了两件小事,一是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两件小事写出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
接下来写作者不安定的生活境遇和惨淡的心境。
就*看,写到“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文了,没想到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枇杷树。
那么,写枇杷树有什么作用呢?
我提示一下,这枇杷树是谁种的?
什么时候种的?
生:
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
可是现在呢?
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
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
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师: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写的这些可悲事都是一些琐事,而且牵涉到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
那么,这些琐事是否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呢?
为什么?
生:
并不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
因为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
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艺术特点二﹚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
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
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如“蟹,六跪而二螯”:
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
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
如“范增者,亚父也”。
b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者,……也b……者,……: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也d……,……:
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大意。
2、*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
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
琵琶
四、字词理解
五、活用字词: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墙
六、句式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七、翻译句子: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4、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5、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6、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7、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八、整体把握
1、*的线索是什么?
——项脊轩
2、请找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一个句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者为何喜、为何悲呢?
作者为在项脊轩中自由自在地读书感到十分喜悦,而对与项脊轩有关的亲人相继离去感到无尽的悲哀主要有:
诸父分家、追念亡母、追念祖母、追念亡妻。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节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和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那么,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结合*分析。
要求明确:
修缮前:
狭小、阴暗、破漏
①写项脊轩的小:
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
直接点明是。
百年老屋";③写破漏:
“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修缮后:
明亮、幽雅、明净
明确:
变得不漏、不暗了。
辟,开。
垣墙,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
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
这几句是:
“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读后由教师讲解。
)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
“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
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
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
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
写幽静。
进一步问: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
(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
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
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
更静谧。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
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
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
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提问:
第2小节作者记叙了那几件令人悲伤的往事?
教师讲解:
三件:
诸父分家、追念先母、怀念祖母
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
诸父,伯父、叔父们。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
”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
欲食乎?
”情意缠绵,感人至深。
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
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吾儿,我的孩子。
若影,你的影子。
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
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
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
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
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
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
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等等。
接着问:
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