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209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docx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期末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虚线框内的区域可能位于

A.冰岛   B.安第斯山脉   C.夏威夷群岛   D.日本群岛

2.图中①~④中,地震多发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D2.C

【解析】

1.从图中看虚线框内的区域位于在太平洋板块西侧,冰岛和安第斯山脉不靠近太平洋板块,AB错误;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C错误;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西侧,处于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D对。

2.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从图中看①~④中③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多发的区域,选择C。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4.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B4.A

【解析】

3.四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

4.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延伸、填海造陆,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

风力携带的沙尘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下列问题。

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 背斜 西侧小

6.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5.C6.B

【解析】

5.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答案选C。

6.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

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粘土;丙和丁地位置高。

答案选B。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 海水侵蚀    B. 风化和风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侵蚀

8. 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 岩洞    B. 岩礁

C. 沙滩    D. 海岸

【答案】7.A   8.C

【解析】

7.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风化壳;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

A正确。

8.岩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经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沙滩是海底的土壤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与贝壳也随之露出,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的颗粒,成为海滩、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海岸(又称滨),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这个地区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为主。

故C正确。

9.形成图中各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D.流水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答案】B

【解析】

据图景观可知,第一幅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二幅图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第三幅图为高海拔地区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第四幅图海边的沙滩应为海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故选B。

10.塑造下图中景观的外力分别是

A. 流水、风力    B. 海浪、冰川    C. 风力、海浪    D. 冰川、流水

【答案】D

【解析】

读图,挪威的大峡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冰川融化后,海水进入形成。

桂林象鼻山是石灰岩长期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

所以D对。

A、B、C错。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12.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13.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11.C12.B 13.D

【解析】

11.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与海岸线变化无关,ABD错。

选C正确。

1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C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

选B正确。

1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C错、D正确;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就与位置稳定无关了,A、B错;选D正确。

14.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金钱豹已“一命呜乎”(见图)。

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B

【解析】

该题考查地质作用知识。

根据题中“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可知,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5. 该地区的地貌有    (  )

①新月形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6. 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

①风力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5.C  16.A

【解析】

15.图中沙丘露出海面在海滩和陆地之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①对。

图中主要是沉积地貌为主,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地貌,②错。

图示区域有河流入海口,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平原,③对。

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④错。

C对。

16.新月形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①对。

三角洲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③对,故主要外力是风力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图示区域没有海湾侵蚀地貌,②错。

图示区域地形平坦,地势较低,中纬度地区,没有冰川作用,④错,故选A。

17.阿图什天门(39°39’N,75°31’E)位于新疆阿图什市与乌恰县交界处,这个由灰黄色的砾岩形成的天然石拱门呈"∩"字型,宽约100米,高457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天然石拱门,干燥的空气在狭窄的山脊间快速流动,侵蚀着岩壁,形成了风的通道,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阿图什天门。

下列地理事物成因与阿图什天门类似的是

A. 喀斯特地貌    B. 丹霞地貌

C. 雅丹地貌    D. 风积地貌

【答案】C

【解析】

该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图示天门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属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都是流水的侵蚀为主;风积地貌形成的是沙丘。

选C正确。

图a为云南路南石林,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图b),回答下面小题。

18.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分应为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可知,甲为变质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分属于沉积岩。

19.塑造路南石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

A

解析:

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它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20.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

B.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

C.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

D.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答案:

D

解析:

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②处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使①处岩石变质;②处岩石因温度降低,冷却凝固而形成;③处是后来形成的沉积岩,温度低,不易变质;④处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形成的火山岩,岩浆中气体溢出,因而形成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21.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

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褶皱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后来地壳下降,在上面又有新的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因而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形成晚于沉积岩的形成。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2.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从该地褶皱和沉积物可确定该地区发生过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等地壳运动,由岩浆岩可知该地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乙地向下打井开采

答案:

B

解析:

若C地层上为松散的沙质沉积物,甲、乙为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其形态北缓南陡,可确定盛行风为北风。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

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地势由

南向北倾斜B. 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C. 耕地分布南多北少D. 扇体边缘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25.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

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l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 风力搬运、沉积作用B. 变质作用

C. 冰川搬运、沉积作用D. 地壳运动

26.玛纳斯县境内的

F2冲积扇耕地上的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

A. 东北流向西南B. 西南流向东北

C. 东南流向西北D. 西北流向东南

【答案】24.C25.D26.B

【解析】

24.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A正确;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B正确;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C错误;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可能出露地表,D正确。

故选C。

25.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由于地壳活动,使得Fl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故答案选D。

26.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位于河流的东侧,受地势南高北低影响,修建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西南流向东北,这样河水可以自流,工程量小。

故答案选B。

二、综合题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米,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中。

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

下图示意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和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

(2)描述冲积扇城市A和B一线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答案】

(1)①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

②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

③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堤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改道。

(2)特征:

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理由:

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①山前冲积扇地势较高,城市工业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也便于城市规划建设;

③组成冲积扇沉积物的,地下水量大且有利保存;

④结构较松散的沉积层为城市建设提广阔地下空间资源,便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解析】

(1)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应从地形、水量等角度分析。

据图可知,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且下游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堤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改道。

(2)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即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因此冲积扇城市A和B一线沉积颗粒物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3)山麓冲积扇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也便于城市规划建设;冲积扇地下水量大且易于保存;结构较松散的沉积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地下空间资源,便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28.读图,回答问题。

(1)左上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对左上图中C、D、E所代表的三类岩石按年龄由老到新进行排序。

(3)左上图中B为流动沙丘,结合右上图所示的流动沙丘等高线示意图,分析B所处地区的盛行风为________。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5)在左上图中标出断层两侧岩体的运动方向。

答案:

(1)西北(内陆) 风力侵蚀作用

(2)E、D、C

(3)北风

(4)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5)画图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获取信息并依靠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题,A地貌是风蚀蘑菇,主要分布于干旱多风的西北地区。

(2)题,结合成岩规律判定。

第(3)题,结合沙丘形态判定该地区盛行北风。

第(4)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图示中有断层和岩浆侵入,从而判断该地区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前两种。

第(5)题,应沿断层两侧画箭头,断层线南侧为上升岩体,北侧为下降岩体。

29.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它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________图最有可能是学生甲绘制的。

(2)学生乙自豪地说:

“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海拔最高的一个。

”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主要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学生丙说:

“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

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4)学生丁这样形容他考察的地方,“该地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来自中上游的泥沙不断赐予这里新的土地。

”属于学生丁绘制的是________图,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冰川侵蚀

(3)A和E 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D 流水的沉积作用

解析:

做题时考生首先要判断出图中的地貌名称,A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B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陡崖;C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斗和角峰;D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岛和河口三角洲;E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然后分析这些地貌所处的地理环境,A和E发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B发生在沿海地区;C发生在高纬地区或有大规模冰川运动的高山地区;D发生在河口处。

(1)题,海南三亚位于沿海地区,应为海蚀地貌。

(2)题,“海拔最高”是解题的关键,C图为冰川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第(3)题,只有A图和E图所示地貌可能出现在我国的同一地区,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4)题,根据“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来自中上游的泥沙”等关键词可判断学生丁绘制的为河口三角洲,是在流水的沉积(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30.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

原因是什么?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什么?

(3)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和1949年相比,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4)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

B处位于河流下游,将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将河谷展宽,河谷呈槽形。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后,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小,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解析:

(1)题,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形。

(2)题,C处为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

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第(4)题,该地区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有关。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5)根据图示信息,说出地层A、B的形成次序。

答案:

(1)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

(2)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岩石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表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

(4)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5)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及转化。

(1)题,读图可知,A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2)题,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

第(3)题,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

第(4)题,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

第(5)题,读图可知,B地层是连续分布的,而A地层的连续分布被B地层隔断,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