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922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7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复习题.docx

《免疫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复习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复习题.docx

免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4简述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答:

补体激活过程依据其实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

(1)典激活途径: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途径,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C5转化酶可裂解C5为C5a和C5b,C5b结合于细胞表面,依次与C6、C7、C8、C9联结成C56~9膜攻击复合物(MAC),MAC在胞膜上形成小孔,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死亡。

(2)MBL途径是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激活途径。

MBL首先与病原微生物的糖类配体结合,随后构象发生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具有与C1s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3)旁路激活途径是由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

C3与B因子结合,血清中D因子继而将结合状态的B因子裂解成Ba和Bb,Bb与C3b形成C3转化酶(C3bBb),血清中的备解素P因子与之结合,使之稳定。

C3转化酶水解C3生成C3a和C3b,C3b与C3bBb结合形成C5转化酶,其裂解C5引起相同的末端效应。

8.简述经典HLA分子的编码基因、结构、功能及分布。

经典的I类、Ⅱ类和Ⅲ类区域的基因,即经典HLA。

此类基因所在的区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是免疫功能相关基因最集中、最多的一个区域,I类、Ⅱ类、Ⅲ类相加共218个基因中40%基因产物均具有免疫功能;

②是基因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平均每16kb就有一个基因;

③是多态性最丰富的一个区域;

④是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个区域。

分布:

HLA-1类分子分布在几乎多有的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专职APC,胸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激活的TC表面.

功能:

1参与抗原处理与提呈HLA-1类分子呈递内源性抗原,HLA-Ⅱ类分子呈递外源性抗原。

2参与免疫应答即MHC限制性

3参与tc分化即单阳性选择

4诱导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结构:

HLA-Ⅰ类:

肽结合区:

包括α1和α2,每个突出结构约90个AA残基,是它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Ig样区: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标记;β链的作用在于维持它的分子构型;

跨膜区:

锚定于细胞膜上;

胞浆区:

参与跨膜信号传导

这种分子有四个领域,其中三个由α链(α1,α2,α3)和一个由β2-微球蛋白形成。

由α、β两条多肽链组成;α链为重链,分子量44KD,由MHC编码;α1α2为可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也是T细胞抗原受体的识别部位,α3为T细胞分化AgCD8的识别部位,即T细胞CD8是I类抗原的受体,对CTL的识别限制。

提呈内源性抗原。

β链为轻链,分子量12KD,是由非MHC基因编码的,又称为β微球蛋白。

HLA-Ⅱ类:

肽结合区:

包括α1和β1,每个突出结构约90个AA残基,是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Ig样区:

由α2β2组成,内含二硫键,是与CD4分子的结合部位;

跨膜区:

含25个AA残基,将它锚定于细胞膜上;

胞浆区:

参与跨膜信号传导。

由α、β两条多肽链组成,二条链的结构基本相似,氨基端在胞外,羧基端在胞内;α1、β1为易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也是T细胞抗原识别部位,α2、β2为恒定区,β2区是T细胞分化抗原CD4的识别部位(T细胞分化抗原CD4是β2的受体),对Th的识别限制;

II型分子的二条链由不同的MHC基因编码,且二条链都具有多态性。

9、简述MHCⅠ、Ⅱ类分子抗原加工途径。

答:

T细胞受体(TCR)只能识别与MHC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的抗原多肽,APC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或者摄取入胞内的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加工或抗原处理。

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此过程统称为抗原提呈。

根据来源不同可将提呈的抗原分为两大类:

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原等;细胞(靶细胞或广义APC)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等。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MHCⅠ类途径)

APC摄取的内源性抗原经蛋白酶体(LMP)降解成肽,通过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1、TAP2)转运进入内质网,与MHCⅠ类分子(在内质网合成)结合成肽-MHCI类复合物,通过高尔基体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2)外源性抗原的加工(MHCⅡ类途径)

APC摄取的外源性抗原在内体中降解成肽,与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合成)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加工中需要Ii链和HLA-DM分子的参与。

Ii链与MHCⅡ类分子的转运有关,并通过CLIP封闭MHCⅡ类分子的肽结合部位,阻止Ⅱ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

HLA-DM分子促使CLIP从MHCⅡ类分子肽结合区解离,有利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10.分别简述组成T、B细胞活化双信号的膜分子及其各自的生物学作用。

答: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提供方式是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第二个信号是微生物产物或非特异性免疫针对微生物的应答成分,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在需要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生。

当只有第一信号时,T细胞处于无应答状态。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来进行的。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

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有人将结合了抗原的B细胞称为致敏B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

也就是说,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

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提供的),并需要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

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到脾脏或腔上囊发育成熟。

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区域定居、繁殖。

B淋巴细胞可以在体液免疫中识别抗原,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11、简述CTL、Th1细胞的效应。

答:

CTL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lymphocyte,CTL)是白细胞的亚部,为一种特异T细胞,专门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作用。

对某些病毒、肿瘤细胞等抗原物质具有杀伤作用,与自然杀伤细胞构成机体抗病毒、抗肿瘤免疫的重要防线。

Th1细胞:

Th0细胞在IL-12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分化而成,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主要分泌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TNF(β肿瘤坏死因子)等,功能为参与调节细胞免疫,辅助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等。

Th1,Th2,Th3,和Th17细胞同属于Th0分化的不同的Th细胞亚群。

其功能主要是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包内病原体的感染。

IFN-γ(γ干扰素)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的病原体的能力。

还能促进IgG的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