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708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难点:

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

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

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史料。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

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

文献。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

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

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C、艰难发愤。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

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

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体例:

纪传体《史记》

《战国策》

《资治通鉴》)

《史记》起迄:

黄帝—汉武帝太初四年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

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思考:

本文写了几个故事?

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

第一部分(1~13段):

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

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

负荆请罪

2.提问:

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

“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

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3.提问:

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

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

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

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

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

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

思考: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

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提问:

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

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

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

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

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

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

“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

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

?

负秦曲”;“城入赵?

?

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

这是一见其智。

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

?

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

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1.第6段:

“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

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注意“大王欲得璧?

?

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

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

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

①设计智取。

乃前曰:

“壁有暇,请指示王。

”②说理斗争。

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

(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

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

”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

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

“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

二见其智勇。

2.第7、8段:

“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

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

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

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三见其智勇。

3.第9-11段:

“从者归璧”

(1)提问:

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

章台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

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

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

“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

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

?

欺秦邪?

”最终“廷见相如?

?

归之”。

4.第12-13段:

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小结:

以上几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总结以上各段中的文言知识

四、布置作业

熟读第14至21段,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一、导入

问题:

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

(官职不同:

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

(三年)

二、讲解课文

1、讲解第14至16段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

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

分三层。

第14段为一层:

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

渑池斗争。

第16段:

斗争结果。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注意:

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篇):

专述历代最高__的政治活动。

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

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

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

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

分三种:

①专传,即一人一传。

如《淮阴侯列传》

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

如《廉蔺列传》

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

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

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

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

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

“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

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

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

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

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

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

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

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

(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

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可分三层:

(板书)

(1)第1—2段:

简介廉、蔺

(2)第3段: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第4—11段:

决策入秦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毕礼而归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

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

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

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

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

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

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

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

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

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

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

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

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串讲

2.讲析

3.提问:

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

(议后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

?

负秦曲”;“城入赵?

?

归赵”。

归纳:

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

由此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

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

“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

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

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

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

章台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

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

“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

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

?

欺秦邪?

”最终“廷见相如?

?

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

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

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

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

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

?

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

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

“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

“秦之群臣曰?

?

为赵王寿”

提问:

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

(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

(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

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

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

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

全文三件事,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

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