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430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docx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

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

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旅游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等。

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提纲

一、论文题目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二、论题观点来源:

1.中国环境管理;1995年06期

2.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10

3.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4.滨海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海岸工程;1999年02期

5.论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旅游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1期

7.论我国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法制的完善[D];山西大学;2006年

8.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

9.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三、基本观点:

1、旅游环境的概念与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现状

2、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3、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四、论文结构:

一、导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开展,旅游资源的破坏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

如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本文针对旅游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等。

二、本论

综上所诉,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不仅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同时还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态旅游景点;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加强对每个人的环保意识教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宗旨,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追求经济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相信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期检查表

系别:

新闻传播系班级:

旅游管理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开展,旅游资源的破坏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

如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本文针对旅游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等。

关键词:

旅游环境;旅游业;对策

一、旅游环境的概念与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现状

(一)旅游环境的概念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二)发展旅游业的好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

地方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地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

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增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水平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

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到2010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

所以,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其中人文旅游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不少旅游资源还具有垄断性,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我国是国际旅游大舞台上的后来者,旅游业发展得晚,但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

80年代以来,我国周边国家政局相对稳定,为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进入90年代以后,从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输入的客源已经超过70%。

(三)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旅游业确能为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层面的好处。

但因为人们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并且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社会服务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加之现在的游客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即使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发布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

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

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

“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

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

“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

”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

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工作无法实施

环保经费紧张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账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

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

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坐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

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景区“人满为患”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一)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来说。

在资源开发前应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

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

用于组织、管理旅游经济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开发、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平衡,达到一致。

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遭到破坏。

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规划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通过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规模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二)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三)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

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

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

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四)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

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

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五)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六)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的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结论:

综上所诉,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不仅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同时还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态旅游景点;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加强对每个人的环保意识教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宗旨,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追求经济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相信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李宏;试析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2]李平,董志文;滨海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海岸工程;1999年02期

[3]曾彩琳;论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4]曾海,胡锡琴;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旅游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1期

[5]裴巧玲;论我国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法制的完善[D];山西大学;2006年

[6]尹魁浩,刘宝章;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1995年06期

[7]凌泽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北京市朝阳区职教中心教研部;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10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针对论文的答辩意向:

□参加答辩

□不参加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成绩等次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评定等次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情况

提问问题:

1.

2.

3.

 

对答辩学生回答的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