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378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颠三山人讲仙道.docx

颠三山人讲仙道

颠三山人讲仙道

解答众人之疑惑

我没有什么才学,只是略懂些仙道理法。

在此仅随便说说。

自古至今,众人求仙学道,多不能成。

为何?

世俗之人多愚蠢、无知。

本就狗屁不通,却自以为高明,求法学道,读古之典籍,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舍弃的倒是些精华,所取反倒一般。

众人讲丹道,高谈阔论,论门户,讲法诀,谈境界。

却是无人去悟生死玄机。

无理何以言法?

论功境次第,实则都修成神经病人。

神经兮兮,胡言乱语。

略微正常些的,都是还没找到炼成神经质的方法。

当今之人若是修炼了些的,大多都有些神经质。

我今略言仙道,非求扶正仙脉。

顺其自然道之根本,我仅于此随意说说,你等若求仙道旨要,当竖起耳朵听真切了。

丹道者修仙之门,却死之法。

天道、仙道同途,天道运移,万物生化,无有神奇,丹道何曾有什么神奇古怪,言奇言怪只能装神弄鬼,不入仙家法门。

尔等不明此理即入鬼道。

修仙之始当于一个复字上领悟真切,才称得上有了下手之机。

我观后世丹经,能将此一个复字反复其说,我便觉此为真丹经。

世间愚徒不知玄妙,枉自猜测。

自以为是,以为明仙道妙旨,实则一身尸腐之气。

自古以来在此上胡乱猜度的人不少,也不乏古之丹家。

天地之机,古之仙真从不轻泄,我今略微点到,你等自悟,天地未生,鸿蒙未判之时一炁浑含。

当知此一炁乃先天地而生。

若去求此一炁,就是不明正法,若是身外去求,更加的不明正法,狗屁不通。

若在无中求,则去了顽空死寂中打转。

若在有中求,则终脱不了有为妄作。

不知此中玄妙,却谈进退抽添,沐浴温养。

更有痴心狂谈什么阳神出游,肉身成圣。

可叹世间愚徒,几千年来又有几人识得。

所谈阳神出游者基本已是走火入魔,神志不清。

自以为修炼脚踏实地者谈什么阳神出游的,我今告诉你,你等听好了,若不神经,静定之中倒能出神,所出之神,轻灵之鬼。

若以此为能,精神恍惚,损伤命元。

世间众人多自高自大,愚蠢无知。

凡俗之人谈什么仙道,痴狂妄想肉身成圣。

养生尚且不能,速速早死,却谈永生。

不在生死上参悟,却是求奇求怪。

观世俗之人,无药而谈炼丹,比比皆是,自古至今又有几人能识。

我即将飞身了道之法,置于你等眼前,你也是个大睁两眼的睁眼瞎子。

我今在此随便说了两句。

俗人愚笨,不能明仙道之万一。

若听着我所言不入你等之耳,当置之不理。

或有一两人有所警醒即当自悟。

我或一月或几月,或半载或一年偶尔看看,你等若有疑惑尽可提出。

所提之问题可为古之典籍。

可为所修炼之问题。

若所问之问题本来肤浅无知,或狗屁不通,或提问之人精神有问题,这些我都不做答。

我并非要在此宣讲仙道。

仅仅是随便讲说。

或是讲的多些,或是点到为止,性之使然。

前几日发了这个帖子,今日上来见众人倒有些疑惑问题。

我一一解答倒有些自寻麻烦了。

然前已说过为众人答疑解惑,虽然麻烦但不能言而无信。

今日便将诸位疑问一一作答。

解答之前再申明几点。

1.我前几年才学会上网,一直又不太上网,因此直至现在还不太会,打字尤其不行,在这里和众人论仙道,都是我讲,别人将字打上来,很是麻烦。

我也没有多余时间和众位在此空耗。

我前面讲“我或一月或几月,或半载或一年偶尔看看,”今天在这里更改一下,改为:

我或几个月或一年来此看看。

2.诸位来此或好奇看个热闹,或是真喜好,或多年修炼确实有些问题要问。

不管你是何等心境,若自以为知道很多,已经很高明了就免开尊口。

若要提问,先将你等满脑袋狗屁不通的垃圾倾倒干净,管窥之见何能明大道根宗。

杯水已满,金精玉液何能装的进去。

3.若问什么能量气场等等古怪名词,我浅薄的很,解答不了,你去问有学问的老师可知。

若问气功什么的,我也不会。

虽说各路大师已作鸟兽散,但此等人虽隐实显,你等略微留意便随处可见,不需在此询问。

若问佛家之理我也不懂,你找和尚去问。

4.所提问题不要重复,我解答时或将几个问题合在一起一并做答。

5.以后再来,问题如果太多,我只仅挑一点有些水平的做答。

我若是长期不来,此帖只当我领个头,众人在此有针对性地讨论问题便是。

今日答完众人问题,可能很长时间不来这里。

我多言众人狗屁不通,不悟仙道。

并非我有心要数落诸君,不通其理虽是实情,但我终究之目的是指望众位有所醒悟。

师者大道,师者天地万物,人师者众人。

回复5#不老传说

此性命之本根,本于自然,非凡俗之人用意所能求得。

我不可详言,只给你说个大概。

此一炁不求而自得,不执于无,不执于有,不执于动,不执于静。

《参同契》言:

“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证。

”“道之形象,真一难图。

”我告诉你,世间一切言语皆不足以表达,若在字面上求玄机则背道而驰。

“请教山人修仙之初复与自身的关系,如何下手之妙计?

如何下手?

问也无答。

至于“复”字,可略说一二。

钟离权言:

“达人采得先天气,一夜雷声不暂停。

”此说即是言复。

愚笨之人多爱望文生义,字面上求玄机,于自身中去求这个雷声不停,谈什么修炼次第,以愚传愚,世世不得明白。

“复”为何?

下体为震上体为坤,一阳伏五阴。

此以年言乃冬至阳生,以月言为晦朔之间,以日言乃亥子之交,修仙者,法天地至象,将此乾坤鼎炉置于身中,于我身中用时日。

炼丹之初始,当是此复。

就此一字我已觉说的多了,你等听了或许还是摇头。

我再言几句,明者自明。

世间男女至二七,二八之年,乃得发育成熟,此时身体强盛至极,然阳极则阴,盛极则衰,自此之后真元逐年走失,损之又损,以至用尽,则一命归阴。

此先天本元,人之生死皆由他定。

修仙者必先将我身已损之元阳,补之又补,直至我二八之年,盛极之时,补至极致自然元阳显现,若以女子而言,则是“天癸”未降,不再行经。

此时当可言炼丹之药,有药才为炼丹,无药拿何而炼?

若以此来比筑基,药生之前即是筑基,药生之时才为基平。

筑基者即是建造房屋先奠基,使基础稳定,才能竖柱安梁,砌砖盖瓦。

可叹世间愚笨之人却尽是在这空中楼阁中打转转。

回复6#如梦相似

我不对丹家,以及丹经道书做评价。

若问悟道修仙当看何书?

我告诉你,世人多愚笨无知,求多求杂。

即见有人言,要熟读道藏,此等之人何其愚蠢,贪心太大,不能与之语道。

庄子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若要明丹道之旨,去读万卷丹书,这是非常蠢笨与道相悖的。

《阴符经》言: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若明大道须从天道自然中领悟,此为正理。

若看丹书须明根本。

张紫阳说:

“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只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

张紫阳很有见地,此说不虚。

只此几部典籍,能明其一部,已足以证仙道。

无知而求多,则本末倒置,与道相悖。

回复11#徐静清

至一真人崔希范《入药镜》言:

“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依我看,巽风自然起,坤火自然运,黄房自然入,至宝自然成。

以下略说崔公所言,起巽风,即后世之橐龠之法。

运坤火,坤火者坤炉,炉中用火。

坤卦后天在西南,按月相纳甲,震纳庚位于西方。

如《参同契》言: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

”《易》所谓西南得朋。

此“运坤火”也指坤中孕震,即指产药之处,实则言药,还是这一个复字。

入黄房,成至宝,此即神炁相合于中宫而成至宝大药。

你所问黄房在那里,黄房者太极中,要得明白,功夫到了自然知。

回复12#三教归一

你所问乃伯阳真人《参同契》鼎器歌中之言,阴在上。

阳下奔。

即坎水上行,离火下炎,子升午降周流烹炼。

回复22#三叶草

修仙为何?

仙道所贵永生不死。

世人求仙学道,见这个不死或难以成功,或不能理解,便将养生延年视为仙法之精华。

这个永生不死却倒成了糟粕,认定成了不现实的东西。

如此仙道何以称为仙道,直接叫个养生延年术倒很贴切。

魏真人言: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审思后末,当虑其先。

”世人当如何去悟?

修仙者即是养性修命,延长寿命免除死期。

所悟者即审思人为何会死,考虑人为何会生,由人何以成仙,成仙何以永生。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修道者当悟这个生死玄机。

所问

1.答后世丹经各有优劣,所论之问题,各有其理解。

对于丹家,丹经我不去评说。

筑基,答前面朋友时我已言明。

2.答天地之中,日月东出西落。

水向东流,火向上炎,等等等等,有谁去指导它那么做吗?

正确为何?

自然中领悟,合乎自然就是正确。

3.答我引魏伯阳真人所言来答复你:

“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

”仙就是仙,古之仙家并没有诸多的概念。

只是后世将其分了很多层次。

成仙就是肉身永存,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能约束他,真正的逍遥自在。

遇上古仙真

我并非要言奇言怪,只是将此说与众人知道,以增众人修仙证道之决心。

我自小喜欢神仙之道,八岁时父亲传我道家通督之法。

自此后曾多年四处访师学道,然所学皆为小术,不能证长生久视之道。

十七岁曾在平利境内女娲山得遇上古仙真容成仙翁游历于此,我拜求仙翁愿随而去,未允。

只传我仙家妙术,没有图书,仅指画天道变化斗转星移,四季更替阴阳变化,天地之道合于我身即是仙道。

仙翁离去时我曾问世间何等典籍可以参悟。

仙翁言,一千多年前云牙子于会稽山飞升成仙之时曾与之见过,知其有《参同契》和《五相类》二卷书传世,当可参悟。

其余也未说什么,也未提及《道德经》和《阴符经》两部典籍。

此后几十年我用心修道,也多留意《参同契》和《五相类》两部书,但传世的皆为《周易参同契》,而未曾见过《五相类》。

后看书才见葛洪《神仙传》中言:

“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即知仙翁所言不虚。

于是认真参研该书,终将《五相类》找出。

就《参同契》一书,我曾读过古人多个注本,古之注本能合乎伯阳意旨者不多,但也有少数注本所解离伯阳之意不远。

而近代之人注解《参同契》之书我看过两部,实在狗屁不通,不知其注解的是什么,离伯阳之意差之千里。

我深感忧虑,因而不辞辛劳将《参同契》注解一遍。

然而不懂易理,不知黄老,不明丹法之人看我注解依然不知所以。

我无其他想法,注解《参同契》仅仅是为注解而注解,仅此而已。

至于《道德经》和《阴符经》两部典籍,我也将其注解,黄老之道言大道之根宗,仙道合乎大道,修道者不以大道自然为根本,妄言仙道则失其仙道之旨要。

《道德经》注解

论“道”

有人问什么是“道”?

人怎样才能接近“道”,才能悟“道”?

世人基本上回答都是,“道”不可言说,能说得明白的就不是“道”了。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道”如果能说得明白,解释的清楚就不是“道”了。

“道”包含万物之理。

“道”没有声音,没有实体,永恒不变。

这个道理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解释的清楚的。

要靠心灵去领悟。

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了。

“道”是老子提出的。

可道的道字,和老子所讲的“道”无关。

那么老子以及自古以来得道的人为什么还在艰难的言说“道”,描述这个不可言说的“道”呢?

这是因为悟“道”需要一个方向,那些说“道”的人,就是在向人们指引这个方向。

六祖谈经说文字像是手指,手指指出真理,但一般人只顾看着手指并没有往手指指的方向深入看向其中的真理。

比如有人问,茶是什么,你用手指指给他看,说“道”的人所说的“道”,就和你用手指指茶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起一个指引的作用,至于怎样去品茶,去理解,去感受。

那不是说“道”的人所能做到的,需要自己去理解去感悟。

真正感悟到了那些个所说的,文字的东西都不重要了。

这就和说禅一样,禅是领悟的,能说的都是口头禅。

但是这个说,却是在促进人去领悟,这也就是得“道”的人为什么要去说“道”的原因了。

自古以来,以养生观点注解《老子》的,历代不乏其人,如:

河上公《老子章句》,张陵《老子想尔注》,葛玄《老子节解》,白玉蟾《道德真经宝章》,李道纯《道德会元》等等。

丹家都把道德经作为丹经之祖。

我才疏学浅,没有见识,只是闲居无事,因而也来勉强解说《道德经》,主要是从丹道养生的方面去注解。

《道德经》

老子著

颠三山人注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它就不是常“名”。

“无”即是天地未生之时,是道的本始,而“有”,则是创生万物之源,是道的作用。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同源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奥妙之门。

解:

《参同契》曰:

“晦至朔旦,震来受符。

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掸持。

”以天象而言,晦朔之间日月合璧,天地媾精之时即是溷沌鸿蒙即可喻道。

晦即是无,朔即是有。

以先天卦象而言即为坤中孕震,后天卦象而言乃坎中爻动之时。

《阴符经》所言: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修道者闭塞三宝,韬光养晦,自然爻动神知,此先天一炁发动之处即玄关一窍,即是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衬托显现,高和下互相包含,音与声相互谐调,前和后相互依存,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这里所说的圣人不同于儒家,儒家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道家的圣人是指纯任自然,返璞归真的人。

)以无为的态度处事,施行不言的教化。

任万物并作而不为其创始,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而不自恃己能,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而功绩不会被埋没。

解:

《参同契》曰:

“无平不陂,道之自然。

变易更盛,消息相因。

终坤复始,如循连环。

”修道者需明阴阳互含之理,变易之道,阳极则阴,阴极则阳,相因互换。

丹家火候法度进阳火则须退阴符,进阴符则要退阳火。

而火候之机则在阳复,无欲无求反观内照即是藏器俟时,此阳动之处乃大道之根宗。

《参同契》言:

“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

”以无念作为修炼的常态自然爻动神知。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

不标榜贤人,使老百姓不争名逐利;不珍贵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能够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是净化百姓的心思,满足百姓的安饱,消减百姓巧伪的心智,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争盗的贪欲。

使那些自以为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按照“无为”的原则行事,就是顺应自然,则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解:

丹家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炁为民。

炼丹之首务乃正其心,恬淡虚无,无知无识,自然不会执著,没有贪欲,气机自然发动流行于任督之中。

心死则神活,实腹则炁生,不妄为,不妄作,顺其自然,则神炁自然相合。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

“道”之体空虚开形(冲古通盅,指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

深远啊!

它好似万物的祖宗。

人要合乎道,就要消磨锐气,消解纷扰,不露锋芒,精神内敛,处柔无争。

大道幽隐啊!

又似乎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由何处而生,似乎在帝之先就有它。

解:

道之体无形无相,道之用却能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它杳冥难测似无又好似有。

修道者能明道之体用,就需消除心智,处柔不争,内敛神气。

即如《参同契》所言: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

”老子言:

“象帝之先。

”帝之先即指坤。

《周易》里的卦象、义理都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创作,帝星即是紫微垣,帝车即是北斗,北斗始终绕紫微转。

《易?

说卦》:

“帝出乎震。

”老子这里所说“象帝之先”并非指天帝,也不是要强调天帝为先还是“道”为先的问题。

而是指斗柄所指方向不同,地上四时与之相对应。

帝出乎震,而震之先即是坤,坤为纯阴,静极。

静极则动,阴极则阳,冬至则一阳始萌,此一阳即为震,由坤而震,坤即为无,震即为有。

即如《契》中所言:

“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

天地没有亲爱,对待万物就如对待刍狗一样(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就随意扔掉。

此喻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

),万物只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

圣人效法天地也没有仁爱,同样以百姓当刍狗看待,任其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

正是因为它空虚反而不会枯竭,鼓动生风而生生不息。

由此可见政令繁多则百姓反而困惑,政令反而行不通,则会加速失败,(数通速,加速之意。

穷指无路可行。

)还不如持守虚静,顺其自然的好。

解:

《参同契》言: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橐籥亦作“橐爚”。

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乾坤天地像个风箱即如炼丹之鼎器,坎离日月运行其中,坎离即如铅汞药物,日月运行则有阴阳二气之变动,阴阳二气上下流转则有四时更替,即如炼丹之火符。

天地犹如一个大鼎炉,而炼丹与天地造化同途。

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身即有天地,有日月,有四时更替,火符升降。

天地之中日月运行,东出西落,四季更移何曾有人去指导它,此皆自然之所为。

炼丹之道与此同理即是持守虚静,顺其自然。

凡一切人为造作皆不能证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指空虚,即道之体为无;神即变化不测,即道之用为有。

)是永恒长存的,此谓玄妙的母性。

(玄指难以测识,深远、玄妙之意;牝为雌为阴物的通称。

)是孕育生养天地万物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

它连绵不绝永恒存在,作用无穷无尽。

解:

《参同契》言:

“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

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

”牡为阳,喻天,天之色为玄;牝为阴,喻地,地之色为黄。

天地媾精,日月合璧之时即为天心,即是玄牝之门,即是天地之根。

在卦即是坤中孕震,以年讲乃冬至之时,此时一阳始萌,万物皆由此而生发。

修道者当明此玄牝之门,此处为药生之地,也为归根复命之所。

药生之时即为炼丹之始,鼎中有药则烹之炼之,此时坎离交媾,铅汞相投,由坤而乾,有乾而坤,周流烹炼而不停息。

也谈修道成仙

人能合乎大道,即是丹家所说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太上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大道生养万物,道却是恒古长存的。

道能长存,人何以不能长久?

大道生养万物,道之属性即存于万物之中,人在万物中最具灵性,然人之性并不合乎大道之性。

若非如此太上即不用屡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此即如人在母腹中本来纯阳一团,降生于世,呼入后天之气,便阴阳相杂。

其后随着各种后天欲望,知识、劳作、思虑等等侵扰耗损,阴质渐增,阳质渐少,生命由盛变衰,由少变老,阳气耗尽而死亡。

人若能效法大道,少私寡欲,处柔不争,涤除玄览则能与道相合,复归于我本来天真。

太上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我以三合为二,二合为一,一还归于无极。

自然与道合真,长生而成仙。

此即如太上教人“归根”“复命”“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

因此说修道即是修长生成仙之道。

我不多上网,见贵网站谈论养生之道的人很多,很是欢喜。

刚见一贴言及修道可成生,而不能永生。

因而也略谈自己拙见。

也谈陈撄宁先生《参同契讲义》“以金为堤防”句注解(旧贴)转载

昨天一友人给我发来下面这篇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是网上难得一见的好文。

文中诸君都是脚踏实地探究丹道典籍。

我将此文转贴上来,与众位共赏。

也是希望在贵网站能常常看到好文章。

转文如下:

知常养生轩>研讨区>书简点评>

也谈陈撄宁先生《参同契讲义》“以金为堤防”句注解大江东也谈陈撄宁先生《参同契讲义》“以金为堤防”句注解

也谈陈撄宁先生《参同契讲义》“以金为堤防”句注解--读逍遥散人《试谈<参同讲义>李序疑问之一》等贴子所感“以金为堤防”句,自《参同契》“金水铢两章第二十三”章。

陈撄宁先生《参同契讲义》之《参同》底本,当是以陆西星《周易参同契测疏》为准,陆西星则又以陈致虚(上阳子)《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为本。

《周易参同契测疏》“金水铢两章第二十三”: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

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

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

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

………”陈撄宁先生《参同契讲义》注“以金为堤防”云:

“以金为堤防者,金,即铅也;堤防,即筑土以制水也。

铅能防汞,使汞不飞也。

”(《仙学必读》168页)李永霖先生在《参同契讲义》序文中云:

“唯吾所谓疑义者,厥为二十三章‘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句,原注云:

‘以金为堤防者,金即铅也;堤防,即筑土以制水也’,其中既‘以金为堤防’矣,何故又筑土以制水?

然则堤防云者,究为金耶?

土耶?

此疑点一也。

”逍遥散人先生云:

“这里所谓的‘金,即铅也;堤防,即筑土以制水也’,乃就金与堤防之本意而言,并非谓築土以制水。

盖河水涨而易溢,故人筑堤以防水外流,此即堤防者也。

以金为堤防者,即以金水为汞火的堤防,以防止汞火奔逸流失也。

此即陈撄宁先生所谓‘铅能防汞,使汞不飞也’。

”今看此题,颇有兴趣,故而略陈鄙意,博取李先生和散人先生一笑,也敬请诸位丹道里手批评!

在分析陈撄宁先生注解之前,首先摘录古代内丹家对“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句的注解:

1、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金母在中宫,为水银堤防,则金水优游,情性相炼。

”2、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者,以上弦半斤金,为外炉东南半壁之堤防,然后下弦半斤水自西而下,入于北方内炉,则其势不迫,而优游自如也。

”3、上阳子《参同契分章注》:

“‘以金为堤防’者,大修行人,参炼九还金丹,须明此金乃西方兑中之金也。

先辨真心,求彼兑金,立置坛墠,常加谨护,堤防固济,以待此金之生水也。

所生之水,尤当推度而明辨之。

要知此水,是先天之水耶?

是后天之水耶?

若是后天,则水溷浊,不可以炼还丹;若是先天之水,又待其水之清而用之也。

诗曰:

泾清渭浊,盖泾水清而渭水浊也。

修丹者待其泾水之清,优游防闲,不可挠动,是云‘水入乃优游’。

”4、陆西星《周易参同契测疏》:

“以金为堤防者,炼丹之要莫先于金水。

金水者,先天未扰之铅也。

此金水者,生于二八之门,产于虚无之窟。

故炼丹者,先置此金以为内药之隄防。

盖己之离汞飞走不定,若得此金以制之,则如水之有隄防,不至溃决矣。

水入乃优游,水即金水也。

金水之生,自有真候,仙家谓之阳火,阳火柔弱,优游入人,法当优游和中,以俟其入。

”5、陆西星《周易参同契口义》:

“此章予《测疏》注之甚详。

金,鼎金也。

修丹之士先置此鼎金以为内药之隄防,而鼎中所生之水,当优游以俟其自入,《契》云‘辰极处正,优游任下’是也。

”6、仇兆鳌(知几子)《周易参同契集注》:

“先取金气以作堤防,然后水气优游可入。

此刚里柔表,先后一定之次第也。

”从以上诸家注解看,“以金为堤防”,就是说:

用“金”作为“堤防”。

陈撄宁先生注解云:

“以金为堤防者,金,即铅也;堤防,即筑土以制水也。

铅能防汞,使汞不飞也。

”李永霖先生指陈先生注云:

“注云:

‘以金为堤防者,金即铅也;堤防,即筑土以制水也’,其中既‘以金为堤防’矣,何故又筑土以制水?

然则堤防云者,究为金耶?

土耶?

此疑点一也。

”思李先生所指之疑点,或许是为陈先生行文措辞所误会。

陈先生注解“以金为堤防者”,首解“金”字,谓之“金即铅也”,次揭“堤防”词义,云“堤防即筑土以制水也”,行文当是“比拟”手法,似谓之云:

“堤防,就象垒筑土基,用来阻挡钳制河水一样”!

从陈先生下文注解来看,“铅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