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晾干湿衣B.霜雪融化C.铁锅生锈D.研碎胆矾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晾干湿衣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霜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研碎胆矾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右图是世界无车日的宣传画,我国许多在城市开展“无车日”活动中,市区的主要街道禁行机动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下列物质中,属于有害气体,必须减少排放的是( )
A.COB.CO2C.N2D.H2O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空气的污染物可总结为:
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的有害气体有: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这些气体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解答】解:
A、CO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是无色无臭有毒性的气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必须减少排放,故A正确;
B、CO2是空气成分中的一种,不是有害气体,故B错误;
C、N2是空气成分中的一种,不是有害气体,故C错误;
D、H2O是空气成分中的一种,不是有害气体,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熟记空气污染的途径,知道如何才能防止空气污染,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净化我们的空气而出力.
3.四氯化硅(SiCl4)为无色透明液体,遇水时反应很激烈,并形成白色烟雾,故也用作烟幕剂.在四氯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2C.+3D.+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解:
氯元素显﹣1价,
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
x+(﹣1)×4=0,
则x=+4价.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4.科学实验必须要有规范的操作,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规范的是( )
A.
取一取B.
闻一闻C.
加一加D.
读一读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读取液体体积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一般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桌面上,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A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故B正确;
C、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应将胶头滴管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以防污染试剂,故C错误;
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则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钒的原子序数为23
C.钒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3
D.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钒元素的汉字偏旁是“金”字,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B.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故正确;
C.钒的原子核内有23个质子,而不是有23个中子,故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不能带“g”,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6.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C.一氧化碳有剧毒D.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可燃性等.
【解答】解: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需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一氧化碳有剧毒,需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需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A.
【点评】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了解二者包括的内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7.2015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硫化碳的化学式为CS2,它属于氧化物
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
D.二硫化碳泄露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解答】解:
A、二硫化碳的化学式为CS2,它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没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B、二硫化碳易燃,因此能与氧气反应,很难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不正确,故选项错误;
C、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应该密封保存,故选项正确;
D、二硫化碳泄露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不正确,因为它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有关二硫化碳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用“
”和“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A中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B是一种单质,属于纯净物;C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解答】解:
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图中是一种单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C、图中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D、图中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微观模拟图,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C.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常见的粒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微观粒子的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0.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
选项事实解释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氧气和臭氧(O3)化学性质不相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A.AB.BC.C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是分子间有间隙,温度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稀有气体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和臭氧(O3)化学性质不相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能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2.在光照或点燃条件下,氢气和氯气(化学式为Cl2)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化学式为HCl),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读成:
氢气和氯气在光照时反应生成氯化氢
B.此反应过程中只有化学变化,没有物理变化
C.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发生变化
D.在该过程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氯气同氯分子构成、氯化氢气体由氯化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每个氯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每个氯化氢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利用微观图所反映出的以上信息,对比分析反应前后分子构成、原子的种类的关系,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
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成氯化氢;故说法正确;
B、该反应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故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参加反应的分子和生成的个数比是1:
1:
2,分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
D、变化前后原子都是H、Cl两种原子且个数相等,可判断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反应前后的分子构成改变了改变,可推断化学反应的本质:
分子分裂,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变化的实质: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重新组合生成物的分子,此过程中原子种类、数目都不变,原子为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13.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B.图中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H4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后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由变化过程的微粒结构以及变化过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H4+H2O
CO+3H2;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元素的化合价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
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因此不是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
B、甲分子是碳原子和氢原子按照1:
4构成的甲烷分子,化学式为:
CH4;故说法正确;
C、由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反应前化合物中的氢元素变成了单质中的氢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成0价,故说法错误;
D、反应后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别属于单质和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能根据提供的图形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分清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特点,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4.现代科技证明,适量饮用葡萄酒有助人体健康,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具有美容养颜之功效.下列关于白藜芦醇(C14H12O3)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藜芦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白藜芦醇中有14个碳原子、12个氢、3个氧原子
C.白藜芦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8
D.白藜芦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白藜芦醇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答】解:
A、白藜芦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B、一个白藜芦醇分子中有14个碳原子、12个氢、3个氧原子,错误;
C、白藜芦醇的相对分子质量=12×14+1×12+16×3=228,正确;
D、白藜芦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4):
(1×12):
(16×3)=14:
1:
4,故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航天科技测知金星大气层中的某种气体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2.94%,则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
A.COB.CO2C.C3O2D.C2O3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先计算出含有C、O两种元素的常见气体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94%”进行推断.
【解答】解:
方法一:
由“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2.94%”,可见此时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约为1:
1.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xOy,C:
O=12x:
16y=1:
1.
可得x:
y=3:
2,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3O2.
方法二:
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xOy,由已知可得C%=
=52.94%;解得x:
y=3:
2,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3O2.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二、(本题包括1小题,共9分)
16.根据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集气瓶 .
(2)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若收集较纯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D ,当 瓶口有气泡冒出 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选用E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反应) ;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 c 进.(选“b”或“c”)
(4)实验室利用上述发生装置制备氧气,其原理对环境较友好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
水+氧气 .
(5)实验室在用某紫黑色固体制取氧气时,若用装置A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则要在装置A中再加 一团棉花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发生装置的选择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要看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实验注意事项及氧气验满的方法解答;
(3)根据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分析;
(4)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不会产生污染解答;
(5)根据实验室在用某紫黑色固体制取氧气时,可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解答】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
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反应需要加热,属于固固加热型;氧气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收集装置选择排水法,这种方法及的氧气较排空气法收集的较纯,故选择D;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3)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用E装置采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氢气要“短进长出”;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氢气应从短进长出”;
(4)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不会产生污染,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
水+氧气;
(5)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制氧气,为防止高锰酸钾随气流进入导气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答案:
(1)集气瓶;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A;D;瓶口有气泡冒出;
(3)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反应);C;
(4)过氧化氢
水+氧气;
(5)一团棉花.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17.(11分)(2015秋•溧水县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按要求填写指定的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
化学符号2Cu 2O2 3CO32﹣ NaOH
符号的意义 2个铜原子 2个氧分子 3个碳酸根离子 氢氧化钠
(2)图1是水发生甲、乙两种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①甲、乙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乙 ;理由是 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
②变化甲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③过程甲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的理由是 6个水分子分解后得到6个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且每个氢分子和每个氧分子中各有2个原子 .
(3)钙元素对人体健康很重要,是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剂很多,图2是某种品牌的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CaCO3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
4 .
②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 .
③如果按用量服用,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 0.3 g.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2)观察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变化的特点,判断变化的类型,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及个数不会改变,所以反应后的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
1,再结合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情况与题目中给定的原理即可解决此题;
(3)①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题意,每片含碳酸钙0.25g,每次一片,每天3次,由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当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故2Cu表示2个铜原子;
分子的表示方法:
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气分子可表示为2O2.
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CO32﹣表示3个碳酸根离子;
氢氧化钠是由显+1价的钠元素和显﹣1价的氢氧根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
NaOH;
(2)①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③根据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故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
1,同时由于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知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
1,水分子的化学式是H2O.
(3)①CaCO3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
(16×3)=1:
4.
②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0%.
③由题意,每片含碳酸钙0.25g,每次一片,每天3次,则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0.25g×3×
×100%=0.3g.
故答案为:
(1)2个铜原子2O23个碳酸根离子NaOH
(2)①乙;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②水
氢气+氧气;
③6个水分子分解后得到6个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