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175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吉林三模,24)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

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  )

A.河北B.山东

C.河南D.湖北

2.(2018·湖北新联考高三联考,24)《史记·殷本纪》载: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这反映了(  )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3.(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24)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B.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

C.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

D.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

4.(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26)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

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5.(2017·潮州二模,24)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6.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

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

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

周人的这一制度(  )

A.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7.(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24)“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8.“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9.(2018·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测评,25)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

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

这种变化表明(  )

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

10.(2017·汕头二模,2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

这一案件说明当时(  )

A.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B.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

C.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D.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

11.(2017·德阳三模,25)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这种做法(  )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推动决策权的转移

12.(2017·雅安三模,25)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

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  )

A.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C.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D.增强区域文化认同

13.(2017·临沂三模,25)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

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

这主要体现了(  )

A.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D.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14.(2018·长沙检测,25)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

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

这反映出汉代(  )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15.(2017·汕头高三模拟)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

“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

”材料表明当时(  )

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

16.(2018·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17.(2017·厦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

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18.(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26)《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

“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

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

帝从之。

由是坐论之礼遂废。

”材料说明宋朝(  )

A.官员办事效率提高B.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

19.(2017·太原二模,26)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20.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1.(2017·湖北新联考高三第四次联考,27)据《清会典》记载:

“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

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

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

”这说明雍正时期(  )

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22.(2017·云南二模,27)张集馨,清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

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

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

此事例反映了在清朝(  )

A.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

B.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

D.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23.(2017·石家庄一模,27)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

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24.(2017·石家庄二模,24)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

A.社会功能逐渐减弱B.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C.主体呈平民化趋势D.始终坚持儒学主导

25.(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

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7·长沙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绅士一般从贡生和举人及其以上功名、学品、学衔当中选拔,但这些人也未必都能得到任命;还有通过捐纳获得了虚职而实际没有任用的;曾经做过官,有的离休退职或罢官的等等。

整个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

上层绅士由学衔或官衔较高的绅士组成,而下层绅士主要包括学衔较低或通过捐纳获得较低功名的绅士。

绅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绅士通常被看作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

他们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

——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材料二 近代绅士集团的转型,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

绅商的互渗现象又经历了一个商对绅的渗透,绅向商的转化的变动过程。

在这一变动过程中,社会价值定向由传统的绅士集团转向了近代的商人阶层。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逆向渗透”迅速地被“顺向渗透”所取代。

绅士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

传统的“功名”身份已失去了原有的强大吸引力,绅士们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新的出路。

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

“绅士”以其特有的社会地位投资于近代企业,借助于“通官商之邮”的特殊地位,很快成为“既贵且富”的重要社会势力。

——摘编自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阶层的构成并分析其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的表现及其影响。

(10分)

 

27.(2018·信阳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

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

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

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

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10分)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不同,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巡视制度的认识。

(8分)

 

28.(2018·韶关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实则是国家、民族乃至“中华文明”的同义词,包括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简言之,中国万物孕育于中华文明之中。

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认同源于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国人的认同则是其文明的产物。

中国人并没有将中国视为民族国家,而更多地看作文明国家。

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像一个古老的地质构造,文明国家是深厚的底层,而民族国家的意识则是浅显的表层。

西方社会由民族组成,而中国由文明构成,这种差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英]马达·雅克《大国雄心:

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文明”或“民族”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史实说明。

(12分)

 

答案精析

1.C [从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初年的“中国”是指周王室所在的王畿地区,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今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C项正确。

]

2.C [后世姓氏与分封制有关,西周也占有很大的成分,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有很多情况不是国姓,而是赐姓,故B项错误;“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可知姓氏与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

3.B [很强的一致性并不能说明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故A项错误;据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可知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分封制并非完全是血缘同宗,还可能是功臣或先代贵族,故D项错误。

]

4.D [明亲疏并不是古代中国的家族追求,故A项错误;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并不代表等级上的差别,故B项错误;中国的多种称谓与西方的统一称谓,其差别并不在于对家庭重视程度的差异,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之所以会有诸如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就是源于西周时期别长幼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故D项正确。

]

5.C [材料与人的自觉意识的觉醒无关,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可以看出礼的社会功能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与孔子地位是否得到社会认可无关,故D项错误。

]

6.D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而材料中“周人奉行”并非专指西周后期,故A项错误;维系家族亲情,与材料中“异姓诸侯国通婚”“异姓的贵族通婚”不符,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没有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异姓诸侯国通婚”“异姓的贵族通婚”,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进一步密切关系,故D项正确。

]

7.B [材料未反映诸侯违背盟誓,因而无法反映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项错误;“誓”本应是各级贵族之间的约束,但春秋盟誓天子、诸侯、大夫乃至国人均能参加,打破了贵族的等级性,说明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注重夷夏之防,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的雏形,故D项错误。

]

8.B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此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

]

9.C [郡的幅员变小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至唐朝中后期北方经济依然领先于南方,故B项错误;秦朝时南方郡的幅员要远大于北方郡,但后来南方政区幅员越变越小,且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说明秦朝以后各朝代通过缩小南方政区的幅员来控制南方,因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政区细化是材料表象,背后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10.B [材料中“甲、乙到官府告发丙、丁私铸钱币”说明当时私自铸币是违法行为,不能体现当时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故A项错误;当时甲、乙去告发私自铸币的行为说明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铸币问题,不是强调地方官僚体系的完备与否,故C项错误;当时民间有私自铸币行为,因此不能得出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故D项错误。

]

11.A [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特点之一,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决策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

]

12.D [汉初的地方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权威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割据对中央的影响,故C项错误;“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等内容体现该地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使区域文化得到传承和认同,故D项正确。

]

13.C [依附关系的形成原因是“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中涉及的是地方长官,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两汉时期,地方长官与僚属之间的隶属关系,说明官僚政治的不成熟,故C项正确;相比于分封制,郡县制下地方权力较小,故D项错误。

]

14.C [建立监察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以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机构为例是为了说明汉代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并非侧重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故B项错误;根据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三大监察系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D项错误。

]

15.C [材料涉及的主体是“地方武职官员”,与宰相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武将碌碌无为的原因是调任太频繁,而不是重文轻武,故B项错误;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同时频繁调任地方武职官员,以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不能说明终结地方分裂,故D项错误。

]

16.B [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并不是地方统治核心,故A项错误;元朝疆域空前扩大,相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项正确;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适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

17.A [根据材料中可知唐朝初年政府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说明当时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为风俗,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门阀士族的打击,不是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打击,不是说明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当时皇室仍是大族,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的信息,故D项错误。

]

18.D [材料反映的是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与官员的办事效率无关,故A项错误;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只是礼节的变化,不能说明宰相决策权的丧失,故B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坐论之礼”的废除实质上反映了宰相地位的下降,君主权力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

]

19.A [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事将领的权力,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20.B [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而三代不仕者有300人左右,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依然有100多人,说明科举制还有待完善,并不成熟,故C项错误;宋代做官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之外还有荫封制度,故D项错误。

]

21.D [“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可见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不能体现其与军机处的上下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清代政令的执行过程,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根据“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可见内阁主要任务就是承递文件,故D项正确。

]

22.A [根据材料“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得出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选任制度,故B项错误;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

23.C [材料没有提到士人晋升完全依靠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累世公卿在魏晋时期最为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证据说明考试的公平,故D项错误。

]

24.C [材料没有提到各个时期宗族的社会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宗族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故B项错误;通过“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可以得出主体平民化趋势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儒学及在宗族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

25.D [古代监察制度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是指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表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

26.

(1)构成:

取得功名、学品、学衔而未做官者;有官品无实职者;做过官员的人。

特点:

拥有功名或虚职;存在上下等级;居于社会领导地位;拥有礼仪、法律、经济特权。

(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

绅与商的交叉渗透;利己与救国角色的转变。

影响: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引起了等级身份体系的破裂;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