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007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7、长城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

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

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

略]

    思考:

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

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

(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

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

⑴明地点。

⑵看景色。

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

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

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

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

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

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

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

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

向下望。

    第3、4句:

向前望。

    第5句:

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19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

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

享誉世界:

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

所向:

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

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

若:

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

跃跃:

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

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

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

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

(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

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

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

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

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

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

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完成习作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

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

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