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897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5.黄河颂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3.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一、课堂导入

由以下两个活动引入本文教学。

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

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初读诗歌,教师提示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3.请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予朗读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

黄河!

”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

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5.诗歌是怎样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的?

6.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7.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

黄河!

”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4.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本诗塑造了一个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黄河形象,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美感。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气势多么雄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的气度和力量无坚不摧;“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这样一条金色的巨龙源远流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伟大坚强!

诗中的这些语句,刻画出黄河气势雄伟、源远流长的壮美形象,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壮阔的雄伟图画,营造了歌词的画面之美。

6.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

诗歌节奏感强,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7.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配乐朗诵

师生齐诵诗歌,播放音乐《黄河颂》。

五、教师小结

昔日,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斗,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今天,愿我们继续宏扬黄河精神,勇往直前,把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六、布置作业

1.请以“啊!

母亲!

”为开头,综合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母亲。

2.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7.土地的誓言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点拨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一、导入

由师生共同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整体感悟

1.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①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②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③画出感触较深的语句。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资料,自由交流,说说东北的景色、物产,及沦陷与解放的历史。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东北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2.问题交流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

请举例说明

(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预设:

①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热爱)

②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思念)

③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怀念、忧伤)

④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多么美丽,多么丰饶……(赞美)

⑤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为解放故乡而奋斗的决心及对故乡被占领的愤怒)

——

(2)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②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③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④移情于物。

如: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⑤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四、质疑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如何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几句的意思?

3.第一、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共同研讨后交流)

——1.《土地的誓言》,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

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没有了土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目中的地位。

——2.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写意的层面: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3.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五、分组朗读,配上乐曲《松花江上》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朗读一段,再次感受文章的感情,欣赏文章的语言。

六、教师小结

家乡,是我们的母亲!

曾几何时,我们的前辈们为保卫家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我们要好好学习,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而贡献青春与智慧。

七、布置作业

完成《金太阳导学测评》相关练习,积累有关爱国的诗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8.木兰诗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了解课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4.复述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勤劳朴实、坚毅勇敢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赏析人物形象。

3.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4.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互动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预习检测

1.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距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3.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三、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给加点字注音

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辔头(pèi)溅溅(jiān)燕山(yān)

啾啾(jiū)朔气(shuò)金柝(tuò)策勋(xūn)

霍霍(huò)阿姊(zǐ)云鬓(bìn)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2)出门看火伴()

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

(1)愿为市鞍马()

(2)策勋十二转()

4.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

赏赐百千强:

有余。

胡骑:

战马。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愿意。

愿驰千里足:

希望。

出郭相扶将:

外城。

双兔傍地走:

跑。

著我旧时裳:

穿。

朔气传金柝:

北方。

军书十二卷: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卷卷有爷名:

古义指父亲。

四、结合注释逐句逐段翻译课文(采用一人一句接龙的方式展开,教师提示重要语句的翻译)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确切意思应如何理解?

这两句在语意表达形式上有何特点?

应该如何翻译?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2)文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哪些?

找出来,并解释和翻译。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解释:

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解释:

打开每间房门,进去看看,坐坐。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释: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朗读诗歌,体会这首诗在句式上的民歌特色

(学生先自由品读,自由体会,自由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

注:

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明确:

——1.复沓句。

两句文字基本相同,只更换少数词语。

——2.顶真句,又称“联珠”,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句末尾的词语相同,首尾相联。

——3.对偶句。

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排比句。

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语意及句式划分节拍。

明确

七、朗读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读

3.学生齐读

4.尝试背诵

八、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着重理解了文章的词义句意,品味了文章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根据内容分析花木兰的形象,探求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学生通读全文,概括各段的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

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

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第四段:

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第五段:

写木兰还朝辞官

5.第六段:

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6.第七段:

用比喻作结

三、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学生按小组自由讨论后作交流)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

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

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学生共同研讨后展示、明确)

1.详写的内容有:

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

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

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五、拓展延伸

活动:

让学生比较本文中的花木兰与电视剧或动画片中的花木兰,说说更喜欢哪一个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喜欢的理由,说出对人物的评价。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

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

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用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作业布置

1.完成《金太阳导学测评》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