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799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化的含义主要指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之“华”乃是“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4、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华夏集团”;二是“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6.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

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饼”。

8.唐代陆羽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苏和粤,川和鲁。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

察举和征辟。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封疆大吏”。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国子监”。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地域性、民族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和挂蒲艾,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周礼》、《礼仪》和《礼记》。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故事

1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最能代表两汉散文成就的是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文化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本上以《辞海》中的定义为准: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中华”一名,由来已久。

所谓“中”,乃是居四方之中的意思。

汉族古称华夏族,上古时居于黄河流域,自以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所谓“华”,乃是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中华”用作民族之称谓,乃是居天下之中而文明发达之意。

3、自然崇拜---是指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崇拜。

※4、建安风骨---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5、果酒---指以各种果品为原料,经发酵而酿成的,是一种低度饮料酒。

6、《茶经》---由唐代陆羽撰写的精彩的论茶著作,反映了时代的茶艺水平,也体现着茶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判断题

1、传说中的蚩尤、后羿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

2、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著作。

(√)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

4、我国的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它的问世是酿酒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

5、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北。

(×)

6、现代烹饪最重要的方法“炒”是在唐宋时期发明的。

(×)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

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

11、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正式形成的是大约编定于春秋时期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尚书》。

(×)

12、英雄传奇小说是章回小说中最早出现的一类。

(×)

四、论述题

1、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1)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历史悠久;

(2)中国有很长的酿酒历史,在大型祭祀和原始宗教中都用酒;

(3)中国有很长的酿酒历史;

(4)酒使人迷狂,与文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李白斗酒诗百篇。

(5)中国儒家文化对酒的主张是:

发乎情止乎于礼;

2、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中国饮茶和制茶的历史很悠久,茶的功用由原来的药用发展成一种饮品,到一种文化——茶道。

中国茶品种众多,如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

北酒南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茶也深得文人的倾爱,先苦后甜,如同人生经历平稳而不失情趣,是文人人格高洁的象征。

茶是使人主动认知世界的清醒剂,酒是让人忘却现实的迷药。

3、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体特征。

答:

1、以木材构成的框架式建筑为主体,砖石结构的建筑为其补充;

2、以矩形的中轴线对称格局为主体,以强调自然灵活的布局方式为补充;

3、以实用为主体,以美观为其补充;

4、以等级制的标志为主体,以富于个性特色的创造为补充。

4、较之唐代科举,宋代科举有何变化?

答: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吕祖谦说:

“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

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

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

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

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

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

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

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

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

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5、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俗”与“雅”。

答:

俗文化一般比较粗糙、朴素,富于感情色彩,是一种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非理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而雅文化一般比较严整、精细,富于思辨色彩,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规定性、普遍性等特征的文化成果。

俗文化更多的构成了它的多元特质,而雅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它的一体化程度。

俗文化和雅文化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

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雅文化则是在对俗文化进行不断总结、反复批判,直至扬弃、完善而后所形成的。

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雅”也有可能回归于“俗”。

国家的法律是一种严肃的事物,属于雅文化的范畴,但它却产生于俗文化的人们生活习惯之中。

一部中国诗歌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俗、雅撞击史。

俗文化和雅文化是永远并存的,也是永远斗争的,二者间是永不休止的相互渗透、融合的。

6、试述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

答:

封建社会后期的宗族制度与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或者说就是宗法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变的产物。

其宗旨是建立以宗族为范围的族权统治,其表现形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亲亲之情相号召。

所不同者,乃在于西周的宗法制度是政权、族权的高度合一,魏军南北朝的宗法豪强亦常常控制政权、干预政治、主宰国家大事,而宋代以后的宗族制度则与国家政权分离,但同时又维护和服务于国家政权。

盛行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宗族制度是一种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产等方面的规范或活动为手段,使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社会形态。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家谱、祠堂、族产、族规、族长。

7、谈谈你对“茶禅一味”理解。

答:

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8、龙凤文化是否还还具有现代意义?

答:

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

(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

(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

(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

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

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9、爱国传统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答:

1、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与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维护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以博大和谦逊的胸怀,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加快祖国的繁荣和进步,无疑是新时期爱国主义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

经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经济,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面临着霸权与反霸权、渗透与反渗透的严峻形势,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把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准绳。

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又一重要特征。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在法律层面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根本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

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一种犯罪。

因此,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在道德层面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说的“荣耻”就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让良心知荣知耻,该荣的荣,该耻的耻;并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取荣去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

(3),在是信念层面上,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从而有一个精神支柱和寄托。

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根本上支配了他的道德和法律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爱国体现在三个方面:

热爱故土山河;热爱各族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

3、和谐社会与爱国主义

(1)、保持国家的稳定局面,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所应具有的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执政党能力,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协调好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要做到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第四,铸造强大的民族精神,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这些时代特征,反映了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折射了我国在社会的历史走向。

以宏观的视野准确把握和透视爱国主义的这些特征,对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0.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答:

1.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民族强盛的动力所在。

2、易经里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话,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3、中国文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

4、今天的年轻人应继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

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

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

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

即使你身体有残缺,即使你没有过人的天资,即使别人看不起你。

但是,只要你自强不息,就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

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

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

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

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

人们常说:

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应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自强不息,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二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教学辅导作业二

一填空题

1、文化是一个多层结构体,两分说分为大文化、人文文化。

2、中华一词由来已久,所谓“中”,指的是居住在中间的意思,所谓“华”,指的是光辉、物华的意思。

3、在中国,有所谓三代之说,它指的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门槛前后出现的三个朝代夏商周。

4、史、巫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人,他们在周代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负担着重大的责任。

5、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6、明清的古籍整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以《永乐大典》《古今集成全书》《四库全书》为代表,都给后人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7、一般中国茶分为三类,不发酵者为绿茶,发酵者为红茶,半发酵者为乌龙茶。

8、传说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了点卤制豆腐。

9、清代中叶,我国的美食文化臻于极致,形成了苏粤川鲁四大菜系。

10、佛塔又称浮屠,俗称宝塔,主要用来珍藏僧人肉身、舍利子。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2、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

3、补子---明代官员常服、清代官员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称为补子,以图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阶。

4、宗族制度---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产等方面的规范和活动为手段,使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社会形态。

5、茶禅一味---茶与道家以及佛教的禅宗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往往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

6、家谱---是宗族的档案,它记载着家族的世系源流、祖宗墓地、族规家法等内容,而且具别亲疏、明尊卑的意义。

7、八股文---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

也称“制艺”、“时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8、三纲五常---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9、墨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

10、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其核心思想为: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1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2、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13、贴经---科举时代的一种考试方式。

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默写,是在考题上把一段儒家经典文章的一部分字句空出来不写,留下剩余的部分,让考生依据上下文默写出空出的部分。

14、建安风骨---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15、说唱艺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可单口说唱,可多口说唱;可乐器伴奏,可无伴奏。

拥有独立的音乐唱腔体系、特殊的唱词押韵方法、不拘一格的表演手法,极具艺术魅力。

三、判断题

1、传说中的蚩尤、后羿属于华夏文化集团。

(×)

2、深衣是指颜色深的衣服。

(×)

3、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

4、补子是指衣服上的补丁。

(×)

5、普洱茶是半发酵茶,属于乌龙茶系列。

(×)

6、川菜以取材广泛著称,“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

(×)

7、先秦时期已有“衣”、“裳”之分。

上衣下裳,是当时男女通用的服装形式。

(√)

8、科举制的雏形——开科取士试行于唐代。

(×)

9、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近世三大传统节日。

(√)

10、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文代多半是以华北为中心的。

(√)

11、司马迁编纂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传记文学作品。

(×)

12、道情又叫渔鼓,源于唐代,是以佛教故事为题材。

(×)

 

四、论述题

1、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

答:

龙在上古时期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奇的动物,还带有一定的平民性,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到了唐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人们的龙崇拜心理,不但自诩为龙种,还垄断了龙形象的使用权,严禁民间使用龙的图案,甚至还严禁老百姓提及龙字。

到了明代,龙更成为了帝王独有的徽记,正式形成在皇帝服装上绣大型团龙花纹的礼仪制度。

2、儒道学说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请简要说明之。

答:

一、儒道对立处

1、对夏商周三代以来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取舍之不同。

对于文化传统中的政治和伦理,孔子更多的是正面总结和继承,对于缺失,主张在原有体制内改良,强调“德治”,“礼”和“仁爱”。

老子注重文化传统中的自然主义,特别是看到其弊端,主张根据自然主义的原则从根本上加以纠正。

“对于时代与文化的严重危机,老子主张以抗议、批判、毁弃和重构的方式加以彻底的暴露和解决。

2、由于对同一古老文化传统的关注方面与态度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学派儒家道家

行为结构有为无为

国家统治大一统的大国统治小国寡民

处世态度积极干预事物听其自然

二、儒道互补的根源

1、儒道同源

“两家皆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皆是基于发达的农业文明和理性智慧而产生的学说。

两家有共同的中国文化基因,例如都认为天人一体,都主张人际和谐,都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都重人道而轻神道,它们表现出一种东方文明精神。

2、不同的理想人格追求

儒家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人格的核心是“仁”。

孔子给“仁”下定义:

“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循礼,“不知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却是“圣人不仁”。

老子以“道”为宇宙根源,“道法自然”,“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使儒道两家共同构成士人的性格基础。

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

要求个体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道家则主张放弃一切社会责任而“任其性命之情”,鄙薄那些“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和“伤性”“以身殉天下”的“圣人”。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

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他们的理路不同,但是都追求人性的健康化,都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没欺压、没有苦难的合理社会,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相通的。

所以能够互补。

三、儒道互补的表现

1、人生哲学上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是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

2、艺术上的互补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思想,道家强调的人与外界对象超功利、没有作为的关系——即审美关系;儒家对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而道家对艺术的影响则更多的是在创作规律方面。

但实际二者相互互补、相互制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核心。

四、儒道互补的两次高潮

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

这一时期,道家(主要是稷下黄老道家)在政治和伦理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礼制文化。

稷下道家接受儒家关于仁、义、礼的伦理学说,主要表现在稷下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品《黄帝四经》、《慎子》、《管子》(特别是其中的《心术》、《内业》等篇)中。

儒家的《孟子》、《荀子》、《易传》、伙学》、《中庸》则是在哲学上接受了道家的宇宙论和理论思维。

儒道互补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

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是同大规模吸取道、佛两家的思想分不开的,在道、佛两家中,儒学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收,对于重建儒学新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宋明理学之吸收禅学,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成是道家思想对儒学的折射,禅学作为一种中介,乃是道家思想补儒学之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