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758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docx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

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方义】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血燥津亏,肝郁气滞之证的常用方。

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药;杞子、当归养血柔肝,沙参、麦冬滋阴增液,善养肺胃之阴,知木能乘土,必先培土,又清金之所以制木,以上均为臣药;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气泄热,遂肝木条达之性,虽属苦寒之品,但配入大队甘凉养阴药中,则使肝体得养,肝气调畅,诸证自除,诚为治疗阴虚脘胁疼痛的良方。

本方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

【功效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

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

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方义】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

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

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

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鸟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

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炮制】上为俰咀。

【功效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二陈汤】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3.二妙散(《丹溪心法》)

【处方】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的常用方剂。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善祛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燥湿健脾,湿自脾来,脾健湿无由生。

两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之效,对于湿热下注而正气未虚者,最为合拍。

正如王晋三所说:

“此偶方之小制也,……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故以“二妙”名之。

【制法】上二味研为细末。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下、淋浊等症。

【用法用量】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汤加姜汁送服。

表实体壮者,加酒少许佐之。

若气虚者加补气药,血虚者加补血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

【二妙散】方歌: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处方】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方义】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

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功效主治】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四肢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薄黄。

【用法用量】上九味,(口父)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禁忌】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九味羌活汤】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处方】白芥子(6克)紫苏子(9克)莱菔子(9克)(原方未著剂量)

【方义】本方治证乃因伤食生痰,痰壅气滞,肺失宣降所致。

治宜下气消痰,宣肺止咳。

方中紫苏子下气消痰,止咳平喘;白芥子利气豁痰;莱菔子降气祛痰,行滞消食。

三药合用,可使气顺痰化食消,咳逆自平。

三子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临证当视气、痰、食三者之孰重孰轻,以定君药,余为臣药。

原方三子,为事亲者设,故名“三子养亲汤”。

【功效主治】下气降逆,化痰消食。

痰壅气滞证。

咳嗽气逆,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者。

【用法用量】原方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

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

每剂不过三钱(9克),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现代用法:

水煎服。

【注意】虚证(咳嗽已很久,痰很少,舌上无厚苔,气短心慌,脉无力,食思缺乏,四肢倦怠,言语声低等),则非本方所宜。

老年人气虚而喘者则忌用。

【三子养亲汤】方歌: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6.三仁汤(《温病条辨》)

【处方】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方义】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宜中;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

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混浊之功。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宜畅湿浊。

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孟肾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妊娠呕吐,伤寒百日咳等症。

【用法用量】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注意】

【三仁汤】方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处方】大黄30克干姜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制法】上药各须精新,先将大黄、干美研末,再研巴豆,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

【方义】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美之热,则其性大减。

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功效主治】攻逐寒积。

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大豆许3~4丸,温开水送下。

或药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未愈,更与3丸。

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若口嗷,亦须折齿灌之。

【注意】

【三物备急丸】方歌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

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8.大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12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方义】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

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注意】

【大青龙汤】方歌

大青龙中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处方】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人参6克。

【方义】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功效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注意】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凝气滞者亦不宜应用。

【大建中汤(】方歌: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方义】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

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

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功效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

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现代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

 2.热结旁流。

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张秉成:

“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

  吴瑭亦:

“承气非可轻尝之品。

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大承气汤】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

【方义】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

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

《医方集解》说:

“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用法用量】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注意】斟酌。

【大柴胡汤】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处方】大黄12克(四两)牡丹皮3克(一两)桃仁9克(五十个)冬瓜仁30克(半升)芒硝9克(熔化)

【方义】肠痈初起。

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

湿热邪毒内结肠腑,血气凝滞,则右少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至于时发热、自汗出而恶寒,系正邪相争,营卫失调使然。

六腑以通为用。

故当泻热破淤,促其消散。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功效主治】肠痈初起。

证见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常用于急性阑尾炎、子宫附件炎、盆腔炎、输精管结扎术后感染等属于湿热郁蒸,气血凝聚者。

亦可用于膀胱直肠窝脓、痛经、闭经等。

【用法用量】水煎,芒硝溶服(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注意】该方以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右足屈伸不利,小便自调,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方歌: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烊化芒;

肠痈初起痛拒按,散结消肿服之康。

13、小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方义】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注意】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小青龙汤】方歌: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14、小建中汤(《伤寒论》)

【处方】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方义】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意】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小建中汤】方歌: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15、小陷胸汤(《伤寒论》)

【处方】黄连 6g  半夏 洗12g  栝蒌实 20g

【方义】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

更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

辛开苦降,既消痰热之结,又开气郁之痞。

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君 瓜蒌实(大者一枚) 清热化痰,下气宽胸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小结胸病。

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成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的著名方剂。

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若兼胁肋疼痛者,可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咯者,可加胆南星、川贝母以加强化痰之力。

急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等属痰热者,均可加味用之。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1.2升,先煮栝楼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注意】

【小陷胸汤】方歌: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

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处方】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三两,炙(9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方义】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

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

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

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

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

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功效主治】和解少阳。

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厌食、心烦喜、舌苔薄白、脉弦。

亦治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杂病等。

本方使用病种广,可用于治疗发热、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结核病、眩晕症、肝炎、胃炎、胆囊炎、肾炎等病症。

有报道本方加减治疗呼吸道感染、产后感染和败血症等病症的发热都有较好的退热效果;本方合蒲公英、夏枯草、僵蚕等治疗腮腺炎、扁桃体炎,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小承气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妊娠恶阻、产褥期精神障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都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意】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对阴虚血少者禁用。

【小柴胡汤】方歌:

小柴和解建殊功,枣夏姜芩参草从;

寒热往来烦满呕,少阳百病此为宗。

17、小蓟饮子(《济生方》)

【处方】生地黄洗四两(24克)小蓟根(12克)滑石(12克)木通(6克)蒲黄炒(9克)藕节(12克)淡竹叶(9克)当归去芦,酒浸(6克)山栀子仁(9克)甘草炙各半两(6克)

【方义】本方是治疗下焦热结,血淋、尿血的常用方剂。

方中小蓟凉血止血,祛瘀生新;大量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消瘀,二味共为君药。

臣以炒蒲黄凉血止血,且利水道;藕节收涩止血,兼能化瘀,君臣相配,使血止不留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其下者,引而竭之”,热在下焦,宜因势利导,故佐以滑石、木通、淡竹叶清热利水通淋,栀子清泄下焦结热,从小便而出;又有当归祛瘀生新,引血归经,配伍生地,使清热利水而不伤阴血。

使以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合而成方,共奏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是由导赤散加小蓟、藕节、蒲黄、滑石、栀子、当归而成,由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方变为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剂。

其配伍特点是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使利水而不伤正。

【功效主治】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结热下焦之血淋、尿血。

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舌红,脉数者。

【用法用量】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现代用法:

水煎服)。

【注意】

【小蓟饮子】方歌: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处方】天台乌药半两,木香半两,茴香(炒)半两,青皮(去白)半两,良姜(炒)半两,槟榔(锉)2个,川楝子10个,巴豆70粒。

【方义】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配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一派辛温芳香之品,行气散结,祛寒除湿,以加强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力,共为臣药;更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破坚;以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去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和调,则疝痛自愈。

【功效主治】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肝经寒凝气滞,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睾丸偏坠肿胀;妇人瘕聚,痛经等。

肾肝受病,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

疝气、腹痛、胃痛、虫痛、痛经。

【用法用量】先以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麸炒,候黑色,豆、麸不用,余为细末。

每服1钱,温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热酒送下亦得。

【注意】因湿热为患而见咽干,口苦,目赤,烦热,小便淋痛及阴虚火旺之候,均所禁忌;气疝虚证,阴囊肿胀偏痛,发作缓急无时者,非本方所能治疗。

【天台乌药散】方歌:

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

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处方】天麻9克、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山栀子6克、黄苓9克、川牛膝12克、仁仲10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12克、茯苓12克。

【方义】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

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功效主治】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

现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

【天麻钩藤饮】方歌: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

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20.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处方】生地黄120克、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各15克

【方义】本方证是由于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心失所养所致。

心主血脉而藏神,肾主骨,生髓而藏精。

只有精血充足,水火互济,才能使神志安宁。

如思虑过度,心肾不足,阴虚血少,则虚火易动,扰乱心神,而致失眠心悸,梦遗健忘;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少苔。

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方中以生地黄滋阴清热,使心神不为虚火所扰。

为主药;玄参、天冬、麦冬协助生地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力,丹参、当归身补血养心,使心血足而神自安,党参、茯苓益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更用五味子,酸枣仁之酸以敛心气的耗散,并能安神,以上诸药共为辅佐药;桔梗载药上行,朱砂为衣,亦取其入心以安神,均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成滋阴安神之剂。

【功效主治】阴亏血少。

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