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716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docx

供热工程中级职称复习题中

第四章室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第一节热水供暖系统管路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

一、热水供暖系统管路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ΔP=ΔPy+ΔPi=Rl+ΔPiPa

二、当量局部阻力法和当量长度法

第二节重力循环双管系统管路水力计算方法

第三节机械循环单管热水供暖系统管路的水力计算方法

机械循环系统的作用半径大,其室热水供暖系统的总压力损失一般约为10-20kPa,对水平式或较大型的系统,可达20一50kPa。

进行水力计算时,机械循环室热水供暖系统多根据入口处的资用循环压力,按最不利循环环路的平均比摩阻来选用该环路各管段的管径。

当入口处资用压力较高时,管道流速和系统实际总压力损失可相应提高。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最不利循环环路常用控制

值的方法,按

=60-120Pa/m选取管径。

剩余的资用循环压力,由入口处的调压装置节流。

在机械循环系统中,循环压力主要是由水泵提供,同时也存在着重力循环作用压力。

对机械循环双管系统,水在各层散热器冷却所形成的重力循环作用压力不相等,在进行各立管散热器并联环路的水力计算时,应计算在,不可忽略。

对机械循环单管系统,如建筑物各部分层数相同时,每根立管所产生的重力循环作用压力近似相等,可忽略不计;

计算步骤

1.进行管段编号

2.确定最不利环路

3.计算最不利环路各管段的管径

4.确定其他立管的管径,计算阻力

不平衡率在允许值±15%围之。

防止或减轻系统的水平失调现象的方法。

(1)供、回水干管采用同程式布置;

(2)仍采用异程式系统,但采用“不等温降”方法进行水力计算;

(3)仍采用异程式系统,采用首先计算最近立管环路的方法.

第四节机械循环同程式热水供暖系统管路

的水力计算方法

1.首先计算通过最远立管的环路。

确定出供水干管各个管段、立管Ⅴ和回水总干管的管径及其压力损失。

2.用同样方法,计算通过最近立管的环路,从而确定出立管、回水干管各管段的管径及其压力损失。

3.求并联环路立管和立管的压力损失不平衡率,使其不平衡率在±5%以。

4.根据水力计算结果,利用图示方法,表示出系统的总压力损失及各立管的供、回水节点间的资用压力值。

5.确定其它立管的管径。

根据各立管的资用压力和立管各管段的流量,选用合适的立管管径。

6.求各立管的不平衡率。

根据立管的资用压力和立管的计算压力损失,求各立管的不平衡率。

不平衡率应在±10%以。

可见,同程式系统的管道金属耗量,多于异程式系统,但它可以通过调整供、回水干管的各管段的压力损失来满足立管间不平衡率的要求。

第五节不等温降法水力计算

又称水量分配法保持热水供暖系统各并联管路(如垂直式单管的各立管,双管式各散热器支管)中进出口的设计水温降不相等的管道水力计算方法。

等温降法的特点是预先规定每根立管的水温降,系统中各立管的供回水温度都去相同的数值,

在这个前提下计算流量,并满足各并联环路的压力损失差额不超过15%。

变温降法是在各立管温降不相等的前提下进行计算。

首选选定管径,

根据系统实际水力分配计算出立管的流量,根据流量来计算立管的实际温降,

最后确定散热器的数量。

 

第六节地板辐射采暖设计与计算

一、地板辐射采暖设计的一般规定

1、房间采暖热负荷计算,但与常规对流采暖方式热负荷计算有以下区别:

1)建筑物地面敷设加热管时,采暖热负荷中不计算地面的热损失。

2)采暖热负荷计算宜将室计算温度降低2°C,或取常规对流采暖方式计算采暖热负荷的90~95%。

2、采用集中热源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住宅,在计算房间热负荷时,应考虑间歇采暖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3、房间局部区域采用地板辐射采暖,其他区域不采暖时,地板辐射所需散热量可按全部辐射采暖所需散热量,乘以下表中的计算系数确定。

局部区域辐射采暖耗热量的计算系数

采暖区面积与房间总面积之比

>0.80

0.55

0.40

0.25

<0.20

计算系数

1

0.72

0.54

0.38

0.30

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视为不同的单独房间,分别计算采暖热负荷和进行地板辐射采暖设计。

5、采用集中热源时的热媒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当工程条件必须突破时,应选择采用适当的管材,并采取相应的系统补强措施。

6、无论采用何种供水热源,地板辐射采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都应与热源系统相匹配,并设置可靠的控制装置。

7、辐射采暖地板的散热量,包括地板向房间的有效散热量和向下层(包括地面层向土壤)传热的热损失量。

设计计算应考虑下列因素:

1)相邻各层房间均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时,除顶层以外的各层,均按房间采暖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的热量,确定房间所需有效散热量.

2)热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板向房间的有效散热量和向下层(包括地面层向土壤)传热的热损失量.

注:

垂直相邻各层房间均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时,除顶层以外的各层,向下层的散热量,可视作与来自上层的得热量相互抵消。

8、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散热量,应根据房间所需散热量和可供敷设加热管道的地板有效面积确定。

9、厨房、卫生间不宜布置加热管道;固定设备下不应布置加热管道.地板有效散热面积,应考虑家具和其他地面覆盖物的遮挡因素。

10、在与外墙、柱及过门等垂直部件交接处应敷设不间断的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应小于20mm,伸缩缝宜采用聚苯乙烯或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当地面面积超过30㎡或边长超过6m时,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宜小于8mm,伸缩缝宜采用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或满填弹性膨胀膏。

二、地板辐射采暖的地面散热量计算

1、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q(W/㎡)应按下式计算:

    q=qf+qd

    2、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

    qf=5x108<(tpj+273)4-(AUST+273)4>

    3、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

    qd=α(tpj-tn)n

    式中:

tpj—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AUST—室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

    α—常数,向上传热时,α=2.17;向下传热时,α=0.14;

    n—指数,向上传热时,n=1.31;向下传热时,n=1.25;

    tn—室计算温度(℃)。

    4、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x=Q/F

    式中:

q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

    Q——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W);

    F——敷设加热管的地面面积(㎡)。

    5、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必须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最高限值;    

6、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的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注:

当加热管采用PE-X管或PB管、外径为20mm、填充层厚度为50mm、绝热层厚度20mm和供回水温差10℃时,不同加热管间距、平均水温和室空气温度条件下,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的热损失。

三、加热管系统及分、集水器及附件

(一)加热管系统

1、在住宅建筑中,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配置分、集水器;户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

2、连接在同一分、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各环路加热管的长度宜尽量接近,并不宜超过120m。

3、加热管的布置,应根据保证地面温度均匀的原则,选择采用回折型(旋转型)、平行型(直列型)。

4、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空气设计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

5、加热管的选择,应按供暖系统实际设计压力和管材的许用设计环应力选用。

6、加热管水的流速不宜小于0.25m/s。

(二)分、集水器及附件

1、每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集水器相连接。

分、集水器直径应不小于总供回水管直径,且分、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

每个分、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

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2、在分水器之前的供水连接管道上,顺水流方向应安装阀门、过滤器、热计量装置(有热计量要求的系统)和阀门。

在集水器之后的回水连接管上,应安装可关断调节阀,必要时可以平衡阀代替。

3、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保证对供暖管路系统冲洗时水不流进加热管。

4、分、集水器上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及泄水阀。

四、加热管水力计算

1、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Pa),可按下式计算:

    △P=△Pm+△Pj

        2、加热管的局部压力损失应通过计算确定。

    3、每套分、集水器环路(自分水器总进水管阀门起,至集水器总出水管阀门为止)的总压力损失(不包括热量表和恒温阀的局部阻力),不宜超过30kPa。

 

第五章室蒸汽供热系统

第一节蒸汽作为供热系统热媒的特点

蒸汽作为供热(暖)系统的热媒,应用极为普遍。

图5—1是蒸汽供热的原理图。

蒸汽从热源1沿蒸汽管路2进入散热设备4,蒸汽凝结放出热量后,凝水通过疏水器5再返回热源重新加热。

与热水作为供热(暖)系统的热媒相对比,

蒸汽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热水在系统散热设备中,靠其温度降放出热量,而且热水的相态不发生变化。

2.蒸汽在系统散热设备中,靠水蒸汽凝结成水放出热量。

相态发生了变化。

对同样的热负荷,蒸汽供热时所需的蒸汽质量流量要比热水流量少得多。

3.蒸汽和凝水在系统管路流动时,其状态参数变化比较大,还会伴随相态变化。

引起“跑、冒、滴、漏’’。

6.在热水供暖系统中,散热设备热媒温度为热水流进和流出散热设备的平均温度。

7.蒸汽供暖系统中的蒸汽比容,较热水比容大得多。

8.由于蒸汽具有比容大,密度小的特点,因而在高层建筑供暖时,不会像热水供暖那样,产生很大的水静压力。

9、蒸汽供热系统的热惰性小,供汽时热得快,停汽时冷得也快,很适宜用于间歇供热的用户。

蒸汽的饱和温度随压力增高而增高。

适用围广。

第二节室蒸汽供暖系统

一、蒸汽供暖系统分类

1、按照供汽压力的大小,将蒸汽供暖分为三类:

供汽的表压力高于70KPa时,称为高压蒸汽供暖;供汽的表压力等于或低于70kPa时,称为低压蒸汽供暖;当系统中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时,称为真空蒸汽供暖。

2、按照回水动力不同,蒸汽供暖系统可分为重力回水和机械回水两类。

高压蒸气供暖系统都采用机械回水方式。

二、低压蒸汽供暖系统的基本型式

注意的问题:

1、散热器入口阀门前的蒸汽剩余压力通常为1500—2000Pa。

2、在干凝水管路中凝水的流动是依靠管路的坡度(应大于0.005),即靠重力使凝水流回凝水箱去。

在重力供回水低压供暖系统中原则上可以不装疏水器。

3、“水击”的产生原因:

在蒸汽供暖管路中,排除沿途凝水,以免发生蒸汽系统常有的“水击”现象,是设计中必须认真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蒸汽供暖系统中,沿管壁凝结的沿途凝水可能被高速的蒸汽流裹带,形成“水塞”,在遭到阀门、拐弯或向上的管段等使流动方向改变时,水滴或水塞在高速下与管件或管子撞击,就产生“水击”,出现噪声、振动或局部高压,严重时能破坏管件接口的严密性和管路支架。

减轻水击的方法:

水平敷设的供气管路,必须具有足够的坡度,并尽可能保持汽、水同向流动,蒸汽干管汽水同向流动时,坡度i宜采用0.003,不得小于0.002。

进入散热器支管的坡度i=0.01—0.02。

4、供汽干管向上拐弯处,必须设置疏水装置。

在下供式系统的蒸汽立管中,汽、水呈逆向流动,蒸汽立管要采用比较低的流速,以减轻水击现象。

5、蒸汽供暖系统经常采用间歇工作的方式供热。

在每个散热器上设置蒸汽自动排汽阀是较期想的补进空气的措施。

第三节室高压蒸汽供热系统

在工厂中,生产工艺用热往往需要使用较高压力的蒸汽。

高压蒸汽通过室外蒸汽管路进入用户入口的高压分汽缸。

1、散热设备到疏水器前的凝水管路应按干凝水管路设计,必须保证凝水管路的坡度,沿凝水流动方向的坡度不得小于0.005。

2、为使空气能顺利排除,当干凝水管路(无论低压或高压蒸汽系统)通过过门地沟时,必须设空气绕行管。

3、当室高压蒸汽供暖系统的某个散热器需要停止供汽时,为防止蒸汽通过凝水管窜入散热器,每个散热器的凝水支管上都应增设阀门,供关断用。

疏水器后的管道流动状态属两相流(蒸汽与凝水)。

靠疏水器后的余压输送凝水的方式,通常称为余压回水。

余压回水设备简单,是目前国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凝水回收方式

第四节疏水器及其它附属设备

一、疏水器

蒸汽疏水器的作用:

1、自动阻止蒸汽逸漏

2、排出用热设备及管道中的凝水;

3、同时能排除系统中积留的空气和其它不凝性气体。

疏水器是蒸汽供热系统中重要的设备。

(一)疏水器的分类和几种疏水器简介

按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

(1)机械型疏水器

(2)热动力型疏水器

(3)热静力型(恒温型)疏水器

3.疏水器前、后压力的确定原则

疏水器前、后的设计压力及其设计压差值,关系到疏水器的选择以及疏水器后余压回水管路资用压力的大小。

疏水器前的表压力P1取决于疏水器在蒸汽供热系统中连接的位置。

(1)当疏水器用于排除蒸汽管路的凝水时,P1=Pb,此处Pb表示疏水点处的蒸汽表压力,

(2)当疏水器安装在用热没备(如热交换器暖风机等)的出口凝水支管上时,P1=0.95Pb,此处Pb表示用热设备前的蒸汽表压力。

(3)当疏水器安装在凝水干管末端时,P1=0.7Pb。

此处Pb表示该供热系统的入口蒸汽表压力。

疏水器的最大允许背压

值,取决于疏水器的类型和规格,通常由生产厂家提供实验数据。

通常,可采用如下值,作为疏水器后的设计背压值

4.疏水器与管路的连接方式

注意:

疏水器前端应设过滤器,在疏水器后还应加装止回阀。

二、减压阀

三、二次蒸发箱(器)

 

第五节室低压蒸汽供暖系统管路的水力计算方法和例题

一、室低压蒸汽供暖系统水力计算原则和方法

在散热器入口处,蒸汽应有1500一2000Pa的剩余压力,以克服阀门和散热器入口的局部阻力,使蒸汽进入散热器,并将散热器的空气排出。

在进行低压蒸汽供暖系统管路的水力计算时,同样先从最不利的管路开始。

进行最不利的管路的水力计算时,通常采用控制比压降或按平均比摩阻方法进行计算。

1、按控制比压降法将最不利管路的每1m总压力损失约控制在100

Pa/m来设计。

2、平均比摩阻法在已知锅炉或室入口处蒸汽压力条件下进行计算。

Pa/m

最不利管路各管段的水力计算完成后,即可进行其它立管的水力计算。

可按平均比摩阻法来选择其它立管的管径,但管流速不得超过下列的规定最大允许流速:

当汽、水同向流动时30m/s

当汽、水逆向流动时20m/s

规定最大允许流速为了避免水击和噪声,便于排除蒸汽管路中的凝水;

对汽水逆向流动时,蒸汽在管道中的流速限制得低一些,实际工程设计中,常采用比上述数值更低一些的流速,使运行更可靠些。

排气管后面的凝水管路,可以全部充满凝水,称为湿凝水干管;

其流动状态为满管流。

在相同热负荷条件下,湿式凝水管选用的管径比干式的小。

 

第六章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

第一节集中供热系统热负荷的概算和特征

上述用热系统的热负荷,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1.季节性热负荷供暖、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热负荷是季节性热负荷。

2.常年性热负荷生活用热(主要指热水供应)生产工艺系统用热属于常年性热负荷。

一、供暖设计热负荷

供暖热负荷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最主要的热负荷。

它的设计热负荷占全部设计热负荷的80%一90%以上:

(不包括生产工艺用热)

1.体积热指标法,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可按下式进行概算

kW

式中

——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kW;

——建筑物的外围体积,m3;

tn——供暖室计算温度,℃;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建筑物

qv——建筑物的供暖体积热指标,w/m3·℃,它表示各类建筑物,在室外温差1℃时,每1m3建筑物外围体积的供暖热负荷。

2.面积热指标法,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也可按下式进行概算:

kw

式中

——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kW;

F——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筑物供暖面积热指标,W/m2;它表示每1m2建筑面积的供暖设计热负荷。

3.城市规划指标法对一个城市新区供热规划设计,各类型的建筑面积尚未具体落实时,可用城市规划指标来估算整个新区的供暖设计热负荷。

二、通风设计热负荷

为了保证室空气具有一定的清洁度及温湿度等要求,就要求对生产厂房、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进行通风或空气调节。

在供暖季节中,加热从室外进入的新鲜空气所耗的热量,称为通风热负荷。

建筑物的通风热负荷,可采用通风体积热指标或百分数法进行概算。

1.通风体积热指标法可按下式计算通风设计热负荷.

KW

通风体积热指标

值,取决于建筑物的性质和外围体积。

2.百分数法

对有通风空调的民用建筑(如旅馆、体育馆等),按该建筑物设计热负荷的百分数进行概算,即

kW

式中,

——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一般取0.3-0.5。

三、生活用热的设计热负荷

四、生产工艺热负荷

生产工艺热负荷和生活用热热负荷一样,属于全年性热负荷。

按照工艺要求热媒温度的不同,分为三种:

供热温度在130℃一150℃以下称为低温供热,一般靠0.4-0.6Mpa(abs)蒸汽供热;

供热温度在130℃一150℃以上到250℃以下时,称为中温供热,

当供热温度高于蒸汽供热250℃一300℃时,称为高温供热。

 

供热调节

热网系统的调节有集中调节、局部调节和单独调节三种调节方式。

其中集中调节是最主要的供热调节方式。

但单独使用一种调节方式,较难收到全面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有多种热用户时),往往将三种调节方式互相结合起来使用。

集中供热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质调节-用于热水网,只改变网络的供水温度。

2)量调节-用于热水网,只改变网络的循环水流量。

3)用于热水网,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4)间歇调节-用于蒸汽网和热水网,改变每天的供热小时数。

2、供热调节方式的特点

.1质调节

集中质调节是在循环水泵送入系统中的循环水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室外空气温度的变化,通过改变送入系统中的热水温度进行供热调节的一种方法。

采用集中质调节,系统的循环流量是恒定的,所以对循环水泵没有特殊要求,因而目前大部分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普遍采用集中质调节。

集中质调节方法的实施,最终是由运行人员根据温度曲线或表格,通过调整抽汽量来实现的。

质调节的特点:

管理简单,操作网路水力工况稳定,但耗电能较多。

2量调节

集中量调节是在保持网路供水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室外空气温度的变化,通过改变热源处网路循环水水量进行供热调节的一种方式。

采用量调节时,随着室外空气温度的升高,网路循环水量迅速减少,容易引起供暖系统垂直热力失调,而且在实际运行中,随着室外温度变化不断地改变网路流量,操作技术较复杂,难以进行管理。

常需变速泵来实现调节。

量调节只作为集中调节的一种辅助方法,对局部供暖系统进行辅助性调节。

特点:

操作技术较复杂,难以管理且网路水力工况不稳定。

3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是指把整个供暖期按室外温度的高低分成2-3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中保持设计最大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中,保持较小流量。

在每一个阶段中,网络采用一种流量并保持不变,同时随时室外温度变化,采用改变供水温度的质调节。

特点:

节约能源。

4间歇调节

间歇调节,是指在室外温度升高时,不改变网络的循环水量和供水温度,而只减少每天供暖的小时数的一种调节方法。

这种调节一般作供暖初期和末期的辅助调节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