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650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docx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八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湖州、福州、泉州、大连、自贡、咸宁、南充、绥化、桂林、十堰】10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天山共色 (    )

(2)从流飘荡 (    )

(3)一百许里 (    )

(4)猛浪若奔(    )

(5)负势竞上 (    )

(6)争高直指(    )

(7)猿则百叫无绝(    )

(8)窥谷忘反(    )

答案:

(1)同样,一样 

(2)顺、随 (3)上下,左右 (4)飞奔的马 (5)凭借

(6)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7)间断,停止 (8)通“返”,返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答案:

(1)(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2)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那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5)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3.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答:

 

答案:

高、险(峻);清、急。

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的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答: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5.本文在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答:

 

答案: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这样既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6.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表达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达对朋友婉言相劝);从侧面衬托了山水的奇异之美。

五柳先生传

【温州、临沂、盐城、达州、肇庆、咸宁、青岛】7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有会意 (    )

(2)性嗜酒 (    )

(3)亲旧知其如此 (    )

(4)或置酒而招之 (    )

(5)造饮辄尽 (    )

(6)期在必醉 (    )

(7)既醉而退 (    )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答案:

(1)体会、领会 

(2)爱好、特别喜欢 (3)旧交、旧友 (4)有时 (5)往、到 (6)期望 (7)已经 (8)辈、同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文: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译文:

 

(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文: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文:

 

答案:

(1)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2)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3)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4)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5)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3.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答:

 

 

答案:

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只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4.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答案:

“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答案: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6.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

 

答案:

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马  说

【安徽、威海、烟台、内蒙古、淮安、山西、凉山州、孝感】等8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才美不外见(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

(6)策之不以其道(    )

(7)执策而临之 (    )

答案:

(1)只是 

(2)有时 (3)同“现”,表现 (4)等同,一样 (5)怎么,怎能 (6)正确的方法 (7)拿着,举着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答案:

(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3)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

 

答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答案:

反映了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6.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

 

 

答案(示例):

①形象塑造:

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

②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③阐明道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任选其一进行评析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襄阳、恩施、滨州、内江、余姚、潼南、长春、广州、北京、雅安、呼和浩特、淮安、宁德】13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    )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5)援疑质理 (    )

(6)媵人持汤沃灌 (    )

(7)主人日再食 (    )

(8)同舍生皆被绮绣 (    )

(9)右备容臭(    )

(10)缊袍敝衣 (    )

答案:

(1)得到 

(2)借 (3)交往 (4)请教 (5)询问 (6)热水 (7)每天

(8)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9)气味,文中指香气 (10)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译文: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

 

(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

 

(8)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答案:

(1)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2)因此人们大多愿意借书给我。

(3)(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4)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5)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6)我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或:

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7)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8)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答:

 

答案:

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艰苦三个方面。

(或:

勤且艰若此)

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答:

 

答案:

“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5.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答案:

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

(或四个方面:

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

答:

 

答案:

用意: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

(1)不求物质享受;

(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课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答:

 

 

答案:

①家中贫困,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

②不辞路途遥远,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

③寒冬之中,大雪深积,足肤冻裂,仍强忍其苦,坚持学习。

④不与同舍人攀比衣食之优越,而是专心致志读书,从中体味学习的“足乐”。

小石潭记

【乌鲁木齐、德宏、天津、孝感、扬州、苏州、贺州、聊城】8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2)水尤清冽 (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

(4)皆若空游无所依(    )

(5)佁然不动 (    )

(6)斗折蛇行 (    )

(7)凄神寒骨 (    )

(8)悄怆幽邃 (    )

(9)以其境过清 (    )

(10)以其境过清(    )

答案:

(1)向西 

(2)格外 (3)大约 (4)依靠 (5)呆呆的样子 (6)像北斗星那样 (7)使……凄凉 (8)忧伤的样子 (9)因为 (10)凄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文: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答案:

(1)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3)(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

(4)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6)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答:

 

 

答案: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做简要说明。

答:

 

 

答案: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5.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表现出(或:

衬托、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6.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

为什么?

答:

 

 

答案:

不矛盾。

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达了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

 

答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

【重庆、昆明、六盘水、德州、龙东、安顺、株洲、深圳、烟台、衡阳、滨州、呼和浩特】12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

(2)前人之述备矣 (    )

(3)连月不开(    )

(4)薄暮冥冥 (    )

(5)去国怀乡 (    )

(6)至若春和景明 (    )

(7)锦鳞游泳 (    )

(8)而或长烟一空 (    )

(9)把酒临风 (    )

(10)不以物喜 (    )

(11)先天下之忧而忧 (    )

(12)吾谁与归(    )

答案:

(1)通“嘱”,嘱咐,嘱托 

(2)详尽 (3)天气放晴 (4)迫近 (5)离开 (6)日光 (7)美丽的鱼 (8)有时 (9)持,执,端着 (10)因为 (11)在……之前 (12)归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文: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8)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答案:

(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3)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4)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5)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6)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或: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8)(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

 

答案(示例):

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玉璧,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

4.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

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

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答案:

迁客骚人的情:

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

忧国忧民)。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通过两种感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主旨。

5.“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答:

 

答案: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文章第五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议论,点明主旨,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7.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答:

 

答案:

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

8.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

 

答案:

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醉翁亭记

【湛江、恩施、盐城、宿迁、本溪、十堰、鸡西、长沙、邵阳、丹东、福州、娄底】等12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环滁皆山也 (    )

(2)林壑尤美 (    )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4)名之者谁 (    )

(5)饮少辄醉 (    )

(6)醉翁之意不在酒 (    )

(7)云归而岩穴暝 (    )

(8)佳木秀而繁阴 (    )

(9)临溪而渔(    )

(10)杂然而前陈者 (    )

答案:

(1)环绕 

(2)特别,尤其 (3)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4)取名,命名

(5)就 (6)情趣 (7)聚拢 (8)茂盛、繁茂 (9)捕鱼,钓鱼 (10)摆开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

 

(2)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译文: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文: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文: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答案:

(1)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3)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中。

(4)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6)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

(7)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8)树木茂密成荫,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9)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0)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3.第二段描写了哪两个时段的景色?

第三段描绘了哪四个场景?

答:

 

答案: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说说文中的“醉翁之意”有什么含义。

答:

 

答案:

寄情山水排遣抑郁(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答:

 

答案: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6.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7.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示例):

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

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满井游记

【舟山、桂林、承德、荆州、广东、河北、宜宾、台州】8地市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廿二日天稍和(    )

(2)土膏微润 (    )

(3)柳条将舒未舒 (    )

(4)柔梢披风 (    )

(5)麦田浅鬣寸许(    )

(6)风力虽尚劲(    )

(7)泉而茗者 (    )

(8)呷浪之鳞(    )

答案:

(1)暖和 

(2)肥沃 (3)舒展 (4)开、分散 (5)上下(左右、约)

(6)猛,强有力 (7)喝茶 (8)鱼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译文: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

 

(4)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6)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文:

 

答案:

(1)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

(2)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3)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5)(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6)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了吧。

3.第一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

4.满井早春具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生机勃勃,物我交融,情致盎然。

5.这篇文章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答:

 

答案: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冻水(春水)初解的清澈

8.“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答案:

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

9.“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联系全文,说说它的内涵。

答:

 

 

答案:

①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②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③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