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070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docx

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案设计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什么区别?

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何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1)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根本问题,完整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及其重大意义。

(2)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特点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案例研讨、社会实践

背景材料:

[材料1]2009年11月9日,多国政要集聚德国参加柏林围倒塌20周年纪念的纪念活动,并以推倒模具围墙来重现20年前的一幕。

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

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则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

2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有什么新变化呢?

我们来看一组调查数据。

在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的此刻,美国皮尤中心(PewResearchCenter)针对美欧13国1万5千人所做的广泛民调,数据显示:

有6个国家的多数人民对自由民主的热情降低,有8个国家则对自由经济失去了以前的狂热。

在东德人里,虽有六成三的人认为过去20年里生活有改善,但也有相当可观的比例认为生活甚至比以前更差。

在斯洛伐克,有高达九成七的人认为只有政客商人得利;认为普通百姓得利的竟低到只有二成一。

至于俄国,居然有高达五成八的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件不幸的事。

[材料2]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进行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制度有所不满,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效果积极正常且无须改革。

思考:

1、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上述两个民调数据透露出什么信息?

2、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你怎样看待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3、以中国为例,你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点题入题:

柏林墙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

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

它的倒塌,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

然后,二十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炫目光环已黯然淡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却创造出璀璨明珠。

其中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继任者坚持了这一正确理论。

讲授新课:

案例导入:

(1)首先播放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

引导学生感悟歌曲意境的同时,提出问题:

歌曲展现了怎样的理念?

学生讨论后。

教师总结:

《我和你》这首歌,体现了奥运超越民族、种族、文化,平等、参与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外交和文化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提出问题:

中国在申办奥运、举办奥运的过程中,是否一帆风顺?

遇到了哪些阻碍?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

奥运问题被政治化,深刻地说明了在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从未停止过。

(2)导入新课:

做为当代大学生,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自觉抵制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侵蚀和冲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历了怎样一个认识过程,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什么价值?

【板书】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材料1】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

1996年,华西村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建村40多年来,华西人民在全国著名劳模吴仁宝的带领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

到了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成为“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

今天的华西村,创造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美丽,“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幸福,“五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兴旺的发展奇迹。

自2001年6月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并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包括外来员工,总共有5万多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华西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我们看到,今天的华西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加大型商贸集团、年利润上亿的村子,吴仁宝书记可以堂堂正正地发展旅游、搞村办企业;那么在改革开放前,村书记吴仁宝在发展华西村唯一的村办企业——村小五金加工厂的时候,却要偷偷摸摸地办,一旦被发现,可能会被扣上“走资派”的“罪名”。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可以说,当时吴仁宝面临的“走资派”的“罪名”,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以前,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深入,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误区,以至于有了像“薅社会主义羊毛”“割资本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错误认识。

可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在理解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论,归根到底都在于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的历史教训,经过思考,科学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板书】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第一阶段:

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阶段:

从反面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阶段:

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四阶段:

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说: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他先是提出: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进而强调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

使用这种方法,邓小平后来又陆续阐述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他有别于他人阐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

第三阶段,邓小平逐渐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1985年邓小平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后来他又提到: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这表明邓小平不断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性的表述。

最后,邓小平在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后,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邓小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

那么,到底怎么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呢?

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

【板书】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呢?

【材料1】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历史面貌。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体现。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动荡的局面中,不但岿然屹立,避免了苏东剧变的悲剧,而且顶住了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

因此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也说明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有些人可能要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

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

”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

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

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

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同时,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存在与两极分化的产生具有必然的联系,中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果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根本目标上的体现,它既说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裕,也说明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容的有机联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涵的两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材料2] 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变革生产关系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

之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建立了2.6万个人民公社。

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公社。

“人民公社化”的特点就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过程就是大刮“共产风”的过程。

它无视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大搞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经济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阻碍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材料3] 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

“文化大革命”十年,“左”的指导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毛泽东在1967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被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他们无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歪曲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国民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10年间,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1949年到1979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6。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严重歪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了崩溃的边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材料4]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自16世纪开始就已产生,经过3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由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一种运动,经历了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形态,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讨并解决它所存在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

“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含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两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准确的表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邓小平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理论意义)

2、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邓小平指出: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

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实践意义)

同时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把握: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丧失国格不是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不是社会主义。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善于吸收并力求超越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成就的社会主义;是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什么没有提公有制问题?

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所以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点有关。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确实只能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但对社会主义的概括不能仅局限于说明其初级阶段,而应当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适用。

从社会主义的最终要求来看,当然是要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若强调这一点,又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突出生产力,是为了突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但是相对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两个原则来说,只是具有前提条件和方法手段的意义。

“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同“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理论中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的,从社会主义的目的来说,“共同富裕”处于最高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则处于最高层以下的手段层,是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制度范畴。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就重要性而言,都同等重要。

现阶段的中国还必须坚持这两条,它们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不能改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材料】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曾经提出了三个问题:

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引导学生讨论:

中国百年奥运梦终圆,从1908年《天津青年》的三声呐喊,到2001年申奥成功,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在中国奥运梦的100年间,中国发生了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巨变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只有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能够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也才能实现。

事实充分证明: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教师设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打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生发言】参考教材内容

【教师总结】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材料】建国后,苏联人民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1937年跃居成为欧洲强国。

在二战期间,苏共党员冲锋在前,超过 300万的苏共党员牺牲在战斗中,带动广大群众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但为什么在1991年底,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

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发言】按照课前布置的《苏联解体原因之我见》的讨论题目,分组汇报讨论。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共作为执政党,没能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很好地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是更多地偏重和依赖于军事技术,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在二战后的技术革命浪潮中落伍。

苏共的例子也警示我们,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