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5032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

课题名称: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素养

申报级别:

省级课题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

其他

研究类型:

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164223919

课题设计论证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互联网+。

在本课题中,“ 互联网+”指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建构信息时时互动、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具体体现为“信息文明”、“信息技能”、“信息加工能力”。

       二、 文献综述

       从所检索到的文献中,我们发现有关“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⑴在信息素养概念内涵研究上均体现“信息素养”概念的形成过程。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信息素养”。

1989年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2]1998年,美国提出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

这是对信息素养理论建构的突出贡献。

      20世纪初,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它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

[3]

      ⑵在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上,普遍提出:

应遵循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的规律,立足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

      ⑶在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上,普遍重视技术技能要素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信息技术能力。

      ⑷在信息素养培养途径上,普遍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及文献信息课教学,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物质的,显性的保证。

       然而,目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层面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重点以“信息技术课”探索

培养策略为主。

研究切口以信息素养的意义,培养的目标为主。

但是面对互联网+社会形态,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的方法、融合于创新实践的途径很少涉及。

特别是对学生信息文明的研究十分薄弱。

这不仅固化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外延,也很难形成可操作的培养方法、流程。

这正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

最重要的是,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课程创新、德育重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尚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的意义价值

        ㈠ 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集意见稿)》的贯彻实施,对其提出的“数字学习”素养的具体化。

同时课题研究以信息素养的培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教育的转型,更是继承与发展、凸显与厚实学校的办学特色。

       ㈡ 研究价值

       1.本课题试图从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结构要素、评价标准、培养的路径、方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成果将是对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中的“数字学习”素养的具体化,更为区域研制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提供资源讯息。

       2.本课题通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方法,达到以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变革目标,不断深化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信息教育的新形态。

        四、研究目标

       1.研究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结构要素、评价标准和培养策略。

        2.通过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深化教与学改革,丰富和发展学校“信息育人,育现代人”的教育理念。

       五、研究内容

       ㈠小学生“信息素养”结构要素与评价标准研究

       拟从信息文明、信息技能、信息加工三个维度研究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结构要素与评价标准。

基本预设是:

      1.信息文明。

其内在素质结构包括“信息文明意识”“信息文明关系”“信息文明活动”。

其外显的行为特征为“绿色上网”“网络安全”“文明交流”“尊重知识产权”等。

       2.信息技能。

其内在结构要素包括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运用信息。

其外显的行为特征是确定信息任务、选择信息策略、运用信息技能。

       3.信息加工能力。

它的内在结构要素包括感知信息、理解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价信息。

其能力特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

       ㈡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拟从信息文明教育、信息技术课教学、开设创客课程、建构信息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四方面进行研究。

基本预设是:

       1.信息文明教育

       以“合作、分享、尊重、诚信”为核心价值,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班校两级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核心文化物化为实际行为。

        2.信息技术课教学

       分析信息技术教材,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结合互联网社会对信息素养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开发,形成满足学生需求的信息技能教学体系。

       ⑴开设创客课程

       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开设特色创客课程,如: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意3D打印》《E工坊》等。

从信息技术运用与创新角度,研究培养“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

      ⑵建构“信息课堂”混合学习模式

      拟从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基本的预设是:

      ①教学结构。

研制基于智能终端和学习分析系统的开放式、混合型信息课堂混合学习流程结构。

      ②教学策略。

包括微课导学策略、小组学习(对面互动)策略、学习分析策略、学习反馈策略等。

       ③评价标准。

从“充分的信息储备”“多维的信息交流”“深度的信息加工”“优质的信息生成”“友好的信息团队”五个方面确定二级指标,研究模式教学评价标准。

      六、研究拟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将突破当前“信息素养”的内涵,带来教学活动的一系列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化、可视化,进而实现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

       七、研究思路

       本课题在界定小学生“信息素养”、研制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从“信息文明教育”“信息技术课教学”“开设创客课程”“建构‘信息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四方面研究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与策略,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在期刊网站上检索关于“信息素养”“互联网+教育”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术语进行界定,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和研究的框架。

       2.案例研究

        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校本课程大量的案例研究,积累培养“信息素养”路径、方法,提炼培养策略,运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3.行动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通过课堂抽样观察,聚焦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制定行动方案;在行动过程中搜集、分析信息,不断改善行为。

        九、研究技术路线

        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信息素养结构要素,界定核心概念,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框架;整理对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修正研究框架;进行案例研究,积累并提炼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策略,用于指导教师的行动研究。

       十、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6.1—2016.5)

       检索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提交课题研究《申报表》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6.9—2019.6)

        按照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预设开展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进行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与推介。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9.7—2019.10)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形成研究成果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㈠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       学校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一直沿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轨迹,将信息技术教育媒体引入到学校的管理、课程的开发、教师研修等领域;“十一五”期间承担武汉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策略的研究”,“十二五”期间提出了“信息育人育现代人”的办学理念,承担武汉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现代学习方式的‘信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形成学校“信息育人”的特色。

 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暨武汉市高效课堂研讨会、硚口区“节节课好.个个班好”之“信息技术与高效课堂深度融合”展示会、武汉市首届学科网络教研现场会,“微课”、“翻转课堂”、“云课堂”赢得与会专家高度好评。

 武汉教育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㈡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参考文献:

      1.顾小清《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

(1)       2.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年       3.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1999年       4.王星《利用社会性软件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探讨》,《软件导刊》2010(12)        5.信息文化.XX百科.2011-12-25       6.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3):

5-11       7.杨俊、刘娟《精雕细琢,配置“信息素养”大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

(2)       8.苏艺萍《浅议基层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9.陈劲光、许晶晶《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分析及建议》,《教学与管理》2007(11)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本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均为市区学科骨干,在各自学科学术上均有建树,均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验,部分成员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全国专家的好评。

课题组12名成员8人参加过“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

       洪霞:

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47岁,区名师、市学科带头人,曾先后主持承担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十二五期间主持武汉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评为“武汉市十佳课堂教学模式”,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张燕:

教学副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40岁,有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在网络教育中有很深的研究。

      蔡伊绯:

教导主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45岁,区名师、市学科带头人。

十一五期间主持武汉市重点课题研究,获武汉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赵金雁:

科研主任,小学品德高级教师,39岁,区学科带头人。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主持了市区课题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和研究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一等奖。

      陈繇:

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42岁,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

从九五以来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课题,执教的语文课多次获全国整合课一等奖。

综上所述,我校课题组是一支精干、成熟,具备较强的攻坚能力的科研队伍,有能力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课题研究。

       三、完成课题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㈠ 研究资料      文献研究资源丰厚。

学校订阅专业的教育、教学期刊30余种,配置了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系统等国内非常先进和全面的电子文献查阅系统,课题组成员每人拥有自己的联网计算机,可以随时沟通和交流。

通过渠道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文献资源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㈡ 实验仪器设备      学校通过有线和无线互补方式实现200兆光纤网络校内全覆盖,建立校云平台,资源共享,实现了全校各信息点的室室通。

教室实现教学终端设备建设班班通。

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了2个微机室、两个ipad实验班,师机比达到1:

1,生机比也达到标准配备。

       ㈢ 配套经费      学校积极支持课题研究,校长主持参与此次课题研究,研究经费投入有保障。

       ㈣ 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实验条件       1. 研究时间       本课题研究将历时三年,为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完善结论,形成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策略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 所在单位实验条件       学校是全国、省信息技术实验校、武汉市信息技术示范校、武汉市教育云试点单位。

十五、十一五期间获省科研先进校、区科研“十五”强单位。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有课题研究经验和能力的研究队伍,市区骨干教师占比41.8%,其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7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16人。

学校具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已经储备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课题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3.机制保障       建立校长首席制度、专家培训调研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工作整合制度、“即时科研”制度、过程评价制度,保障课题研究有序高效进行。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