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475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

普洱镇沿江小学

教师: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1.1分数乘整数

日期

本节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课堂上的内容都比较顺利的完成了,但是在让学生体会先约分比较简单时,出现了些问题。

在做完例题第二个问题之后,依然有不少学生依然觉得先计算好,于是我就出示了四道题目,其中最后一题数据较大,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我现在觉得,如果在例题教学完之后就直接完成那个8/11×99,这样就更加直接了,学生立刻就能体会到先约分的好处了,那么再做其它需要进行约分的题目就方便了。

课题

1.2分数乘分数

日期

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

只有让学生准备好学具了,学生才可以探索得更深入,更全面。

比如:

如果只给学生准备一张纸,那么学生是不是也就只会折纸,如果再为学生准备尺子和笔,那学生是不是也就想到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再为学生准备彩笔,学生是不是也就能向导通过画、涂的方法来研究。

总之学具准备的充分,学生探索的才更自由,更全面。

 而我只让学生准备了两张纸和两只彩笔,拘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只用了折纸感受意义,理解计算方法。

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课题

1.3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日期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

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真的能简便吗?

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

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1.4小数乘分数

日期

1.课前要注重及时唤起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相联系的相关知识, 课前安排对相 关知识提前巩固练习,课堂能达到熟练应用。

  2.要备好教学内容的同时, 别忽视备学生。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每位学生可以同步进行, 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差异 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也是每位老师应下功夫思考的教学环节。

  3.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在教学与反思中让自己进步是我 在今后教学中的奋斗目标。

希望各位老师能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中的不足给予指 正,以利于自己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 能力。

课题

1.5分数乘法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

日期

总的来说,整节课的气氛趋于沉闷,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相当被动。

这也是当前我们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中等生或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让激励手段更有效?

„„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尝试和探索。

课题

1.6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日期

这节课,我是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首先让学生找一找单位“1”,然后引入一道复习题进行复习教学。

然后,引入本课内容,通过学生读题,以及我的提问,尤其是我把题中的12%换成3/25之后,学生很快说出了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我又让学生把3/25换回来,学生也说出了计算方法。

接着,我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叫了两个解法不同的学生上黑板演示。

从课堂上反应出: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学困生页在我的提示与指导下,解决了问题。

最后,我把《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以前所学习的对应的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了比较,并做了小结。

这节课虽然感觉不错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

给学生留的练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只做了一道练习题就下课了,还有个别学困生没有真正掌握等。

以后我在时间上一定要注意,少讲多练效果可能更好些。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2.1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日期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位置的确定》已有接触,三年级时已能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8个方向上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五年级时又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并能利用方格图确定物体位置。

本节内容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因此,学生对此并不感到陌生。

不足之处: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发言不够踊跃;在分组讨论中,各小组学生分工不明确,导致个别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参与进去,以至于延长了小组活动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课题

2.2位置的相对性

日期

位置的相对性让学生体验以不同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目的是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课堂上我抓住新知学习的生长点和障碍点开展教学。

在新知学习之前,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在正方形中找出相对的角的角度关系,再具体从方位上让学生熟练说出东相对于西,北相对于南,东偏南相对于西偏北等相对方位的练习,最后通过板书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给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练习中“学校在我家的()偏(),学生在观察时只能看到学校为观测点的坐标,如果以小芳家为观测点,学生不容易思考,所以学生感到有难度。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引导学生以学校为观测点的方位,再利用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思考小芳家在学校的具体方位。

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的说出没有画出坐标的位置具体方位。

点评:

学生还是存在方位说成大角度的现象,相对位置还掌握不够好。

课题

日期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3.1倒数的认识

日期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

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习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

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充分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感觉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课题

3.2分数除以整数

日期

在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折纸实验,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

3.3一个数除以分数

日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

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显著。

同时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在新课改实验中,面对新教材中新的思想和方法与旧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取舍,如何有机结合?

经过深思之后,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

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

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3.4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日期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

在全班交流时,我退到后台,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在讲解中,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

课题

3.5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日期

这节课的教学,我重视了让学生找单位“1”,找相等关系,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课本上两种解题方法进行很好的对比。

今后练习课上还需指导学生理解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思路,另外要指导学生养成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最终达到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的能力。

课题

3.6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日期

首先,从个人的礼仪素质上来说我应该加强自己的语言、语气的锻炼。

有老师很诚恳的给我提出我的语言过于“硬”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他却能够充分反映一个老师的素质如何。

因此,在细微的地方我当下工夫当以“细节决定成败”时刻惊醒自己。

再者,在性格方面我应该改掉自己的不拘小节的习惯,应该追求一种精益求精,一种精进的态度面对一切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以一种精进的态度面对,不能在一味的只要大方向不错就能过且过的态度处之。

 

最后是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管做不做教师我想只要作为一个人来说都不能单单只懂得某一方面的东西,应该要博学多闻,不断的提升个人的品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对于这一点我深知自己愚钝无法企及,说出来都让是耻笑,但我依然会穷尽一生去孜孜追求,锲而不舍。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3.7已知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

日期

方法一;

(1)首先确定单位“1”;

(2)再确定比较量与单位“1”关系;

(3)最后求两个数的比。

方法二:

(1)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2)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求出两个数的比。

课题

3.8工程问题

日期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

当工程问题中工作总量没告诉具体数量时,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来解答这类题。

主要让学生理解:

1/甲,表示甲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一,即甲的工效。

1/已表示已的工效。

(1/甲+1/已)表示甲、已两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即甲、已两人的工效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时只强调用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来求得工效,而不是运用线段图表示工效。

导致学生在做练习时都是用1÷甲=1/甲,1÷已=1/已。

而没有实质性的理解1/甲,1/已的含义。

所以说重、难点没突出。

从而又导致学生在做“甲、已两车合运这堆货物的5/6,需要几小时?

”列为:

1÷(1/甲+1/已)。

这里都是由于学生对于工效的实质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