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665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docx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

陆南泉:

俄罗斯转型之路(上)

【对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来说,实现从集权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的转型,是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决定性因素】□陆南泉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型进程俄罗斯政治民主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开始先从经济体制着手,把解决人的问题作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民主化的问题;后来,看到经济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政治体制,到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动经济改革,并达到塑造社会主义新形象的目的。

他把这一新形象归结为一种人道的和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召开的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等决议,使党和国家的职权分开。

可以看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使苏联开始朝向类似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政治体制转型——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总统领导下的部长会议作为政府行使执行权;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

虽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民主方面有了不少变化,但由于他的改革未取得成功,很快失去了执政地位。

1991年底苏联解体。

加上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民主化改革也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特别是没有通过新的宪法,因此,实际上,他的政治改革只是开了个头。

俄罗斯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是在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上台执政后。

俄罗斯民主派于1991年底上台执政后,首要任务是通过政治转型,从根本上改掉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已失去发展动力和人们不再信任的原苏联政治制度,使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93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是保证俄罗斯广大人民民主与自由的根本法,是基础性条件。

但为了保证广大人民民主与自由权利得到具体实现,仍需要建立一些具体法律制度,如选举制度、司法制度与政党制度等。

经过20多年的政治体制转型,俄罗斯已基本上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司法制度体系。

俄罗斯通过20多年的政治制度的转型,使一党垄断、党政融合、议行合一、缺乏民主、高度集权等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复存在,而是过渡到以设置总统、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等为特征的西方式宪政制度模式。

在俄罗斯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框架也为多数政党和民众接受,从而使这种转型方向变得不可逆转,再恢复苏联时期那种政治制度已不再可能。

关于“主权民主”与威权主义我们讲俄罗斯在政治制度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不忽视在俄罗斯形成的新的政治制度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与不完善之处。

可以说,至今俄罗斯尚未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社会与民主国家,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俄总统权力过大,在一些方面往往带有总统个人集权的性质。

这使政府和议会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三权分立体制的实施,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二是政党政治很不成熟,政党过多,在议会占多数的党派无权组阁,政党的作用受到制约。

这样,使政党在决定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方面难以发挥作用。

三是公民在实现自己民主权利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民主权利尚难享用。

四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形成的寡头,对政治的干预影响俄罗斯政府机构决策的民主进程,使宪法的执行受到制约,最终阻碍国家向民主政治制度转型目标的实现。

普京从2000年起的两任总统期间,为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强化国家权威,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化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普京为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提出的方针是,坚持整顿权力机构的秩序,并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

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完善政治制度;实际改善联邦主体的条件和建立俄罗斯发展的法律保障。

隨着普京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与强化中央集权,就产生了“主权民主”与威权主义问题。

这两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亦是俄罗斯在由集权政治体制转向民主政治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一)“俄罗斯思想”与“主权民主”这里先要从普京的治国思想谈起。

普京在2000年5月就任俄罗斯总统、开始第一个总统任期时,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普京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其中经济问题尤为突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京提出了富民强国的竞选纲领,大声疾呼:

要战胜贫困,改善民众生活,洗刷掉国家贫穷的耻辱,还国家以经济尊严。

普京的治国思想,是他1999年底发表的题为《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的纲领性文章中提出的“俄罗斯思想”。

其包含的内容是:

(1)“爱国主义”。

即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历史和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这也是建设强大国家的一种“心愿”;

(2)“强国意识”。

强调俄罗斯过去与将来都是“强大的国家”,这“决定着俄罗斯人的思想倾向和国家的政策”;(3)“国家观念”。

即认为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4)“社会团结”,强调俄罗斯人向来重视“集体活动”。

十分明显,“俄罗斯思想”实质上是带有浓厚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是“国家”观念。

普京认为,为了使俄罗斯成为强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

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任何专制和独裁都是短暂的,只有民主制度才能长久不衰。

尽管民主制度也存在着种种不足,但人类还没有想出比这更好的制度。

在俄罗斯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即是指建立一个民主、法制、有行为能力的联邦国家。

普京面对上述局面,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改革潜力调整政策,使转型进程继续下去,使俄罗斯避免陷入沦为世界上二流、甚至是三流国家的危险;另一方面,要避免上述危险,又要克服种种困难,把精力用在改革上。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有一种思想把俄罗斯社会团结起来,不再是一盘散沙。

普京充分意识到,不振兴经济,就体现不了俄罗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树立起强国意识。

对此,普京说:

“应保证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里消除持续已久的危机,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快速和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这就是为什么普京执政以来一直不断地、反复地强调要快速发展经济的根由。

还应指出的是,俄罗斯思想的提出,与普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有关。

2004年3月初,普京在莫斯科郊区官邸接受法国《巴黎竞赛画报》记者采访,谈到“专制的民主”问题时说:

“我不同意有人针对俄罗斯使用‘专制的民主’这一说法。

”“没有一定的基础,民主根本无从谈起;如果经济发展达不到某种水平,这种基础也就很难建立起来。

比如俄罗斯,我们就面临着建立一个有效的、确保人人守法的法制环境问题。

”关于“国家”,普京说:

“如果说在我任期内取得什么骄傲的成就,我认为是恢复了国家的威望。

”谈到彼得大帝时,普京说:

“我非常尊重彼得大帝,但并非认为他说的话都对。

我也不同意彼得大帝的这种说法——只有让人怕俄罗斯,俄罗斯才会受到尊重。

我认为,只有当俄罗斯借助经济发展在民主国家占有自己应当占有的一席时,它才能赢得尊重。

只有这样,俄罗斯才会成为一个稳定国家。

根据上述对普京其人思想的评述,通过普京执政期间对一些重要问题发表的言论,再通过他执政以来推行的政策,笔者认为,普京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他提出的、作为治国思想的俄罗斯思想。

这里可以看到,把俄罗斯建设成为一个“强国”,是普京步入政坛以来最为重要的政治理想,也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反映其强权治国的思想,以此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团结、和睦;其次是把经济搞上去,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强国的基础;第三,在对外政策方面,一切都要服从俄罗斯的利益。

有人把“可控民主”与“可控市场”说成是普京的发展道路即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道路。

实际上“可控民主”是针对叶利钦时期的无政府主义造成社会无序而言的。

如果这种状况不克服,就不可能使政局稳定,建立起必要的社会秩序。

到2005年4月28日,《俄罗斯报》发表的《主权民主:

普京的政治哲学》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

这时提出“主权民主”的主要背景是为了应对西方国家的“颜色革命”,即要防止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利用民主化的旗号达到颠覆、控制别国的目的。

另外,针对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国内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其活动,为了对这些非政府组织加强管理,俄罗斯制定了《非政府组织法》。

在此过程中,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产生不同看法并发生争论。

在此情况下,普京开始宣传“主权民主”的思想与概念。

“主权民主”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

推进民主不能影响国家主权,就是说,俄罗斯推进民主政治应服从于维护与加强国家主权的要求,并把维护国家主权放在首位。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俄罗斯决定要自主地决定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建立什么样的民主体制模式,不允许别国干涉,也不能容忍别国利用推进民主而谋取利益。

在强调主权的同时,俄罗斯也一再表示,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在俄罗斯不存在所谓专制的民主,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上的,俄罗斯已走上了民主化之路,绝不会回头。

笔者研究发现,普京从2000年开始执政一直到目前为止,他的治国理念都没有离开过“俄罗斯思想”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则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体现“俄罗斯思想”的具体政策、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威权主义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对普京的政治民主化持怀疑态度,认为他执政下的俄罗斯在向传统的政治体制回归,甚至说普京日益斯大林化,等等。

另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策,体现了威权主义,它是俄罗斯的主要政治形态。

这削弱了俄罗斯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对威权主义政体,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介于民主政治体制与专制政治体制之间的过渡性政治形态。

有人认为,像长期实行极权政治体制的原苏东国家,在转型初期,在政治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一般都会以威权主义政治形态作为过渡阶段。

至于过渡时间长短,由各国的具体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与经济社会等因素决定。

俄罗斯威权主义政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以总统集权为核心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

从《俄罗斯联邦法》规定的总统权力来看,俄罗斯总统权力要比美国总统大,有人称之为“总统集权制”或“超级总统制”。

2.政治上的集权化。

普京执政以来,为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强化国家权威,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化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在叶利钦时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腐败盛行,贪污腐败和团伙犯罪已经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普京认为,产生这些弊病的根源是国家的软弱无力。

因此,普京在政治领域的整治政策是,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增强中央集权。

这也是普京每次讲话反复强调国家作用的基本原因。

他在2001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讲道,“巩固国家是战略任务”。

为此,他通过加强所有机构和各级权力机构来巩固国家。

他认为,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俄罗斯就无法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成就。

从普京执政头四年的情况来看,在国家权力的整顿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化了联邦中央的权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与引导。

普京在2004年3月15日凌晨当选连任俄总统后,同媒体见面时就强调:

“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复杂、处于发展转折关头的国家,没有最高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是不可想象的。

这将导致混乱,所有的人都将受害,这是不能允许的。

3.强化国家总统权力。

普京开始第三任期后,在恢复“梅普组合”时期被打乱了的以总统为中心地位的权力结构的同时,进行了一些强化总统权力的改革措施。

主要有:

一是扩大总统办公厅的规模与职能,将总统下属的局由5个扩大到了22个。

二是增设直属总统的委员会,由26个增加到了30个。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俄罗斯政治生态有着明显的威权主义色彩。

它的形成除了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外,还应看到,俄罗斯民族有着悠久与深厚的专制独裁传统——沙俄时期没有政治民主,苏联时期没有民主,只是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后进行根本性体制转型后才开始政治民主的进程。

因此,人们把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寄托在有一个好国家领导人身上,这种意识是有其思想与文化基础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工程课题《俄罗斯转型与国家现代化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