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贵要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663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贵要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金贵要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金贵要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金贵要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金贵要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贵要略.docx

《金贵要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贵要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贵要略.docx

金贵要略

发病与预防P14

(2)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chèn)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词解】

疢难:

指疾病。

  

风气:

指自然界的气候。

  

五常:

即五行。

痼疾加卒病P25(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8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词解】

痼疾:

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柔痉P30(11)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词解】

几几然:

几几(jǐnjǐn,音紧紧),南阳地区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shū,音书)者。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欲作刚痉P31(1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发汗P34(18)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词解】

1.但:

只、仅之意  

2.湿痹:

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3.痹:

闭也。

寒湿在表P35(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词解】

火攻:

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风湿在表P36(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词解】

日晡所:

申时,下午3~5点,也有人为是傍晚左右的。

伤暑热盛P42(26)  

太阳中热者,暍(yē)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风与痹症的比较

病名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为主)

半身不遂,口眼斜,甚则神志 不清,脉微而数

痹症

风寒湿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P22

【原文】

    问曰:

上工[1]治未病[2],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4];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

[1]上工:

这里指精通医理、医技高明的医生。

战国时期对医生分上工、中工、下工三个等级。

其中有两种分法:

一种是对于精通医理、医技高明者称为上工,次之为中工,再次之为下工;另一种分法是依据治愈率,“十之九,为上工;十之七,为中工;十之六,下工也”。

[2]治未病: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未病防病”--防治疾病的发生(《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另一层是延伸意“已病防传变”—防治疾病的发展蔓延,是张仲景在《难经》的基础上说起的。

[3]实脾:

即调补脾脏之意,要补而不滞。

  

[4]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在这“四季”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指每个季度末的18天为脾气当令,脾气旺盛,四个季度共72天脾气当令、脾气旺盛;另一个意思是广义的,四季代表一年。

“旺”是古文“王”的通假字,原文为“王”这里写为“旺”。

这句可以翻译为,在一年中脾气旺盛的时候或者肝实时也可以考虑暂时不去调补脾脏。

(这里体现了张仲景本身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医病之法)

脉症与病机P45

【原文】

    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xiù)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niào)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1)

【词解】

    百脉一宗:

指人体百脉,但其同归心肺所主则一。

“宗”,“本”也。

 

狐病P51

【原文】 

    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yè),甘草泻心汤主之。

 (10)

【词解】

     1.蚀:

就是腐蚀。

  2.阴:

指前后二阴。

  3.上部:

指喉部。

  4.声喝:

“喝”读(yè),指说话声音嘶哑。

 

风湿历节病与寒湿历节病的比较

病名

病机

症状

治法

主方

 

风湿历节

风寒湿痹阻日久,渐次化热伤阴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利湿

温经散寒

清热养阴

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

寒湿痹阻

关节剧痛,痛处不移,不可屈伸

温经散寒

除湿宣痹

乌头汤

狐酿脓证P54

【原文】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3)

【词解】

1.鸠眼:

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2.目四眦:

指两眼内外眦。

      

 

中风病脉证与鉴别P64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词解】

痹:

指中风病机,经络血脉气血不通。

 

中风的成因与辩证P65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wāipì)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

【词解】

1.贼邪不泻:

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泻,外出。

2.㖞僻:

僻 ,不正,歪斜。

指口眼㖞斜,不能随意运动。

风湿历节 P70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 

【词解】

 脚肿如脱:

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

 温温:

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身体魁羸:

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血痹症重症证治 P77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 

【词解】

阴阳俱微:

此指营卫气血不足。

            

不仁:

身体麻木或感觉失灵。

 

                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鉴别表

方证

病机

主证

治疗

药物

厚朴麻黄汤证

饮热偏上而近于表

咳嗽胸满、烦躁脉浮

宣肺止咳

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泽漆汤证

饮结胸胁而偏于里

咳嗽,胸胁引痛,脉沉,或身肿,或小便不利

逐水消饮

泽漆紫参半夏生姜白前黄芩人参桂枝甘草

5.虚劳腰痛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5)p84

6.虚劳风气百疾

【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yù)丸主之。

(16)p86

【词解】

风气:

泛指病邪,因风味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7.虚劳不寐

【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p87

【词解】

虚烦不得眠:

因虚而致心中烦乱,虽卧而不得熟睡。

 比较血痹轻症与重症

证型

血痹轻症

血痹重症

感邪深浅

感邪较浅(脉寸口、关上小紧)

感邪较深(脉尺中小紧)

正虚程度

较轻

较重

治疗方法

针刺引动阳气,祛除风邪

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助阳和营,益气祛风

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P17

【原文】

 问曰:

阳病[1]十八,何谓也?

师曰:

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2]十八,何谓也?

师曰:

咳、上气、喘、哕、咽[3]、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4],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5]、七伤[6]、六极[7]、妇人三十六病[8],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9]中表,小邪中里,榖饪[10]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11],各有法度,风中于前[12],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词解】

[1]阳病:

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2]阴病:

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3]咽(噎):

指咽中梗塞。

[4]六微:

指六腑。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之五脏为轻,故名六微。

[5]五劳:

《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6]七伤: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等七伤之论。

[7]六极:

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杨雄《方言》:

“极,疲也。

[8]妇人三十六病:

《诸病源候论·带下三十六症候》指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9]大邪:

指风邪。

下文小邪,指寒邪 

[10]榖(谷)饪:

指饮食。

[11]五邪中(众)人:

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12]前:

指午前。

虚劳病虚劳干血 P88

【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肺痿虚热肺痿 P92

【原文】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词解】《金匮要略论注》、《金匮悬解》等均作“火逆”,宜从。

肺痈 邪实壅滞  P95

【原文】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痈 血腐脓溃  P96

【原文】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咳嗽上气 寒饮郁肺  P98

【原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词解】

 水鸡声:

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水鸡,即田鸡,俗称蛙。

 

咳嗽上气 饮热迫肺  P100

【原文】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词解】

 目如脱状:

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是呼吸困难患者常见的症状。

 

咳嗽上气 寒饮夹热  P101

【原文】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咳嗽上气 寒饮夹热  P102

【原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词解】

  本条论述外寒内饮而夹热的咳喘证治。

释: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金匮要略》第十天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病因病机

师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①,阳微阴弦②,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③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P109

【词解】

①太过不及:

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如浮、大、弦、滑、数等,太过主邪气盛;脉象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如沉、迟、微、弱、涩等,不及气主正虚。

②阳微阴弦:

关前寸脉为阳,关后尺脉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与寸脉相对而言,亦可兼指关脉弦)。

关于从脉的部位分别阴阳,亦有认为浮取微、沉取弦;左手脉微、右手脉弦的,可供参考。

③责其极虚:

责,责任。

极虚,此处指阳气虚疲、困惫不足。

这里指阳气虚疲引起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杨雄《方言》:

“极,疲也。

” 

二、证治——胸痹证治

1.主症、治方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①,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3)P110

【词语解释】

①关上小紧数

指关上脉细小紧急而躁动不宁。

【辩证提要】

本条胸痹病属胸阳不振,阴邪阻滞的证治。

“胸背痛,短气”为辩证的关键。

 

2.重症、治方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①,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4)111

【词语解释】

①心痛彻背:

《说文》:

“彻,通也”;《广韵》:

“彻,达也”。

心痛彻背,即心痛放射至后背,牵引背脊亦痛。

【辩证提要】

本条述胸痹痰饮雍盛重症的证治。

 

5.一症两方,虚实异治

胸痹心中痞①,留气结在胸②,胸满,胁下逆抢心③,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5)P113

【词语解释】

①心中痞:

“痞”,《说文》:

“痞,痛也。

”又指气隔不通,《医宗金鉴》谓“心中即心下也。

”故心中痞,是指胸中及胃脘部满闷不舒,有痞塞不通而痛的感觉。

②留气结在胸:

此言“心中痞”的病机,是胸中寒饮羁留,阻滞气机,留结成痞。

③抢心:

《经籍篆诂》:

“抢,突也,犹刺也。

”抢,冲突、冲刺。

“抢心”犹“撞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辩证提要】本条述辨证与虚实异治。

《金匮要略》第十一天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里实兼表证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9)P120

2.里实兼少阳证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2)P121

3.里实胀重于积气滞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1)P122

4. 里实积胀俱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3)P123 

词解:

【1】满痛:

痞满疼痛。

      【2】闭:

大便闭结不通。

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要点

要点

虚寒证

湿热证

主症

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

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

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

舌质红,苔黄厚。

脉诊

脉细虚弦迟

脉滑数。

腹诊

按之不痛,喜温喜按。

按之痛,拒按。

病机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实邪积滞胃脘,气机闭塞。

治法

温中

寒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腹中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证治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P124(10)

2.脾胃虚寒的腹满痛证治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P125(14)

3.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P127(15)

4.血虚寒疝的证治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P129(18) 

词解:

【1】雷鸣切痛:

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

腹痛剧,如刀切状。

      

【2】偏痛:

偏侧疼痛。

     

【3】里急:

筋脉拘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肝着病的证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P137(7)

2.肾着病的成因及证治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P140(16)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痰饮病的分型

问曰:

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P147

(1)

2.微饮病的证治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P152(17)

3.肠间有水气的证治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P156(29)

词解:

【1】肝著:

肝著(zhuo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症。

   【2】蹈其胸上:

蹈原为足踏之意,此处指用手推揉按压,甚则捶打胸部。

   【3】肾着:

此处音义同“着”,留滞附着之义。

   【4】微饮:

指饮邪之轻微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

悬饮p157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21)

溢饮p159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3)

支饮p161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4)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28)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p178

2.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10)p181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四水与黄汗

   师曰:

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p186

2.利小便、发汗

师曰: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8)p194

湿热发黄四方证的比较

茵陈五苓散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大黄汤证

大黄硝石证

证型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热盛里实

主证

黄色鲜明,小便不利,纳呆,苔白腻,脉浮缓

黄色鲜明,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小便不利

黄色鲜明,心中懊恼热痛,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

黄色鲜明,腹满便结,小便短赤

治法

利湿退黄

清热利湿退黄

泄热除烦

通腑泄热退黄

(—)风水

1.表虚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195页,22)

2.夹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词解:

不渴:

《金贵要略心典》作“而渴”,宜从。

(195页,23)

(二)皮水

1.夹热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197页5)

词解:

里水:

《脉经》在本条后有小字“一云皮水”;

    黄肿:

《脉经》作“洪肿”。

一、湿热发黄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209页 1)

注解:

苦烦:

重滞不舒之意。

 

二、谷疸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12页,13) 

三、酒疸 (215页 15)

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治。

 

四、黄疸

1.热盛里实(218页 19)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2.湿重于热(219页 18)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五、虚寒吐血(229页 14)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黄汗与风水与厉节鉴别

鉴别点

黄汗

风水

厉节

主症

汗出色黄沾衣,身肿,发热骨节疼痛,不恶风脉沉迟

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迅及全身,四肢肿而凹陷不起

诸关节疼痛肿大,难以屈伸,关节局部黄汗出,脉沉弱

病因

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得之

风邪袭表

汗出入水中,

如水伤心

病机

水湿停滞,湿郁熱伏,交蒸于肌肤

外邪犯表,

   肺失通条

肝肾不足,阴阳亏虚,风寒湿等外邪内侵

治法

固表祛湿,和营卫,池郁热

发汗,宣肺,散水

温阳散寒,祛湿止痛,补肝肾

病位

病在肌腠为主

病在筋骨为主

1.【热盛吐衄】17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P230

 【注解】心气不足:

心烦不安之意。

2.【虚寒便血】15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P232

 【注解】远血:

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故称远血。

3.【瘀血】10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P233

4.【热郁少阳】15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P241

 

【肠痈脓成】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P264

注解:

身甲错:

肌肤甲错。

 

【肠痈脓未成】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脉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脉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P265

5. 

【胎与癥的鉴别】

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P280

注解:

癥病:

指腹内有瘀阻积聚形成包块的疾病。

鉴别点

大建中汤证  

附子粳米汤证

主  症  

其满为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为不可触近,呕不能饮食

其满为胸胁逆满,痛为雷鸣切痛,仅呕吐而无不能饮食

病  机 

 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脾胃虚寒,饮停上逆

 治  法

 大建中气,温中散寒

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用药特点

散寒止痛用干姜,降逆止呕用蜀椒,补脾胃用人参、饴糖,作用较强

散寒止痛用炮附子,降逆止呕用半夏,温补脾胃用粳米、甘草、大枣,作用较缓

相关条文

【脾虚寒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P125

【寒饮逆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P124        

 

      衃(pei胚):

一般指色紫而暗的瘀血,此也可作癥病的互辞。

 【肝脾失调】

5.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P285

注解:

ga(jiǎo绞)痛:

腹中急痛。

胞阻

师曰: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4)p287

注解:

1漏下:

指妇女经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如漏。

2胞阻:

指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症。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一、产后三病

成因

问曰: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

师曰: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1)p295

注解:

1郁冒:

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2胃燥:

“胃”泛指胃与肠,由于津液耗伤,胃肠失濡而致燥结成实。

 二、产后腹痛

血虚里寒

 产后腹中㽲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4)p297

(一)气血郁滞

 产妇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5)p298

(二)瘀血内结

 师曰:

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6)p298

(三)、虚热烦呕

妇人乳中虚,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