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246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

5.1相交线

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

授课教师总第1课时

教材章节:

第五章课题名称: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知识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具:

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

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

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

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

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教师提问:

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

  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

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

 

巩固运用例题:

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

的度数

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

授课教师总第2课时

教材章节:

第五章课题名称:

5.1.2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知识难点

垂线的画法。

教具:

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

(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

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

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小结与作业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练习册。

教材第9页5、6.

 

板书设计:

垂线

(一)垂线的定义

(二)垂线的画法

(三)垂线的性质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

授课教师总第3课时

课题名称: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难点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知识重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教具:

电脑、直尺、三角板、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5

6

8

7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形如字母“Z”。

∠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思考:

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

(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课堂练习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

(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角?

为什么?

(2)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

∠1与∠3互补吗?

为什么?

3

1

B

D

4

A

C

E

2

解:

(1)∠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同旁;∠1与∠4是同位角,因为∠1与∠4在直线DE,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

(2)如果∠1=∠4,又因为∠2=∠4,所以∠1=∠2;因为∠3+∠4=1800,又∠1=∠4,所以∠1+∠3=1800,即∠1与∠3互补。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本课作业

练习册。

课本P7练习1、2题

 

板书设计:

同位角:

F型角

5

6

8

7

内错角:

Z型角

同旁内角:

U型角

初一年级下册主备课:

授课教师总第4课时

教材章节:

第5章课题名称: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知识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具:

电脑、直尺、三角板、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

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

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

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

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