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429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docx

保定市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

园区经济参考

经验篇

 

保定市:

走在低碳路上的“中国电谷”

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

在这两个重大选择面前,保定必须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选择河北保定作为走近低碳经济实践篇的采访对象之一,是因为保定创了两个“低碳”第一:

一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

这是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本,它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

二是在河北省年初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双双第一次冲上河北

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更是高达40%。

“这让很多人吃惊,但我们自己知道,它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保定市委书记宋太平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以纵横两方面一系事实和数据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保定经济之所以能逆势而上,是区域产业定位准确所致。

“依托历史基础,确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保定逐步找到了一条既切合实际又具备潜力的低碳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保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然而,作为大北京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结点,保定的发展既得益于这一区位,同时又受限于这一区位。

“肩负着保护白洋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以及农副食品供给的重大责任,保定必须要有大局意识。

”保定市市长于群在接受采访时说,保定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

在这两个重大选择面前,保定必须彻底舍弃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绿色通道”呢?

保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保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保定的产业基础源于“一五”时期国家在此建立的保定天威、风帆、乐凯等8大企业,涉及机械制造、棉纺、造纸、化工等产业领域。

2000年前后,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不景气、效益下滑的现象,而作为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保定高新区,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困扰。

如何依托高新区,选择既切合当地实际又具有潜力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成为保定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保定市委、市政府冷静地分析了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劣势,最终确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科学的决策和因地制宜的选择,为保定发展注入了活力,长期徘徊不前的保定高新区第一次实现了“柳暗花明”的飞跃。

类似这样“取”和“舍”的故事,在保定还有很多。

2006年初,保定市委、市政府借鉴美国“硅谷”的发展经验,依托天威、中航惠腾、风帆、英利等一批骨干企业,审时度时地提出打造“中国电谷”的发展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迅速吸引了包括中国兵装、国电集团、中航集团等在内一批大型企业的产业项目。

“由于当时保定城市总体规划尚在调整中,又加上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项目等地’现象非常突出。

”于群回忆道,“当时我们高新区已经规划好了文体、会展、行政和商务4大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这4大中心的5400亩用地一直闲置着。

把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产业项目,还是继续启动这几大中心的建设,成为保定市委、市政府需要尽快做出的一个选择。

”经过综合考量,反复权衡,市委、市政府最终做出了“调整4大中心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发展”的决策。

“这一决策迅速促成了一批产业支撑项目的开工建设,比如总投资30亿元的英利三期工程、总投资126亿元的六九硅业等。

这些位于价值链高端的‘大块头’,将为保定在新一轮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于群信心十足地说。

保定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

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萌行动”,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保定正以建设“太阳能之城”为载体,努力做好低碳经济的“加减法”。

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内容之一,保定2007年提出3年建设“太阳能之城”的目标: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引导、推广应用太阳能产品,力争到2010年实现节电4.3亿千瓦时目标,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

“保定有1100多万人口,财政并不宽裕,但在‘太阳能之城’建设上,我们开动脑筋、多措并举,甚至是‘小题大做’!

”保定市市长于群说,自2007年以来,保定在“太阳能之城”建设上已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目前已有105个居民生活小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市区101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全部改造成太阳能控制。

不久前,世界首座光伏发电与五星级酒店一体化建筑电谷大厦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

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新能源综合应用、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为保定市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成绩突出,2008年保定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城市”称号,在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上,保定又前进了一步。

在此基础上,保定市还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完善低碳管理,促进低碳规划的有效实施。

由国内低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任顾问、保定市主要领导参与发起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也即将挂牌成立。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保定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保定逐步形成。

“如果说建设‘中国电谷’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增长点的话,‘低碳保定’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

”于群说,“这一理念的形成,得益于我们对新能源产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发展理念更深层次的思考。

‘低碳保定’就是要让新能源支撑我们的发展、融入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未来。

”(摘自《中国低碳经济网》)

  

上海“四个依托”发展低碳经济

一、依托上海要素市场的优势,搭建以上海为中心的碳交易平台。

碳交易市场是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整合低碳资源的重要纽带,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国家的碳交易中心,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使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碳排放交易价格的话语权。

与之相比,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组建国家级的碳交易市场十分必要。

上海要素市场较为完善,特别是金融市场要素体系相对发达。

因此,上海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以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为基础,聚合各大金融机构力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国家部分二氧化碳、气候、环保等权益性交易产权化;以城市清洁发展机制(CDM)为重点,加快构建以上海为中心、面向全国、符合国际标准的碳交易平台;推进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金融创新,开发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权益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充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体系,构建服务全国低碳经济的战略平台。

二、依托上海服务经济的优势,创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低碳实践区。

在上海推进低碳实践区建设过程中,创建以服务经济为特色的低碳实践区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对上海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而且对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服务业也不失为有益的借鉴。

目前上海已有崇明生态岛、临港新城和虹桥商务区三个低碳实践区,在今后发展中,应加大对以服务经济为特色的低碳实践区建设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各项资源支撑,形成上海低碳经济的发展特色。

当前的工作重点,一是借助世博会的品牌效应,以低碳世博为契机,发挥世博后续效应,注重相关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理念的后续利用、推广和传播,以世博低碳理念、世博低碳技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二是聚焦虹桥商务区的建设发展,从技术、设备、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低碳化发展,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和服务业集聚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为中国首个低碳商务区,发挥在全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依托上海科技人才的优势,突破面向未来的低碳技术。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力,技术进步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在代表新一轮世界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向的低碳经济领域,技术水平将是决定竞争地位的关键要素。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共有56项(人)获奖,站全国授奖总数的15%,其中,涉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项目有15项获奖,占获奖数的27.8%。

可见,上海在低碳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一定基础。

当前低碳技术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上海有必要牢牢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强化公共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建设、引进设立开放式的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等举措,加强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推动低碳技术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应用。

此外,上海还应着眼于服务全国,在全国大市场中发挥技术引领和技术服务的作用,为上海低碳技术成果的应用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

四、依托上海经济中心功能的优势,引领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模式。

在向低碳城市转型过程中,上海要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构建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引领国家的低碳发展模式。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扩大教育宣传,以社区、校区为单元,以竞赛、活动为平台,推广普及低碳知识、低碳理念等,倡导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行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营造节能减碳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开展“低碳企业”评定与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中贯彻低碳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有机融合。

(摘自《中国经济报告》)

 

青岛:

低碳经济产业迅速崛起

青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新产业显示了强大活力,并预示着这一城市的新的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青岛城市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青岛市市长夏耕昨天对中国日报记者说。

“发展新能源和实现传统能源的节能减排是青岛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

据青岛市发改委介绍,青岛市已经制定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力争2010年青岛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约1.88吨/万元,比2005年降低21.67%;2020年降到约1.32吨/万元,比2005年降低45%。

为实现这一目标,青岛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十二五”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指标统计、评价体系。

还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实行新增项目低碳化。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低碳能源,进一步扩大低碳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

加快农村、农业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扩大农村非碳基能源消费比重。

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

积极鼓励企业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近两年全市设立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累计1.27亿元,其中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对海信集团、青岛港集团等70项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实现节能量30多万吨标准煤。

 还成立“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该研究所,专门从事生物能源与过程领域科技创新研究。

这个城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截至目前已关停小火电39.45万千瓦。

促进石化、钢铁等行业构建循环产业链,确保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

青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显现活力,积极推进风电、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将进行垃圾发电、潮汐能发电等海洋新能源开发。

青岛华威风电项目总投资1.4亿元,目前年均发电2350万度,已输送约6000万千瓦时电能。

几个大型的风力发电项目和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目前,全市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35兆瓦。

即墨王村风电项目总投资9.6亿元,装机规模10万千瓦。

同时,积极开展青岛近岸海域风力资源开发,计划在全市建设4—5个陆上和1—2个海上大型风电场,平均风电规模为10万千瓦左右,总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

同时,目前青岛全市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数十万平方米集热面积,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达8%。

青岛市将发展大型风电装备产业,培育风电整机龙头企业,建设大型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发展并推广使用太阳能产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候车亭等光热光电产品,青岛市民三年内可用上太阳能候车亭。

鼓励低碳建筑产业发展,目前青岛已建成首座实用性生态建筑——天人生态大厦。

该建筑综合应用了高效保温,太阳能、风能等13种生态技术,基本实现零能耗、零排放。

此外还加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工作。

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工作,占民用建筑竣工量比例达到99.8%。

投资建设了海尔100万套中高档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项目、供能面积达2.24万平方米的奥运场馆太阳能示范项目等,全市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数十万平方米集热面积。

在青岛奥帆赛场馆新闻中心建设了可供8138平方米面积制冷供热的海水源空调系统,在奥帆赛期间运行良好,成为全国首套在已建成的公共建筑中应用的海水源热泵系统。

青岛高新区积极进行生态型园区建设,推动低碳产业链条集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形成低碳经济的高端聚集带。

包括重型装备、工业机器人、3G通信设备、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低碳项目落户这里。

青岛市对高排放项目予以拒绝,仅青岛高新区一年来,先后婉拒或否决了合成橡胶、汽油防爆剂等18个污染高排放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

积极发展沼气工程,目前全市建沼气工程,年产气超过800万立方米。

青岛钢厂每年产生的170万吨废渣等用作建材原料,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青岛碱业将白泥用于电厂烟气脱硫,实现了以废治废,解决了每年18万吨工业废料白泥利用的难题。

不仅如此,青岛市还专门制定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确保到2010年形成20万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能力。

青岛成为海水利用领域技术创新与工程试验的综合平台。

相继建成了日产3000m3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大生活用海水等一批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