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314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

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相对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温馨提示]

交通线路选线时,应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要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不同地形区、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

 

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有何影响?

 

3.交通线路选线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有何影响?

 

以考纲为纲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4·广东高考)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550~1700m和坡度10°~15°的区域。

(2)题,根据该聚落主要分布在1250m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

[答案] 

(1)C 

(2)A

[命题出发点] 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命题落脚点]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试题评价]

(1)以“图”释“文”:

本题组选取了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反映出了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的数量差异。

通过柱状图巧妙地阐释了文字材料的信息内容。

(2)看“数”说“理”:

通过图示信息,可以读出聚落数量在海拔1550~1700m时达到最多,结合不同地表形态的海拔特点,可以确定属于高原地形;从坡度上看,坡度在10°~15°时聚落数量最多,说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利于聚落选址。

(3)顺“理”巧“判”:

本题组由两道小题组成,第

(1)小题相对简单,仔细读图,可以直观读出信息进行选项正误的判断,然后对所得结论进行综合分析。

图1中海拔多在1200m以上应是高原高山地形,图2中的坡度多在5°~20°之间,说明坡度不大、地势较为平坦,二者综合分析判断为高原地形,这样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很好地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考点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型案例

聚落的形态

平原地区

聚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落的区位

平原地区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完成

(1)~

(2)题。

(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四聚落中(  )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解读

限制词是“仅从自然条件考虑”。

信息词是“泥石流”,可知应在河谷处

四聚落条件比较

知识迁移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与聚落、区域发展的关系

思考方向

①图中四聚落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

②四聚落处等高线疏密状况

四聚落的规模大小和相对河流上下游的地理位置

信息获取

位于河谷地区,且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

,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大

①甲聚落位于河流上游,规模较小,不是形成最早的。

②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

,洪涝灾害少;受地形、交通限制,发展缓慢。

③丙聚落位于河流中游的干、支流交汇处,发展较上游城市快,但比下游城市慢。

④丁聚落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

[答案] 

(1)C 

(2)B

1.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A点。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

A.东南—西北B.东西

C.东北—西南D.南北

(2)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B.地形

C.交通D.气候

解析:

(1)D 

(2)A 第

(1)题,山脉走向可以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图中河流由西向东流,故图中主要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

(2)题,由图可知,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故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2.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2)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

(1)B 

(2)C 第

(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3.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2)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解析:

(1)A 

(2)C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

4.新疆哈密盆地内有很多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该地的古迹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形成照片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

(2)说明该区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

(1)题,图中天山及荒漠提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照片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2)题,图中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的古墓群、古城堡现在地处荒漠区,结合该区域现代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段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

(2)变迁:

河流干涸或变短,土地荒漠化。

影响:

河流下游聚落减少,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考点

(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D.工业分布

(2)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1)C 

(2)A 第

(1)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

(2)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

2.读规划中的川藏铁路走向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川藏铁路沿线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等灾害 ②穿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形复杂多样,相对高度大 ③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 ④属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接合处,多滑坡、泥石流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2)川藏铁路采用了分段建设的方案,拉萨—林芝、成都—雅安段已开工建设,而林芝—雅安段要到2018年开工。

那么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路线较长B.地形复杂

C.人口稀少D.资金不足

解析:

(1)B 

(2)B 第

(1)题,川藏铁路要穿越横断山区,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多地质地貌灾害。

故①③正确。

该线路穿越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所处区域位于我国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接合处,故②④错误。

(2)题,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复杂,路线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多,技术要求高,故B项正确。

1.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2.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以山区工程建设资料为载体,如水库建设、隧道建设等,在充分认知山地形成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因找水找矿而对山地的开发和保护。

[热点押题]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处。

2015年8月9日,兴山县古夫镇至昭君桥的“水上公路”竣工通车。

完成

(1)~(3)题。

(1)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侵占耕地      B.保护坡地生态

C.连接图中村落D.缩短线路长度

(2)大巴山和巫山的成因分别是(  )

A.火山、褶皱山B.褶皱山、断块山

C.断块山、褶皱山D.褶皱山、褶皱山

(3)山脉往往成为河流分水岭、行政区的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巴山是陕西省与四川省的界线

B.巫山是湖北省与四川省的界线

C.大巴山是重庆市与陕西省的界线

D.巫山是湖北省和陕西省的界线

解析:

(1)B 

(2)D (3)A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水上公路铺设于河面之上,沿河谷延伸,有助于保护坡地生态。

(2)题,大巴山和巫山都是我国的大型山脉,都是褶皱山。

第(3)题,这两条山脉都是省区界线,其中大巴山是四川省和陕西省的界线,巫山是重庆市与湖北省的界线。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水上公路

中国最美的水上公路——永吴公路大湖池段。

永吴公路连接江西省永修县和吴城镇。

其中“最美水上公路”指的是永吴公路经过鄱阳湖风景区的大湖池一段,全长5.05km。

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正式开通于2013年11月,它为三级过水公路,“水上公路”的特别景观出现在夏季,而到了平常季节,它就恢复成一条正常的公路。

每年到了6、7月份的时候,鄱阳湖水域进入一年一度的汛期,这时,因大湖池公路地势较低,海拔仅为16.5m,当水位暴涨至18m左右时,整个大湖池段就会被淹没在水中。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B.KMOP线

C.KMNQ线D.KRQ线

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B.KMNQPT线

C.KLOPT线D.KST线

解析:

1.B 2.D 第1题,脊线是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由此可判断甲、乙两河的分水(脊)线是KMOP线。

第2题,KST线路合理,尤其在靠近山顶K处的KS段,其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坡度较为平缓。

(2018·合肥模拟)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线示意图,回答3~4题。

3.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

D.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B.气候

C.资源D.地形

解析:

3.D 4.D 第3题,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条件不是主要原因。

第4题,图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主要与地形因素有关,西部是地势起伏较大的横断山脉,东部是低缓的丘陵和盆地。

(2018·揭阳模拟)古诗曰: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

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

D.“新住处”多位于乙地

6.“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

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

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

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

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

7.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5.D 6.B 7.A 第5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第6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正确。

第7题,图中四条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①可以自流,而且线路①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

(2018·合肥模拟)我国L县县城东西长约8km,南北最宽处500m,最窄处不足100m。

读L县城区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完成8~9题。

8.该县城区形态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因为(  )

A.山脊地带,地形较平坦

B.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

C.河谷地区,受地形限制

D.地势低平,交通较便利

9.对图中城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暴雨B.泥石流

C.滑坡D.洪涝

解析:

8.A 9.C 第8题,注意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城市沿山脊分布,此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

第9题,L县城区位于山脊地带,滑坡造成的威胁最大。

(2018·河北衡水大联考)如图是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太行山脉以西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

A.沿黄河分布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

C.沿山麓地带分布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

11.太行山脉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

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

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

解析:

10.B 11.C 第10题,由图可知,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主要沿铁路和汾河河谷分布。

第11题,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形成城市较早;有大道、公路等其他交通线通过,利于商业网点形成。

二、非选择题

12.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解析:

(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

(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

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答案:

(1)背斜。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

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13.(2018·日照一中月考)“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解析:

(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

(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

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

答案:

(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

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

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衡量指标:

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

图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

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

有两次较大波动: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

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

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破坏或火灾。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

 

2.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以考纲为纲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 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顶部在夏季融化,成为活动层,活动层的厚度变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活动层的厚度变大会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在全球变暖初期,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会增加,但随着冰雪蓄积量的减少,补给河流的水源随后会减少;由于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更快,春播提前;由于全球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