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140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徐庆国 黄丰

摘要:

该论文总结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加快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现代农业;现状;对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以中国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拉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

回眸这30年,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三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为此,我们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据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吸纳国内外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从而扎实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调研,整理成文,以供同行专家参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摆脱了前30年超稳定的局面。

即在以前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就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蓬勃发展,进入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阶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建国初期的1952年,我国乡村劳动者占93.29%,非农产业劳动者包括乡村党政群管理人员在内,只占5.08%;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占17.9%,乡村人口占82.1%。

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上升至43.9%,乡村人口下降至56.1%。

1978年,中国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0.5%,工业占17.3%,第三产业占12.2%。

2006年,中国就业人口中,农业就业人口下降至42.6%,工业就业人口上升至25.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上升至32.2%。

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总产值占28.2%,工业总产值占47.9%,第三产业总产值占23.9%。

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总产值下降为11.7%,工业总产值上升48.9%,第三产业总产值上升至39.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极大提升,收入来源结构获得了巨大变化。

1978年,中国农民人平均年纯收入为134元,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

1978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总量大概是2.5亿人,到2007年底没有解决温饱农民的数量减少到不足1500万人。

中国改革开放初,我国农民家庭纯收入来自传统农业的大约在90%左右。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1978年,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传统农业占80.0%,林业占3.4%,牧业占15.0%,渔业占1.6%。

2006年,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传统农业下降至50.8%,林业上升至3.8%,牧业上升至32.2%,渔业上升至10.4%。

随着农业产出份额降低,农业收入份额也有所降低。

1993年,农民家庭生产非纯收入来自传统农业仍占63.79%,来自非农产业的占30.75%。

1.2主要农产品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迅速提高

中国不仅人口众多,可用耕地资源有限,而且耕地存在减少的趋势,使中国农产品生产保障问题更为严峻。

但是,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4年,粮食的年增长幅度达到2.7%,尤其是前六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已高达5%。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在6000亿斤多一点,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30年内粮食增产60%以上。

1978年,中国谷物、籽棉、油菜和花生产量位于世界各国产量的第2位,肉类产量位居第3位,水果产量位居第9位。

1990年至今,中国谷物、籽棉、油菜和肉类产量上升至世界各国产量的第1位;2000年至今,中国花生和水果产量上升至世界各国产量的第1位。

中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5%左右的粮食产量,解决了占世界21%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具备了年产4.5~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据统计资料表示,中国2008优质小麦种植比例已达整个种植面积的64%以上。

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

又据国家质检总局资料,近年我国米、面、酱油、醋基本粮食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出口粮食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

2007年上半年我国消费量最大的粮食加工品等前10类食品的抽查合格率均达95%以上。

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粮食产品,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质量,都有明显改善。

我国粮食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增强了我国粮食产品和粮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3明显提高了现代农业装备设施水平,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技术技术体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68397.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5.82倍;拥有各类拖拉机1666.5万台,增长8.63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26.2万部,增长89.77%。

截止200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2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116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6亿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788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亿亩;解决了5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另外,我国“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退田还林(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均极显著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高效节水浇灌技术、设施和工厂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高效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系列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储备将在未来3~5年形成系列的成熟技术和育种成果,既可为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又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截止2004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已达11.4万个,其固定资产总额为8099亿元。

并且,我国于2006年10月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还十分明显,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2.1农村产业结构的传统农业特征十分明显

第一,农村就业结构传统农业特征十分显著。

我国农村就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20年代第一产业占20%到30%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我国按农业劳动力计算的人均耕地只有4.2亩,约为美、英等发达国家的1/150~1/200。

大量人口束缚在农村小块耕地上,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的18.7%,商品率只有60%,农村人口自然就业、农业生产和就业特征还处在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状态。

第二,农村非农产业内部结构成长不容乐观。

美英等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目前一般在1.3%~4.5%之间。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日本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德国占2.3%,美国占1.6%,英国占1.3%。

而中国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高达28.2%,2006年仍达到11.7%。

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来说,农业在GTP中的份额过高,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重大问题。

从非农产业内部来看,农村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比重,10多年间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建设业产出还一度下降了16.31个百分点,产出结构下降了41.09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工业就业只上升2.17个百分点,产出却上升34.22个百分点。

这表明农业比较生产率在加速下降。

若考虑其它非农产业就业与产出结构上升幅度一致较小的事实,则说明农村工业产出结构存在严重异常情况。

第三,农业内部仍然呈现粮猪为主的特征。

粮猪为主的农业结构是我国传统农业长期选择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初,粮猪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78%,1980年为70.42%。

到1993年,这个比重仍然达到54.1%,由此呈现了我国40年来,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辅以家庭饲养业,种植业又以粮食为主的局面。

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结构已明显造成工、农两大产业的结构断层,与社会需求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协调发展日益生产矛盾。

2.2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不强,现代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人力畜力使用还比较普遍,在极端情况下,少数地区甚至还存在烧荒、撂荒、轮歇等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

农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中的进入范围和作用程度,还远未达到根本扭转劳动生产率低下状态的目标。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每年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增大趋势。

农业生产增收与否还没有脱离“靠天吃饭”的困境。

由于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偏低,机械化水平较低,单位耗能较高,生产效率低,又面临国际与国内两个农业市场的夹击,因此,不能有效地组织其农业生产,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具有盲目性,从而出现农产品年产量大涨后接着又出现大跌的奇异增长现象。

如中国的粮食年产量每次达到增长高峰后,紧接着在第二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产量下跌。

第一次下跌15%,第二次下跌3.5%,第三次下跌6.9%,第四次下跌2.5%。

每次下跌产量都在一千万至三千万吨,且都要经过若干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产量水平。

并且在后两次达到高峰后,立刻就产生了遍及全国范围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全国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仓库胀满、粮食积压、无处调运,以及粮价跌落的情况,接着就是第二年的产量猛跌。

2.3现代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我国过去的农业发展,由于长期受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限制,往往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

过去的农业增长过度消耗了有限的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农业生产环境。

以致近年我国各地水质污染现象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壤沙等整体仍未遏制,应当引起重视。

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均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其创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吸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危机需要我们努力寻求应对方法,做到少走弯路,到事半功倍。

 3.1过量消耗能源、化肥和农药,牺牲环境

在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以石油为动力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式与发展途径。

依赖包括燃油、化学肥料和农药等大量的石油产品,从农业外部投入,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石油农业”生产方式。

如美国目前的现代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用0.2~0.5卡的热量(传统农业只需0.05~0.1卡),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

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另据中国国土资源部预计,中国以年2亿吨石油开采量计算,稳定开采年限为22年。

而目前我国的年石油消费量已达到约4亿吨。

因此,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不可能重复“石油农业”的老路,而应积极探索利用秸秆培育生物柴油,生物成型燃料以及其他生物替代能源技术,并且需要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大幅减少农业耗能。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

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大量使用化学还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

美国还有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氮肥的使用量高达2500万t,农药超过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

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化肥利用效率,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广泛推广生物农药、农业综合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新技术,将是我国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唯一选择。

3.2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大面积连年单作,加上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长期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

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

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3.3减少了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作物和家畜品种,减少了生物的遗传的多样性,这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

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因大面积使用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而大规模爆发,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

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4.1牢固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尽快抛弃传统农业的旧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要在价值取向上从自给型原始和传统农业向市场型现代农业转变。

强化现代农业“为赚而产”的商品意识;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放意识;强化现代农业“以优取胜”的竞争意识。

改革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旧观念,实现向现代农业集约经营方式转变;改革传统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的种养业为主的旧观念,实现向现代农业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观念转变;改革传统农业种植业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实现向现代农业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改革传统农业分散经营模式,实现现代农业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改革传统农业衰竭地力,破坏环境的开发模式,实现现代农业节约资源,人居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

4.2创建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龙头企业的科技素质,创建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考核和监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和地方农业研发队伍;其次要建立一套充满省活力的农业科学研发机制,实行农业科研资源的高度市场化配置,鼓励不同体制的科研机构竞标农业科研课题,鼓励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农业科研课题,选准一批紧贴农业生产的农业科研项目。

同时鼓励农业研发与推广并举,使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和地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主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职能,技术队伍要精干,所需经费要有保障。

对于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各级政府应尽快纳入公务员管理,使其安心工作。

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因其是农业知识传播、技术转化与应用的载体,各级政府要支持其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对于一般性科技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实行技术承包等多种方式,逐步走向市场。

4.3实施工业化经营现代农业

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征途中,我们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做粗拉长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围绕农产品多层次深加工增值,各级政府要培育现代农业龙头、壮支柱、促增效,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农协组织,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扶持发展绿色工业和生态农业。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传武,唐任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农业经济导刊,2007,

(2):

11-14

[2]胡正梁,王均文.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借鉴.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3):

13-18

[3]陶琳.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山东经济,2007,

(2):

135-137

[4]夏敬源.加强技术推广,建设现代农业.中国农技推广,2007,23(3):

4-7

作者简介:

徐庆国,湖南岳阳市人,汉,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导师,教授

         黄丰,湖南长沙市人,汉,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图书部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