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2376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平乐·春归何处》上课用---改后.ppt

清平乐,黄庭坚,作者简况,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又号山谷道人。

与张耒(li)、秦观、晁补之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世号“苏黄”。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幼警悟,性沉毅,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晚年坎坷,卒于贬所,年六十一。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朗读,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

惜春【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

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寂寞无行路?

寂寞,四处一片沉寂。

寂寞,词人寻不到春的踪迹,感到寂寞,无处寻得安慰,想失去了亲人似的。

翻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1、寂寞:

清静,寂静。

2、无行路:

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

换来。

春天回到了哪里?

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翻译,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1、谁知:

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2、问取:

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3、百啭:

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4、解:

懂得,理解。

5、因风:

顺着风势。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

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1、“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2、“唤取归来同住”表达什么感情?

希望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作者在这里以人格化手法,赋予春天生命。

词文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2、“因风吹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评品赏析,【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鉴赏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思春(归何处),惜春(无行路),唤春(归来住),问春(知踪迹),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鉴赏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思路,清平乐,由现实到幻觉,由幻觉到现实,思春(归何处),惜春(无行路),唤春(归来住),问春(知踪迹),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惜春,1、词中描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他们在作者表达惜春之情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婉转鸣叫于花间枝头,增添了春天的色彩;无人能知,问取黄鹂亦无解,黄鹂因风而飞,这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蔷薇花开,渲染了景色之优美怡人,也说明夏已来临,这就给寻春不懈的词人以提醒和明示:

夏天已到,春天是回不来了。

这样,不但丰富了词的内容,而且使词味更为隽永。

2、清平乐中是如何表现“惜春”主题的?

这首词不是由暮春残景引出惜春之情,而是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从问取黄鹂的期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寻春的失败之中包孕了无尽的惜春之情。

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不言“惜春”之情却表现得微妙曲折、淋漓尽致。

写作背景,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

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

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

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

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

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黄庭坚词的特色:

平淡朴实,委婉含蓄构思新奇巧妙多转折而层层深入,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发问起调。

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何不住问之?

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

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黄鹂也乘风振翼,一去无迹,眼下只有春去夏来,蔷薇花开,词人的一腔芳菲之思,亦随鸟飞春尽而不知所终。

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