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348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文档

考点二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考纲要求] 1.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近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与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一、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1.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1)黄宗羲: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表示了一种民主与法治的思想。

(2)顾炎武:

批判“家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们的思想对促进政治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换有着较大的影响。

2.民权思想的启蒙

(1)康有为:

主张人人有“自立之权”“自主之权”“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

(2)梁启超:

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力,各得其利,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

(3)谭嗣同:

提出“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的纲领性主张。

(4)严复:

指出君民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没有多少可行性,但它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3.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三民主义学说: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

(2)“五权宪法”原则:

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实行五权分立。

(3)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包含着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翔实的内容,反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互相制约、彼此监督的一系列设想,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以法律的形式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内容

(3)作用

二、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1.“公车上书”: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

2.百日维新

(1)措施:

在人事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教方面和军事方面推出了众多的改革措施。

(2)评价: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实践迈出重要一步。

3.推翻帝制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中华民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

4.捍卫共和

(1)袁世凯复辟帝制,对外卖国,对内肆意践踏民主。

(2)孙中山领导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发动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1.史料证史——民主理论的探索及实践

史料一 康有为说:

“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

”他还说:

“《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

论从史出 该史料表明康有为用近代西方进化论观点解释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依据。

史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和严格修宪程序;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论从史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重点讲解——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

(1)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2)政治:

西方列强的侵略及清政府腐朽的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迫使有志之士去救亡图存。

(3)思想:

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4)文化:

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西学东渐,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3.重要史论——康有为宣传民主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托古改制”,用传统经学包装维新变法思想。

(2)原因:

①儒家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保守性,为减轻变法阻力,他们利用孔子的招牌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③由康有为的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是由其所处时代决定。

4.史料探究——辛亥革命对民主思想的实践

史料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探究 

(1)史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

这种思想与西方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答案 

(1)关系:

“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

思想家:

卢梭。

(2)体现: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封建专制色彩的体现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皇帝的“君权神授”。

(2)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君主专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根本区别。

(3)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与封建专制主义“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有本质区别。

2.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一、“莫谈国事”

1.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训政时期开始。

2.国民党公布《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核心内容是:

训政时期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国民党。

3.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府。

二、国民大会

1.民主宪政运动:

1939年9月,各民主党派要求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全国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2.1946年12月,“制宪国大”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对全国的集权统治。

三、“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1.土地革命时期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后,对抗日民主政权的人员组成提出了“三三制”原则。

3.内战全面爆发后,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四、要求民主的呐喊——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1.1946年7月,“李闻血案”震惊中外,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2.“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孤立了国民政府。

3.新政协运动: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共商建立新中国的大计。

1.史料解史——国共双方关于民主与独裁的主张与实践

史料一 陕甘宁边区的“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论从史出 该史料反映了农民们慎重地投豆选举自己信得过的干部。

普选制度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史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

“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

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

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论从史出 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

2.史料探究——中共民主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史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史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天地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探究 

(1)史料一、史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

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1)史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史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

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后者:

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3.归纳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斗争

措施

内容或意义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实行“三三制”民主政策

团结广大群众,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行普选制度

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签订《双十协定》

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人民民主运动

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实行“双减双交”政策

提高了人们的抗日积极性

发表《五四指示》

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加速解放战争胜利的

进程

创建民主新中国

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

《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建立民主统一战线

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共同纲领》

宣告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考向聚焦

考向一 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典例1

 (2015·山东高考)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

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

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

孙曰:

两者皆是。

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

答案 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

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从两方面回答,既要看到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得失,让出总统之位的高尚品质,又要结合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来作答。

[主题深化] 近现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实践历程

(1)改良派:

维新变法,推动预备立宪。

(2)清王朝:

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

(3)革命派: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

①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原则)。

②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1946年政协会议)。

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成立。

考向二 中共在不同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尝试

典例2

 (2015·全国Ⅰ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

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

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

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

政府方面表示:

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变化:

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

(2)原因:

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

(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由受国民党领导到党派平等。

(2)问,原因可从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角度来解答;影响可从政治民主化、进步力量以及对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解答。

[主题深化]

1.抗战胜利后中国三种政治势力在国家前途问题上的认识

(1)主张

①国民党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②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

①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历史发展潮流。

②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③民主党派受挫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国民党、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人民的反对。

(3)结论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

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尝试

(1)苏维埃政府逐步健全了民主与法制。

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宪法大纲》《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1933年9~10月间,中央苏区普遍开展了一次自下而上的选举运动。

代表们纷纷表示,“把革命战争与选举密切联系起来”。

(2)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即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3)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考点训练

1.(2015·全国Ⅱ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

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答案 

(1)主张: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评价:

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中的“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等信息概括。

(2)问要从材料中归纳评价的要义即陈独秀主张唤醒民众的觉悟,然后结合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组织答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

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

或者用句老话比喻:

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

材料二 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

第六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设立临时中央审判所之权。

第十一条 参议院议决暂行法律。

——据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初稿整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定稿

(1)材料一所说的宪法指的是哪部宪法?

它确立了美国的什么政治体制?

(2)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美国宪法中的什么原则?

(3)材料三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

实行这种政治体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美国1787年宪法。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分权制衡。

(3)责任内阁制。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3.(2014·全国Ⅱ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

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答案 

(1)原因:

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意义:

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解析 第

(1)问原因从巩固抗日根据地和调动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的角度分析,特点根据材料“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来分析。

(2)问从团结抗日力量、保证民主权利、巩固政权等角度分析。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 

(1)不同之处:

材料一:

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材料二:

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

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解析 第

(1)问可从最高国务机关的确定形式、国民政府委员的构成等方面分析和概括。

(2)问的第一小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形势分析,第二小问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