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340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docx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大全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处方】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

【用法】每服6克,开水送下。

【功用】宁心安神,除痰通窍。

【主治】因惊恐而失眠,夜寐不宁,梦中惊跳怵惕。

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处方】黄耆4两(生),归尾2钱,赤芍1钱半,地龙1钱(去土),川芎1钱,桃仁1钱,红花1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来源】《医学心悟》

【处方】 半夏4.5克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3克甘草(炙)1.5克生姜2片大枣3个蔓荆子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痰饮上逆,痰厥头痛者,胸隔多痰,动则眩晕。

恶心呕吐。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来源】《金匮要略》

【处方】 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处方】黄连9克黄柏黄芩各6克栀子14枚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

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大热烦渴,口燥咽千,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煎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处方】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7.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来源】《景岳全书》

【处方】石菖蒲3钱,炒栀子3钱,鲜竹叶3钱,牡丹皮3钱,郁金2钱,连翘2钱,灯心2钱,木通1钱半,淡竹沥(冲)5钱,紫金片(冲)5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营透热。

 

【主治】伏邪风温,辛凉发汗后,表邪虽解,暂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则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昏时清,夜多谵语,脉数舌绛,四肢厥而脉陷,症情较轻者。

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120g荆芥120g白芷60g羌活60g甘草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两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

【组成】人参少用10克,熟地用6~9克,杜仲6克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用】救本培元,大补气血。

【主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加减】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古法: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

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1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干地黄各六钱[各18g]、麦冬(连心),六钱[各18g]、麻仁五味子各二钱[各6g]

生龟版生牡蛎甘草(炙)鳖甲(生),各四钱[各12g]阿胶三钱[9g]鸡子黄(生),二枚[2个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温病热邪入羁,热少真阴,因误用汗、下重伤阴液。

脉气虚弱,舌绛苔少,又时时欲脱之势。

1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90克甘草60克川芎60克当归60克白芍药60克细辛15克川羌活防风黄芩各30克石膏60克吴白芷30克白术30克生地黄30克熟地黄30克白茯苓30克川独活60克

【用法】上十六味,锉。

每服30克,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

【功用】养血荣筋。

【主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语,属血弱不能养筋者。

【加减】如遇天阴,加生姜7~8片,心下痞,加枳实3克。

13.导痰汤(《妇人良方》)

【组成】:

半夏6克,橘红3克,茯苓3克,枳实3克(麸炒),南星3克,甘草1.5克。

【用法】:

半夏四两,汤泡七次、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茯苓去皮各一两、甘草半两,炙上呋咀(是指将药用口咬碎成小块,利于熬药时药物有效成分析出),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是指蓖出药液,去掉药渣子),食后。

【主治】:

治一切痰厥,头目眩晕。

或痰饮,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漱,涤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少思。

14.涤痰汤(《证治准绳》)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各二钱半(各12g)枳实茯苓各二钱(各10克)橘红一钱半(7.5g)石菖蒲人参各一钱(各5g)竹茹七分(3.5g)甘草半钱(2.5g)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5片,煎一钟,食后服。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5.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处方】生地黄汁30毫升,芦根15克,生麦门冬25克(去心),人参15克,白蜜15毫升,橘皮10克,生姜15克。

【功能主治】主治心胃虚热,呕吐不能进食,食则烦闷。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下地黄汁,分三次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芜荑、面、炙肉、荞麦面、猪肉、大蒜、粘食及生冷食物。

1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120知母120熟地黄(酒蒸)180龟板180

   【用法】上为末,猪脊髓蜜丸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嗦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17.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别名】大羌活汤(《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经验秘方》、羌活冲和汤(《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羌活5克防风5克苍术5克细辛l.5克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治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嚼咀,水煎服。

若急于取汗,宜热服,并以羹粥助之;若需缓汗,宜温服。

亦可不用汤粥辅助。

【备注】本方主用羌活上行发散,除肌表之风寒湿邪,并善治肢体疼痛;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散邪;细辛、白注、川芎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身疼痛;更用黄芩、生地,既清在里之热,又制诸药之温燥;甘草调和诸药。

九药合用,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之征。

18.定志丸(《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

远志、石菖蒲、人参、茯苓

【主治】:

1.治目不能远视,而能近视者;2.常服益心强志,能疗健忘。

19.独参汤(《景岳全书》)

【处方】:

大人参20~30克(去芦)

【功效主治】:

补气固脱。

主诸般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

【用法用量】:

用水30毫升,枣子5个,同煎至150毫升,随时细细服之。

令患者熟睡一觉。

20.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用法】:

上十五味,哎咀。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主治】:

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

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22.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g]

【用法】:

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

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克,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主治】: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功效】:

清热燥湿止痒

23.二阴煎(《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3-5钱,当归2-3钱,枣仁2钱,酒芍2钱,甘草1钱,人参随用

【加减】呕恶甚,加生姜;多汗气虚,加黄耆、五味;小腹痛,加枸杞;腰膝无力,加杜仲、牛膝;胸闷,加广皮。

【主治】中风血不养筋,及疟疾汗多,屡散而不能止,少阳、厥阴阴虚血少而无火者。

【组成】生地麦冬各9克枣仁6克甘草3克玄参5克黄连6克茯苓9克木通5克

【主治】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喜怒无常;或疮疡疹毒,烦热失血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草20根,或竹叶亦可,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服。

24.七福饮(《景岳全书》)

【处方】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酸枣仁远志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养血安神。

【主治】气血亏虚,心神不安。

25.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五至七枚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补脾益气

【主治】适用于脏躁,以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实、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红苔少等为主症。

随着应用进展又可治疗下列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

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病。

一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感觉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一系列症状

26.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5g

【用法】先煮葛根,水煎服。

【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27.葛根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芍药6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

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2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29.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

【处方】紫河车1具(米泔水洗净,新瓦上焙干。

用须首生者佳。

或云砂锅随水煮干,捣烂),败龟版(年久者,童便浸3日,酥炙黄)2两,黄柏(去粗皮,盐酒浸,炒褐色)1两5钱,杜仲(酥炙,去丝)1两5钱,牛膝(去苗,酒浸,晒干)1两2钱,怀生地黄2两5钱(肥大沉水者,纳入砂仁末6钱,白茯苓一块重2两,稀绢包,同入银罐内,好酒煮7次,去茯苓不用),天门冬(去心)1两2钱,麦门冬(去心)1两2钱,人参1两。

【用法】每服80-90丸,空心、临卧盐汤、沸汤、姜汤任下;寒月好酒下。

【主治】男子阳萎遗精,妇人带下,素无孕育;大病后久不能作声,足痿不任地者;虚损劳伤,咳嗽潮热。

30.麻子仁丸(《伤寒论》)

【处方】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31.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处方】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0g)、石菖蒲(10g)、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甘草(10g)。

【适用病症】用于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32.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 各四两[各12g]泽泻 茯苓 牡丹皮 各三两[各9g]干地黄 八两[24g] 桂枝 附子 各一两[各3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和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

[现代用法:

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

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33.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组成:

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

主治:

养阴泻火,益肾宁心。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34.黄连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功效】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药物组成】温胆汤加黄连

川连:

6g,竹茹:

12g,枳实:

6g,半夏:

6g,橘红:

6g,甘草:

3g,生姜:

6g,茯苓:

10g

【药方用法】水煎服(成人常用剂量:

5剂)

【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3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

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本方立法:

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

36.交泰丸(《韩氏医通》)

【组成】生川连18克肉桂心3克

【用法】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

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

【功用】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按: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四科简效方》补。

37.保和丸(《丹溪心法》)

【来源】《丹溪心法》

【处方】  山楂六两(180克)神曲二两(60克)半夏茯苓各三两(各9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克),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

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胃脘证。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38.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症。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

水煎服)。

39.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处方】羚羊角(先煎)桑叶川贝(去心)生地钩藤菊花茯神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用法】上药水煎服,温服。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

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至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40.羚羊角汤(《医醇賸义》)

【处方】羚羊角龟板生地白芍丹皮柴胡薄荷菊花夏枯草蝉蜕大枣石决明

【用法】上药水煎服。

【功用】凉肝息风。

【主治】肝阳上亢,头痛如劈,筋脉抽掣,痛连目珠。

41.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

【用法】上药水泛为丸,3g/次,3次/日。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虚火牙痛,或牙齿松动、口舌生疮。

43.六郁汤(《医学入门》)

【处方】陈皮半夏苍术川芎茯苓栀子香附甘草砂仁

【用法】水煎服。

【功用】舒解诸郁。

【主治】诸郁证。

44.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当归生地柴胡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

4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麦冬五味子

【用法】上药水泛为丸,3g/次,3次/日。

【功用】敛肺纳肾。

【主治】肺肾阴虚。

咳嗽喘逆,潮热盗汗。

46.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组成: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火扰之盗汗。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47.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来源】伤寒论

【处方】玄参30克(一两),麦冬(连心)、细生地各25克(各八钱),大黄9克(三钱),芒硝5克(一钱五分)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大便秘结,口干唇燥,舌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48.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处方】牛黄朱砂黄连黄芩栀子郁金

【用法】炼白蜜为丸,每丸重1.5g,口服,一次2丸,一日2-3次,儿童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主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

神昏谵语,身热,烦躁不安,以及小儿惊厥,中风窍闭等证。

49.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各90克。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二至三次,白开水送下。

亦可作汤剂,用量参照原方酌定,水煎温服。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症见腹痛喜温喜按,泻利清稀,腹满食少,呕吐,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或脾胃虚寒引起的失血,小儿慢惊,喜唾涎沫,胸痹 霍乱等。

50.杞菊地黄丸(《医级》)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枸杞菊花

【用法】炼蜜为丸,每次3g,每日3次。

【功用】滋肾养肝。

【主治】肝肾阴虚而致两目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

51.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处方】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

【用法】上药均生用,共为细末。

每服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口眼歪斜。

5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

【处方】羌活独活各3克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各1.5克蔓荆子

0.9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服。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53.清热化痰汤(《证治准绳》)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橘红 半夏 麦冬 石菖蒲 枳实 木香 竹茹 黄芩 黄连 南星 水煎,加竹沥姜汁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

【主治】治中风痰热,神气不清,舌强难言。

54.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