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150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第2课时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docx

第四章第2课时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第2课时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能级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述群落的演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课前热身]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叫做群落。

不同群落物种的数量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在火山岩和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分别属于演替和演替。

[典题推荐]

例1.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A、以木本植物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化肥D、植物群体分层结构显著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植物群体分层结构显著,生态系统中叶面积指数较高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因而可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例2.假若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时,一个死掉了,另一种生长要好得多。

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共生C.竞争D.捕食

解析:

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时,一个死掉了,另一种生长要好得多。

说明它们不是共生关系,因为共生关系的生物分开对双方都不利甚至会引起一个个体的死亡,不会出出长得更好的情况。

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分开时不会引起一方的死亡。

例3.(多选)轮作就是在同一块田上,按规定种植计划,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这样做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用下列说法对其解释恰当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营养B.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以改变原有的食物链,防止虫害D.防止土壤肥力枯竭

解析:

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是不同的,在同一块田上,按规定种植计划,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由于充分利用了土壤中的矿质营养,有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枯竭。

由于不同的农作物都能很好地生物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由于轮作,可以改变原有的食物链,因而可以达到防止虫害的目的。

例4.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我国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状况。

(2)图中纵排表示该群落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现象。

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影响。

(3)图中横排表示该群落的结构,表明由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解析:

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地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同时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要点整合]

1.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如下图所示)

 

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

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一方面避免了相互的概率,有利于物种的保存与存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各个层次的利用。

猫头鹰————森林上层

大山雀————灌木层

鹿、野猪————地面活动

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区分种内斗争和竞争及其它种间关系

种内斗争和竞争

种内斗争和竞争都是生物个体之间因生存条件的矛盾(包括食物、栖所、配偶等)而发生的斗争。

种内斗争是关系,发生在生物的个体之间。

竞争则是种间斗争的表现,发生在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之间。

竞争的双方若面对具有丰富且能足以满足双方生存的栖所或食物来源,则彼此都会“相安无事”。

因此,竞争的矛盾是因第三方(食物、栖所等)引起的而不直接发生于双方内部。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共生

 

相互,彼此: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和根瘤菌,肠道中的某些细菌和人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和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牛和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和兔,青蛙和昆虫

3.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

时间

经历的时间

经历的时间

主要影响因素

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随堂演练]

1.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食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关系中,不属于种间斗争的是

A.敌害与鳄鱼B.鳄鱼与小鸟C.鳄鱼与小虫D.小鸟与小虫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那时不允许打猎),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年份

狼种群数量

驼鹿种群数量

1970

10

90

1972

12

115

1974

20

145

1976

25

105

1978

18

95

1980

18

98

3.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4.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5.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D.种间互助

6.有一种草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取食这种草的鳞翅目昆虫分泌保幼激素,使这种昆虫幼虫迅速变为成虫,从而减少对草的危害。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自然选择B.种间斗争C.生态自然平衡D.适应的相对性

7.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

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

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

8.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9.

右图表示当鱼的密度上升时,鱼产量、个体生长量、食物量和寻食耗能量的变化曲线。

其中能代表鱼个体生长量的曲线是

A.1B.2

C.3D.4

10.生态学家G·F·Gause在容器中培养以细菌为食的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

()

 

 

a.有尾草履虫b.双小核草履虫

只有一种草履虫生长时-----该种草履虫在与另一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该种草履虫的生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种群与a种群为捕食关系,b种群依赖于a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是“胜利者”

C.a、b种群单独培养时,呈S型增长,制约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

D.a种群密度达64、b种群密度达105时,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衰退型

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2.在森林中一颗因枯朽而倒地的树杆上,长满了蘑菇和木耳,其根本原因是蘑菇和木耳

A.必须互指依赖才能生存B.都是营腐生生活的

C.所需的生态因素相类似D.都不进行光合作用

13.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

青霉素.右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A、①图,b表示青霉菌

B、②图,a表示青霉菌

C、③图,a表示青霉菌

D、④图,b表示青霉菌

14.在一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马利筋和其他绿色植物、两种斑蝶、鸟、兽等动物。

马利筋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大多数动物不取食它。

但斑蝶A却以马利筋为食,并将毒素贮存在体内,马利筋与斑蝶A的种间关系属于

A.捕食B竞争C寄生D共生

15.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

下面列举的情况中除……外,均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16.下列现象是种群密度过大时将会引起的生态学反应,指出其中错误的一项()

A、寄生虫增多B、传染病易于流行C、竞争加剧D、出生率升高

17.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竟争关系,N1为竟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18.研究性学习小组观察到某片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有食草昆虫、青蛙、食虫鸟和蛇类等动物活动,决定调查该片农田中大麦与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并探究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1)调查种群密度时,所取样方为长和宽各1m的正方形,各样方的统计株数如下表:

样方

1

2

3

4

5

6

大麦

152

148

143

158

143

138

狗尾草

4

7

7

4

6

11

根据上表数据,可计算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麦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是株/m2。

(2)该农田中,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请依据调查情况,写出该农田中由于食物关系而有可能形成的食物网。

(3)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和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

如果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生长得明显矮小。

研究性学习小组设想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们用完全培养液(甲)、已培养过大麦的培养液(乙)做了以下实验:

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

A组用甲液培养,B组用乙液培养,实验容器、空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如A组。

由此得出结论:

大麦的根部的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

问:

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否足以证明上述结论?

请说明理由。

19.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一.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农田管理中的间苗和除草为了()

A.缓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B.促进种内互助

C.减轻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D.加剧种间斗争

2.以下关于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内斗争都发生在一个种群之内

B.不同种群个体之间可以正常杂交

C.种群的增长数量若超过环境的负荷,种群和环境都会受到破坏

D.相同环境下不同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3.秋天大雁南飞时,常常排成“人”字型,与这种现象的解释相关性最强的一项是()

①种间互助②种间斗争③神经调节④体液调节⑤神经体液调节⑥种内互助⑦种内斗争⑧食物⑨温度⑩光

A.①③⑧B.④⑥⑨C.⑤⑥⑩D.⑤⑦⑨

4.如果将下表的这两种微生物在一起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B.捕食C.共生D.独立生长

5.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A.乙B.丙C.丁D.戊

6.下图表示的是鹞鹰对不同的鸽群进行攻击时的成功概率,并以此表示鸽群的功能。

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①单独的鸽子被抓住的概率比在鸽群中的鸽子小②鹞鹰攻击较大群体的鸽群时不大容易成功③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④攻击成功的比例与鸽群的数量成反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7.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C.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D.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8.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鲈鱼的成鱼以鲈鱼的幼鱼为食

9.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M以N为食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10.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⑤

1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B.a<b+dC.a>b+dD.a<c+d

12.在森林中一颗因枯朽而倒地的树杆上,长满了蘑菇和木耳,其根本原因是蘑菇和木耳

A.必须互指依赖才能生存B.都是营腐生生活的

C.所需的生态因素相类似D.都不进行光合作用

13.如图表示a、b两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下列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

当环境温度在-2℃~40℃范围内呈季节性变化时:

A.只有b能够生存B.a和b都能生存

当环境温度在-2℃~6℃范围内呈昼夜变化时:

C.若a与b不存在竞争关系,a和b都可以生存

D.如果a与b是竞争关系,b有可能消失

14.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这属于C;当环境中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乳酸的数量即维持在一定水平,这种现象属于

A.寄生B.种内斗争C.种间竞争D.种内互助

15.环境条件变差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

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B.层次变少,层次结构不变

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6.下列对于种间相互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间生态范围重叠越大,竞争越激烈B.激烈的种内斗争引起食性分化

C.为保护雷鸟群,增加其数量,应尽量捕杀雷鸟的天敌

D.受保护的没有动物牧食的草场,生产力大于有动物牧食的草场

17.将叶片捣碎成汁,加入一些池塘中的泥,放置于黑暗中,在10d内,每天

取样检查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右图所示,下述的结论成立的是:

A.生物①②③④均不可能是生产者B.生物②可能以生物①为食

C.生物②紧随生物①的出现而出现D.生物④可能是捕食者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18.(16分)某些植物根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用于抑制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这称为他感作用。

大麦、玉米、向日葵、苜蓿等植物,是杂草的天然抑制者,又叫“闷盖庄稼”。

(1)为了验证大麦对邻近杂草生长具有他感作用。

请根据所给材料器具,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预期实验现象。

材料器具:

大麦种子、狗尾草、长与宽各为50cm的栽种盒、剪刀、喷水壶、天平、直尺等。

方法步骤:

第一步:

选取A、B、C三个栽种盒,在栽种土壤表面画5×5cm的小方格,每小方合格中心放一粒大麦或杂草种子。

三个栽种盒的播种方式依次为:

A:

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C:

_____。

第二步:

洒上少许细泥土覆盖种子,喷水壶浇水,把三个实验栽培盒放在_______(相同或不同)的20℃左右环境中培养2~4周,每天均保持足够时间的___________。

第三步:

每天观察记录,统计盒内植株的等数量特征。

比较三个实验栽培盒的植物特征差异。

预期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证实大麦分泌物具有抑制狗尾草的生长作用,请你设计实验方案。

19.(14分)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

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_____________。

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写出两种方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