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029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docx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

21世纪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世界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老龄化速度和老龄人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指标。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7%,那么该国家就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1.39亿,占总人口11.21%;。

就是说,从1999年起我国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至上百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

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同时,瑞典、日本及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己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1万至3000美元的占28%,而我国直到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

这些说明我国“未富先老”,提前进入了老龄化国际行列。

根据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老龄化社会的及早到来,使我国的老年人和退休人员“骤增”,关心和满足老年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特别是他们在终末期的护理需求,不仅是社会老年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稳定在职年轻人情绪,乃至稳定整个社会,有力维护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大事。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6.96%,60岁以上人口人,占总人口10.2%,2001年,65岁以上人群比例也将达到7%多的国家,据人口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已有1.67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到本世纪中期将达到4亿,比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四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据人口专家估计。

本世纪三十年代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都世界老龄化

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

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

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15%左右。

2011年以后的30年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

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

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

从现在起到2050年之间,60岁以上的人口将从大约6亿增至20亿。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老化的更快,发展中世界的老年人口预计将增长4倍。

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20万人相比较,47年中增长了2.36倍,年均递增2.6%,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6%的一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4%提高到7.0%,提高了2.6个百分点,近十年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递增3.4%,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1%的2倍多,如按3.4%的速度推算,2002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420万人,占总人口7.3%。

如按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调查人口总数的8.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0482万人,比人口普查数增加1671万人,年均递增9.0%。

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很惊人的,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以平均百万人的速度增长。

,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相当于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的人口总数。

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由于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抚养比由1964年的6.4%上升到2002年的11.6%,城镇离退休人员由1978年的314万人增加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了12.4倍,与在岗职工的比例由1978年的31人降为2.5人,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17.3亿元增至3646亿元,增长了210倍,年均递增25%,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递增18.9%,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递增9.4%的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5%上升至3.6%,上述数字均反映了城镇离退休金的增速快于经济的增速。

未来十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以平均每年百万人以上的速度增长,

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陕西8.0%,共14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

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为7.3%,高于农村6.3%的一个百分点。

二十一世纪初,全人类的生命期望值已达到男性平均七十岁、女性平均七十一岁。

与过去相比,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提高了一倍,这是过去几千年间不可想像的人间奇迹。

今天,中国人的生命期望值也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法做到也不想做到的伟大的历史功绩。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社会形态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已经步入“老年社会”,国家人口统计公报显示,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百分之十,也就是“老年人”已超过一亿三千万,已超过俄罗斯总人口的半数。

  李立国介绍,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

2007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5183。

2万人,其中企业职工13690。

6万;离退休职工4953。

7万,企业为4544。

0万

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

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

1。

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

1。

2002年全国平均老年抚养比为11.6%,以上海为最高,达17.7%,浙江15.4%,天津14.4%,北京13.9%,江苏13.9%,湖北12.9%,重庆12.8%,广西12.5%,在12%以上的还有安徽、四川、湖南;以青海、宁夏为最低,在8%以下。

10年中我国老年人口增长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增幅“跑步前进”,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发展到三四个人中就有1个,且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底对20省2万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在1992-2000年的八年中平均收入水平,城市老人增长3.1倍,农村老人增长1.7倍。

对生活的满意度,城市达70%,农村达60%。

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551元提高到2002年的8849元,增长了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2.4倍,年均递增5.2%,离退休金占社会保险福利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22%上升至70%左右。

社会保障杂志社2001年对1080离退休人员的调查,认为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占60.4%,略有结余的占19.4%,两者共占八成。

城镇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入不敷出,离退休人员从1978年的314万人增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12.4倍,平均年递增12.1%,同期离退休金从17.3亿元增至3646.2亿元,增长210倍,每年递增25.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年均递增6.4%,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速度,离退休金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提高到3.6%,1978年31个职工有一退休人员,2002年2.5个在岗职工中就有一个离退休人员,反映了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给国家和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由于养老保险金在文革后没有按规定预留,中断了养老保险金的提取和积累,养老保险的隐含负债的补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据有关专家的估算缺口高达5万亿元左右;一些效益差的企业欠交保险费的现象很普遍,累计欠交达1500亿元,致使社保基金不足,个人帐户空帐运行,给养老保险造成很大困难。

目前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目前空巢家庭已占30%,京、沪、津大城市己达30%以上;第五次人口普查,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199万人,占13.6%,丧偶的老人占38%。

此外,患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就有一千多万人,以上几类老人共有几千万人,他们极需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

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公报显示,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包括港澳台),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13亿多)。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而且每年还以3.2%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18年,老年人口将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到1/3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数已达近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且每年以3.2%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也越来越突现出来,老年人心理需求能否满足,不仅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直接影响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我们关爱老年人,尊重与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保障,而且也必须在心理精神方面给予满足。

 世界各国的人口专家认为,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比例将大大缩小,经济活动增长的速度会有所放慢;中国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被迫在短短18年中完成了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人口骤然衰老,国家难以从容应对

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不久前介绍,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

老龄化已经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成为“十二五”严峻挑战之一

“老年人”是自然法则法律化的一个概念,“退休”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法律制度;其次,我国的退休制度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强制退休与灵活退休并存,老年人和退休不能等同。

2011年2月25日25日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在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相当于整个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

据预计,2050年我国将有1/3的人是老年人,而80岁以上的人将达到1亿左右。

麻烦的是,我国属于“未富先老”。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透露,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预测,上海市老龄化高峰将出现在21世纪30年代,将在500万以上;据预测,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73万,2030年达到330万。

医保人数少于1.1亿

养老保险:

200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506万人,全国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621元。

同年,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收入总额为2595亿元。

失业保险:

2003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0373万人,全年共为742万失业人员提供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

医疗保险:

200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090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975万人,退休人员2927万人。

3个在职人养1个退休人。

预计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

胡晓义表示,如果现行政策不作调整的话,那时候将需要十个在职人养活四个或者更多的退休人。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伴随着老年病患病率的急骤升高。

如随着年龄的增高,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Alzheimer痴呆等疾病的患病率均显著升高。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120万~150万,致残者约500万~600万,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

据1991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家庭病床60.8万床,其中81.2%为老年人占用。

到2000年,有条件的大城市设立老年病医院、老年人护理院或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地(市)、县(市)医院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病专科门诊,街道和乡镇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医疗站,广泛建立老年家庭病床,送医上门。

“九五”期间,国家科委把老年疾病的防治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也于1995年12月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老年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并抽出老年卫生工作对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几率达4.8%,而到80岁则上升到15%-20%。

据估计,我国现有600万左右老年痴呆患者,约占世界总病列数的1/5,其死亡率堪比癌症。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老年痴呆仍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对老年性痴呆护理的需求迅速增加,有效地预防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患者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释,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切忌使用伤害患者感情和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

方法:

采用自编《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对全国28个省(市、区)进行随机取样。

分别对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婚姻、职业)、不同居住形式以及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全国取样老年人表现为生理需求水平最高,认同需求最低(F=2537.23,p<0.001)。

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心理总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水平逐渐下降(F(心理总需求)=50.67,p<0.001;F(认同)=199.24,p<0.001;F(自我实现)=59.43,p<0.001));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心理总需求水平逐渐增高(F(心理总需求)=38.28,p<0.001;F(交往)=19.05,p<0.001;F(认同)=38.28,p<0.001;F(自我实现)=120.10,p<0.001),体力劳动者的心理总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水平低于脑力劳动者(F(心理总需求)=74.72,p<0.001;F(交往)=72.63,p<0.001;F(自我实现)=144.00,p<0.001)。

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较高(F(50-60)=21.68,p<0.001;F(61-70)=19.75,p<0.001;F(71-80)=17.18,p<0.001;F(81以上)=13.97,p<0.001;F(文盲半文盲)=6.54,p<0.01;F(小学)=15.36,p<0.001;F(初中)=6.53,p<0.01);绝对空巢老人的生理需求高于相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F(2,5448)=3.40,p<0.05)。

不同养老模式下,敬老院的老年人心理总需求最低(F(2,4643)=12.45,p<0.001);老年公寓居住的老年人交往需求高于其他养老模式下老年人(F(2,5560)=52.36,p<0.001)。

结论:

中国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心理总需求有着年龄效应和文化水平效应。

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点不同。

2009年3-6月在福建(1332)、江山西(1301)苏(995)河南(672)北京(444)、广西(327)等全国28个省(市、区),随机抽取社区居民、老年爱心护理站住户以及在养老院居住的老人,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入户进行调查。

问卷包含四个维度:

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认同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具体如下:

生理需求:

2题。

反映老人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等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

交往需求:

5题。

反映老年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

认同需求:

4题。

反映老人希望自己的能力或某方面为他人或组织所肯定。

自我实现需求:

6题。

反映老年人有意识的提高自我、发挥潜力,希望加强身份或实现愿望等,最终成为个体渴望成为的人。

退休前工作:

工人1924名,占30.4%;管理人员1380名,占21.8%;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1139名,占18.0%;农民854名,占13.5%;军人88名,占1.4%;商人149名,占2.4%;服务人员150名,占2.4%;其他554名,占8.7%。

缺失101名,占1.6%。

已婚4126名,占65.1%;未婚109名,占1.7%;离异229名,占3.6%;丧偶1747名,占27.6%。

缺失128名,占2.0%

1、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3712名,58.6%;老年公寓1674名,占26.4%;敬老4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之后老年人的第四大杀手。

该病是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且随年龄增长而成倍增加,年过60岁,患病率为4%—8%,65岁后增加到10%,80岁后会超过30%。

而中国老年痴呆的患者数也呈显著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患者总数约有600万,居世界首位,全球患者中大约1/4在中国。

“遗憾的是,中国患者中只有15%来医院就诊,主要是因为老百姓对老年痴呆症缺乏认识,误以为是老糊涂了。

”洪震教授说,“其实老了未必就糊涂,而老年痴呆症也绝不是‘老糊涂’这么简单。

5、养老经费来源:

凭借个人劳动所得者752人,离退休工资者3985人,养老保险者585人,有子女供养者1274人,依靠社会救济者213人。

其中仅有一项收入来源的5543人,有两项经济来源的559人,三项经济来源的44人,四项来源的4人。

缺失189名。

对生活满意度:

要求被试对“现在生活中的总体满意程度”进行自评。

独居组、夫妻同住、非空巢三组间差异显著(χ2=51.347,P<0.001)。

夫妻同住组对生活比较满意的比例(54.19%)显著高于个人独居组(49.0%)(χ2独-配=42.65,P<0.001)、子女同住组(47.1%)(χ2子-配=20.52,P<0.001)。

与子女合住老人对生活满意的比例显著低于独居老人满意的比例(χ2子-独=11.56,P<0.05

空巢老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如老年人的孤独和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家庭“空巢”综合征,即是专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留在家里的老人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可表现为:

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甚至流泪哭泣、自责倾向

经济生活状况:

院615名,占9.7%。

缺失338名,占5.3%。

2、居住形式:

与子女合住2100名,占33.1%;个人独居1745名,占27.5%;与配偶合住2041名,占32.2%。

缺失453名,占7.1%。

3、能否自理:

自理者4506名,占71.1%;半自理1113名,占17.6%;不能自理623名,占9.8%。

缺失97名,占1.5%。

4、生活满意度:

非常满意1468名,占23.2%;比较满意3037名,占47.9%;一般1398名,占22.1%;不太满意251名,占4.0%;非常不满意46名,占0.7%。

缺失139名,占2.2%。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傅双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江苏老年

心理关爱研究中心示范基地主任

本次数据中,空巢老人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总需求,具体为:

交往需求高于非空巢老人,高中以下的低学历组的自我实现需求大于非空巢老人。

空巢期的出现,父母与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意味着家庭代际关系开始发生重要的变化。

老人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社会功能也相应改变,可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角色转换。

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帮助空巢老人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夫妻关系”。

此外,针对空巢老人,可推出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独居老人的日常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鼓励其拓宽人际交往、培养个人兴趣、参加公益性劳动、发挥余热。

其中,作为绝对空巢老人的独居老人,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大于其他老人,并在61-70岁时表现出最强烈的交往需求。

提示社会要加强对独居老人基本日常生活水平的关注。

此外,独居老人的认同需求是三种居住形式中最低的。

分析原因,与子女、配偶同住的老人,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家庭上,因此更希望得到亲友、子女的肯定,也更希望得到外界的赞同与支持。

目前在我国,社会各界对养老居住模式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第一种观点是以居家养老为主。

认为居家养老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点,是符合国情的最好选择,也让很多老人对敬老院等社会机构持回避的态度。

第二种种观点是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家庭养老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三种观点则倡导养老居住方式社会化。

以机构养老为补充。

在养老居住选择的问题上,老年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如个人经济能力、地区自然条件、家庭结构、社会风俗观念以及老年人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等。

对于近一年来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向被试询问“个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是否能够自理”得以体现。

三组间差异显著(χ2=1331.03,p<0.001)。

居家养老组中能够完全自理的比例(88.0%)高于“老年公寓”(47.63%)(χ2家-寓=1148.85,P<0.001)和“敬老院”(44.40%)(χ2家-院=941.26,p<0.001)二组。

2.2对生活满意度不同养老形式三组间差异显著(χ2=70.42,p<0.001)。

老年公寓组(25.94%)对生活满意的比例略高于敬老院组(24.87%)、居家养老组(22.14%);对生活比较满意的比例,老年公寓组(52.91%)高于敬老院组(43.04%)(χ2寓-院=60.08,p<0.001)、居家养老组(49.42%)(χ2寓-家=42.62,p<0.001)。

“敬老院”的心理需求显著低于“居家养老”(p<0.001)和“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