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655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docx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2、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其中,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基本、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7、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个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有这个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是其代表人物。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美国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持这一观点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8、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9、古代中国: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两类“序”,“校”

商代出现正规的学校场所,有“大学”“小学”“痒”“序”。

10、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11、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2、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13、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4、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14、古罗马教育:

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培养雄辩家。

15、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16、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意大利维多利诺,尼德兰埃及是莫斯,法国拉伯雷,蒙田等。

17、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教育的多元化是社会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第二节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

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上

学说的核心是“仁”“礼”,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孔子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5、孟子:

“性善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荀子:

“性恶论”

7、墨家:

“兼爱”“非攻”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8、《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9、西方教育学思想主要源于: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问答法:

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由内而外,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

(2)柏拉图《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值得注意的是,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10、培根首次突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被公认为是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确立的班级授课制。

12、卢梭——《爱弥儿》

13、康德——《康德轮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

14、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家。

15、洛克——《教育漫话》,他提出“白板说”

1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他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教学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1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论: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8、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19、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梅伊曼、拉伊

20、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21、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

2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3、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等人提出的教育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化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布鲁纳: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其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3)瓦根舍创立: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

第一节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7、教育的人口功能的体现:

(1)减少人口的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有助于人口迁移

8、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9、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0、学校的沟通形式: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两种形式。

11、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3、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4、校园文化:

就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5、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16、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的人际关系等。

其中,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第2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人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4、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5、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6、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内涵:

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2)代表人物:

孟子、佛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3)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7、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内涵: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3)华生说:

“给我一打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人”。

8、辐和论(二因素论)

(1)施泰伦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中提出: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2)吴伟士(伍德沃斯)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这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与施泰伦的观点不同,他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3)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9、总体看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但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例子。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

11、“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12、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他的“成熟势力说”。

13、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等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1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15、教育:

从逻辑上讲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16、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7、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18、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9、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心理内化形式包括:

道德内化、知识内化和智力内化。

20、个体社会化包括四个方面: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

21、教育万能论:

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代表人物:

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22、教育无用论:

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

代表人物:

柏拉图、高尔顿。

23、个体主观能动性:

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是社会实践活动。

其作用: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25、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26、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

27、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儿童身心发展由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28、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9、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现: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根据个别差异性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第三章

第1节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3、教育方针: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结果的根本依据。

5、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6、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居于第二层次,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求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8、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

9、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

帮助少年起飞”。

10、教育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11、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3、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16、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荀子、赫尔巴特、巴格莱。

【“君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7、教育无目的论:

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18、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

第2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993年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4、1995年,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基本点主要表现在: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6、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只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

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

(2)智育:

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3)体育: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是五育的灵魂

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

体育则是物质保障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7、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精神

(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

8、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片面追求升学率给我国教育造成的危害:

(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1)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2)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9、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10、素质教育: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的教育。

11、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任务:

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要义: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12、素质教育的内涵: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13、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4、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做学习的目的。

(7)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15、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

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3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2、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3、狭义的教育制度: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机构。

4、现代学校最早发源于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前后。

5、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6、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7、美国单轨制

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8、苏联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欧洲双轨学制。

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9、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0、前制度化教育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11、制度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