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491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考点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1)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

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3)结构基础:

反射弧。

2.反射弧

(1)上图中反射弧的组成(填数字及名称)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此反射弧含3个神经元,若此反射表示膝跳反射,则图示不应绘出[⑥]中间神经元。

(3)图中由于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a、b为灵敏电流计,若刺激④,则a、b的指针偏转情况是:

a不偏转,b发生两次相反偏转。

(4)直接刺激④,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5)⑤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1.判断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的叙述的正误。

(1)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

【提示】在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

(2)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提示】酸梅色泽、形状直接刺激视觉感受器,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然后通过传出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

(3)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

【提示】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由于没有经过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4)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

【提示】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为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等。

(5)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

2.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数字1~5代表反射弧的五部分。

请据图回答:

(1)如果用解剖针破坏3脊髓灰质(神经中枢),分别用有效刺激(正常情况下足以引起兴奋)刺激1处和4处,能否引起5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2处传入神经剪断(或阻断),分别刺激1处和4处,能否引起5效应器发生活动?

若发生活动,是反射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

(1)

(2)可知,正常生理状态下,完成反射必须有完整的;2处神经具有功能;4处神经具有功能。

(4)某运动员腰部受伤,不可能损伤右下肢运动的;若右侧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可能或脊髓内的受损。

【答案】

(1)刺激1处不能引起5的活动,而刺激4处(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直接传到5(效应器)使其活动

(2)刺激1不能引起5的活动,刺激4能引起5发生活动。

由于反射弧不完整,刺激4使5活动不属于反射(3)反射弧传入传出(4)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①感受器,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②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④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⑤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和活动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才能完成

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点警示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反射的进行需要适宜的刺激,若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视角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考查

1.(2017·湖北省七校联考)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A.①②B.③④

C.④⑤D.⑤⑥

C[要保证反射的正常进行,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

人体的传出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

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说明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腹部侧的神经中枢④或图中的⑤传出神经。

2.(2017·湖南省四县区高三联考)关于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不正确的叙述是()

反射弧组成示意图

A.①~④依次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感受器

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神经元A又能传到神经元C

C.C点接受刺激后该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Ⅱ上含有的神经递质受体,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

B[根据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判断出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A正确;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传到A,不能传到C,B错误;C点接受刺激后,该部位的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点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2)传导过程

在兴奋部分(②)(填数字)和未兴奋部分(①或③)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

(3)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

(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膜电位表现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K+外流

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Na+内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

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

A.轴突—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

1.判断下列有关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的叙述的正误。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提示】动作电位时,由于Na+大量内流,因此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

(2)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提示】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化学信号(或神经递质)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3)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

(5)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

(√)

(6)刺激某一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

【提示】原因为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2.辨析下列图示,完成相关问题:

(1)在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

(用图示表示)

【答案】

(2)图乙中③、④为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

判断依据是什么?

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答案】图乙中④为突触后神经元,③为突触前神经元,判断的依据是③内有突触小泡,④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

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③→④。

(3)若释放的⑥是乙酰胆碱,则其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

【答案】兴奋。

(4)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答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因此D所示符合题意。

1.牢记3个原理——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膜电位:

内负外正机理:

K+外流

刺激↓

动作电位膜电位:

内正外负机理:

Na+内流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原理

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示:

②兴奋的传导形式与特点: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原理

①传递过程:

②特点:

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传递兴奋或抑制去向:

发挥完作用后,被酶解或移走

③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该神经元的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加大,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逆转变化。

2.辨析与兴奋有关的物质运输方式

(1)静息电位时K+外流;运输方式:

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运输方式:

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外流;运输方式:

协助扩散。

(4)神经递质的释放;运输方式:

胞吐。

混淆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

3.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

视角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2017·山东省押题卷)神经元接受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离子分布发生改变

B.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C.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D.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能影响兴奋的产生

B[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离子分布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B错误;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由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提供,C正确;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2.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K+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用含有不同Na+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运输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

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峰值

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D[K+进入神经细胞内部是逆浓度梯度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的过程,A错误;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膜外Na+浓度越高,膜电位越大,根据图中动作电位的大小可以判断,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B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内流有关,C错误;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的Na+浓度,由于Na+进入细胞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当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等于或低于细胞内部Na+浓度时,Na+不能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图析膜电位的产生机制

1.曲线表示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情况。

2.a线段: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

3.b点:

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4.bc段: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段:

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6.de段:

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

视角2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2017·大连市一模)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d处为组织液,若刺激神经元甲,则在神经元丙上可检测到动作电位。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3个突触小体

B.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刺激c处,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兴奋由d→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C[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2个突触小体,A错误;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刺激c处,可观察肌肉的变化,同时测量电表处有无变化,C正确;兴奋由d→e,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4.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C[由图示信息可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够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两者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由题图可知,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膜上,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影响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因而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考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

2.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与这一功能相关的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功能分区和受损表现如下:

(3)学习和记忆

①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③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判断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及大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的正误。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

【提示】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2)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是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功能。

(√)

(3)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水盐平衡中枢。

(×)

【提示】水盐平衡中枢位于下丘脑中。

(4)“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

(5)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

【提示】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2.由某种生理或病理现象推断参与或受损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参与或受损的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参与

聋哑人表演

“千手观音”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脑干、脊髓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视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2017·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考)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D[A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和C均为仅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排尿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故D正确。

2.(2017·河北衡水中学期中)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C错误;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真题验收|感悟高考淬炼考能

1.(2016·全国乙卷)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B[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故A项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故B项错误。

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故C项正确。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故D项正确。

2.(2013·海南高考)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B[神经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A、C正确;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突触前膜没有受刺激则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B错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3.(2012·新课标卷)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C[看到酸梅时唾液会大量分泌,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所以效应器是唾液腺。

人看到酸梅时,联想到酸梅的味道,从而引起唾液分泌,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是酸梅的色泽并不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该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参与,在相邻神经元的突触中将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4.(2016·全国甲卷)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解析】

(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

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

(1)C能

(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

5.(2012·新课标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图(a)图(b)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c是,d是。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理解反射弧的组成及分级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

人体屏住呼吸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

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答案】

(1)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