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259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docx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

《论语》选段: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

朱子曰: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克己复礼

文化思想

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

(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材料2: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

材料3: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材料4: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5: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

(译:

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文化思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孔子的行为呢

五、仁者爱人

文化思想

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六、君子之风

文化思想

儒家的道德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1分)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3分)

(1)节选的几个章节,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2)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从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

3.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

八、周而不比

文化思想:

与人为善——友好交往“诚”与“信”——诚实交往“和而不同”——“适中”交往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

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一、诲人不倦

文化思想:

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练习: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4分)

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2)

(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种教育原则

(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十二、高山仰止

思想内涵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

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

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

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练习

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

(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2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十三、沂水春风

文化思想

礼乐治国

《沂水春风》记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

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

从表面上看,四人答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孔先生的“礼志”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革新的一面,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举贤才”等。

因此,我们在欣赏孔子的“礼”时,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探究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点!

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

“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这一入世精神的。

(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

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十四、中庸之道

文化思想

1、中庸之道:

“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顾名思义,“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但它不同于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它和折中主义截然不同,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

2、和而不同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 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

“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