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194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声诊断全汇总.docx

超声诊断全汇总

超声诊断学基础

概述

(一)超声诊断的概念

利用超声波探查人体器官诊断疾病的方法简称超声波诊断,又谓超声诊断。

包括超声原理,仪器构造,显示方法,操作技术,记录方法及对回声讯号的判断分析。

是声学,电子工程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是形态学的诊断。

(二)超声医学的发展史

 超声诊断起于40年代,1942年用于医学,由德国精神病医生Dussik首先将A型用于颅脑的诊断,开创超声医学新的领域。

    1952年美国Howry医生开始研究B型切面显象,临床应用价值更加提高。

1954年瑞典的Edller医生首先用M型(超声光点扫描法)诊断心脏疾病。

 1957年日本里村茂夫首先用D型诊断心脏病。

我国超声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50年代:

A型广泛用于临床,肝、脾、妇科等。

(1958年上海六医院首先使用)

60年代为A型普及,61、62年北京、武汉先后开展。

80年代B型迅速发展,彩色多普勒应用扩大了应用范围,同时提高了诊断水平。

▲(三)超声的种类

超声信息的显示方法有多种,A、B、M、D型。

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使用:

A型:

(原始超声检查仪)为幅度调制型。

它是根据波的高低、稀密和波形的特点诊断。

特点:

测值较准确,病灶及物理性质。

B型:

为辉度调制型,是在A型和M型显示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二维切面显示方式。

由于能将瞬间动态的反射信息连成图象,又称实时显像。

是以光点的多少及回声的强弱连成一片。

切面图像与解剖接近,提高诊断率。

B型分:

凸面扫—弧形,视野广,适合腹部和妇产

扇扫—较小接触面而获得较大视野,适于心脏。

线扫—适用于浅表器官。

D型:

为差频示波型,应用Doppler原理测定心脏

大血管内任一点的血流方向、速度及性质。

多普勒效应:

指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在连续介质中作相对运动时,所造成的接收频率不同于发射频率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

彩色编码技术是由红、蓝、绿三种基本颜色组成,当频移为正时,以红色来表示,而兰色则表示负的频移。

将立体图象以投影图或透视图表现在平面上的显示方式,可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该立体目标。

三维图像是用一系列二维彩色多普勒图所重建的彩色图像。

二、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

(一)声与超声

声:

是一种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以纵轴波的形式传播,使介质粒子产生压缩及驰张,交替变化来传播能量。

1、声波:

由声振动激起的一种疏密波

2、声的单位:

1Hz(赫兹)=1次/秒

超声与能听到的声音一样都是物质振动形成的,振动往复一次称一周。

物理学上用Hz表示。

3、声的分类:

可闻声、超声、次声

频率范围:

16-20000Hz、>20000Hz、<16Hz

次声与超声是人类听不到的两种声

波,在自然界中超声是客观存在的(如蝙

蝠能发出超声做飞翔导向工具,借助超声

的反射,准确捕捉昆虫)

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c=f×λ

可见在同一个介质中,速度不变,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穿透力越弱;

频率越小、波长越长——分辨率越差,穿透力越强。

分辨力

探头频率越高,分辨力越高。

近场区:

近场声束宽几乎相等,分辨率好。

远场区:

声束开始扩散,使图象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由于人体各种组织脏器的声速不同,声束在经过这些组织间的大界面时,产生声束前进方向的改变,称为折射。

(可产生误差)

(3)散射

小的界面(界面尺寸小于声束的直径对入射超声产生散射显象,使超声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向各个空间方向分散辐射。

故散射无方向性。

散射为脏器内微小结构信息(凹凸不平界面时)血管中10—100个红细胞聚合即可产生。

(4)吸收衰减

吸收: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粘滞性、导热性等因素,一部分声能不可逆转地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使声能损耗,称为吸收。

衰减:

由于界面上的反射、折射、远场扩散以及吸收,使声能在介质中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称为衰减。

(5)Doppler效应

指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在连续介质中作相对运动时,所造成的接收频率不同于发射频率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

这一现象是奥地利学者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在1824年发现的。

即振源与接收器相对运动时,接收频率增高,而背离时降低,频率的改变称多普勒频移,发生频移的现象即多普勒效应。

根据该效应可测出有无血流或组织的活动,活动的方向及活动的速度,可以检查心、血管病变。

(四)声阻抗

定义:

阻抗声能传播的力量称之为声阻抗。

声阻抗(Z)=介质密度(P)×声速(C)

即介质密度越大,声速越快,声阻抗越大

骨阻抗最大,肝脏次之,血液最小

声阻抗差越大,反射越强

根据声阻相差的大小与组织结构内部的均匀程度,将人体组织、器官等的声学类型分为四种:

无反射型少反射型多反射型全反射型

1)无反射型:

所有液性组织

无声阻抗相差异界面,反射少吸收亦少,声能很好传导—如胆囊、膀胱、囊肿、胸腹水等

2)少反射型:

均匀的实质脏器

反射少,密集光点—肝、脾、子宫等

3)多反射型:

结构杂乱的实质器官和肿块,反射多—正常乳腺、异常癌肿等。

4)全反射型:

肺、肠、骨,反射系数99.9%,近全反射,不能穿透第二介质。

三、超声仪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主机+探头组成

探头又称换能器(为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组成)

主机(供给电源)—产生高压电脉冲—激历换能器晶体—电能转换为声能—发射到人体在组织中传播,收集信号—在换能器中把声能转变为电能—在主机中经过检波处理—然后显示在荧光屏上。

可以动结图象,拍片或录象保存,黑白打印、彩色打印、硬盘直接留存等。

超声医生结合图象解剖、病理、生理与临床医学分析总结其规律,对患者病变的部位、性质和功能障碍程度作出概括性的诊断。

仪器

1、多功能一台仪器多种显示(B+M+D);各种不同频率的探头(如配有穿刺、直肠、食道、血管探头等)

2、携便可到病人床边检查

3、专业性强的仪器眼、甲状腺、头颅、乳腺等

※现在四大影象

超声影象核磁共振核素CT

四、超声诊断术语(以回声形态命名)

1)光点:

指回声细小点状。

(肝、脾、子宫等)

2)光斑:

指光点聚集呈明亮的小片状,边界清楚,直径约<0.5cm。

(指炎性组织、钙化灶,小结石等)

3)光团:

指回声光点聚集呈明亮的团状,直径>0.5cm,有一定边界。

(结石,肿瘤等)

4)光环:

指光点排列呈圆环形。

(胎头、节育环)

5)声影:

在超声波传播途径内,因反射体对超声的反射,折射,吸收等致超声能量的衰减,使声能不能到达其后方,而形成的直线阴影。

(可见于结石、钙化)

6)声晕:

指肿瘤光团周围出现一圈暗带(可见于原发性肝Ca)

7)蜂窝状:

指多个低中等强度的粗细不等的光点、光团,其间夹有很多散在的小暗区,形成蜂窝状改变。

(葡萄胎)

8)平行管征:

正常总胆管内径是门静脉的1/3,其扩张时内径大于或等于门静脉而出现两条平行的管道(见于阻塞性黄疸)

9)牛眼征:

在病灶实质回声中心出现无回声(多见于转移Ca)

10)靶环征:

在病灶低回声区中心出现强回声(多见于转移Ca)

11)驼峰征:

指肿瘤组织向脏器表面的隆起象骆驼驼峰。

(肝Ca)

12)角征:

多指肿瘤组织位于脏器边缘而使其失去正常角度。

13)假肾征:

来自胃肠道的肿块形成类似肾脏的声像。

14)“彗星尾”征:

强光斑后方出现的狭长的带状回声。

(小结石、避孕环)

五、常见的几种超声效应与图象伪差:

1)混响

超声垂直照射到平整的界面而形成声在探头与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出现等距离的多条回声,其回声强度渐次减少,称为多次反射。

由多次反射和/或散射而使回声延续出现的现象称为混响伪像。

如腹壁回声常出现混响,使膀胱、肾脏、表浅囊肿等表浅部位出现假性回声。

识别:

侧动探头

加压探头

2)旁瓣伪像

由旁瓣的反射造成。

在结石和肠气等强回声两侧呈现“狗耳”样或称“披纱”样图像。

3)部分容积效应(切片厚度伪像)

因声束宽度较宽引起。

这种伪像出现在胆囊内形成胆泥样图像,称为假胆泥。

识别:

嘱病人改变体位,假胆泥不会朝重力方向移动。

六、优缺点及临床应用

1、优点:

1)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伤性检查技术。

2)可获得丰实信息,切面图象清晰,层次清楚,接近于解剖结构。

3)对活动介面能作动态的实时显示,便于观察。

4)发挥管腔造影功能,无需造影剂可显示管腔结构,大血管、肝静脉、肝内门静脉、胆管等。

2、局限性:

1)超声伪像:

如混响效应,旁瓣效应等干扰,可出现超声的假象,经验不足易误诊。

故各种仪器检查应相互弥补,现CT、超声、核磁共振已构成了现代诊断医学的三大发展。

2)超声在空气中产生全反射,看不到被遮盖的脏器,故胃肠显示差;骨骼密度大,超声难以穿透。

在临床应用中有其局限性。

3)检查时需涂耦合剂,消除皮肤与探头之间的空气,使声阻抗差减小,便于清晰显示图象。

七、临床应用

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某些具有一定特异性

1)眼科(眼内异物的定位,视网膜剥离,眶内肿瘤等)

2)心脏(先心如室缺,房缺,动导,法四等;瓣膜疾病如瓣膜狭窄及反流,赘生物等;心包积液、心脏肿瘤等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3)某些器官内占位性病变的早期发现(如1cm左右的肝癌等)

4)显示肝脏的三大管道,对区别黄疸性质有重要诊断价值。

(内、外科)

5)各体腔的积液。

(最佳)

6)各脏器的结石。

7)产科的胎儿观察,早、中、晚期妊娠。

8)妇科的子宫病变、卵巢的病变。

9)泌尿系的病变:

肾积水、肾结石、肾肿瘤、输尿管结石、膀胱病变、前列腺病变。

心脏疾病超声诊断

教学目标

1.掌握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

2.熟悉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房黏液瘤、心包积液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

心脏结构

Ø四个心腔

Ø两支大动脉、两支腔静脉、肺静脉

Ø四组瓣膜

Ø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系统

Ø心脏纤维支架

Ø心包

v胸骨旁主动脉根部短轴见AV,收缩期呈倒三角形,舒张期呈Y,其周围一圈从后部的LA起,顺钟向转,依次为LA、IVS、RA、TV、RV、RVOT、PV(肺动脉瓣)、MPA及其分支RPA、LPA,病人条件好的足可显示左、右冠状A。

第一节心脏瓣膜病

概念:

由于感染、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及老年退行性改变引起瓣膜病变称为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主要包括瓣膜狭窄及瓣膜关闭不全,此外瓣膜脱垂及腱索断裂也可能导致瓣膜关闭不全。

病因:

风湿性,先天性,退行性

风湿性心瓣膜病

是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造成的瓣膜病理状态,瓣膜前后叶交界处及根部水肿、炎症及赘生物形成,反复发作后瓣膜和腱索发生粘连、缩短、纤维化和钙化,以至瓣膜口径狭小或关闭不全,临床主要表现为相应瓣膜区的心脏杂音与心功能障碍。

一、二尖瓣狭窄

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尖瓣狭窄引起左房压力增大,左房扩大,肺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导致肺淤血,使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功能不全。

(一)超声表现

常用扫查切面

左室长轴观、二尖瓣水平左室短轴观、心尖四腔观。

超声表现:

⒈二维切面

⑴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及二尖瓣口面积变小,开放幅度<2cm;开放面积≤2.5c㎡;若≤1c㎡为重度狭窄。

⑵二尖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部分瓣尖可呈团块状回声。

⑶瓣膜活动受限,二尖瓣前瓣呈圆顶状运动,后瓣与前叶呈同向运动。

⑷左房大,右室大,肺动脉增宽。

2.M型超声心动图

(1)“城墙波”出现

(2)二尖瓣后叶与前叶呈同向运动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彩色多普勒

舒张期二尖瓣口见以红色为主的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

(2)频谱多普勒

二尖瓣口左室侧,显示舒张期宽大的湍流频谱。

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PVE)>1.5m/s,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V)>0.9m/s。

二尖瓣狭窄:

正常:

瓣口面积4~6cm2,平均压差小于5mmHg

轻度狭窄:

瓣口面积1.5~2.0cm2,平均压差5~10mmHg

中度狭窄:

瓣口面积1.0~1.4cm2,平均压差11~20mmHg

重度狭窄:

瓣口面积小于1.0cm2,平均压差大于20mmHg

二尖瓣狭窄的诊断步骤:

定性诊断

定量诊断

病因诊断

二尖瓣关闭不全

概念:

二尖瓣瓣环、瓣叶、腱索及乳头肌的任何部位异常,均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如老年性退行性改变、二尖瓣脱垂、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腱索断裂、冠心病乳头肌功能不全、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功能不全等。

血流动力学改变:

左房容量负荷增加,左房代偿性扩张,左室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左心功能不全,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功能不全。

(一)超声表现

常用扫查切面为左室长轴观、二尖瓣水平左室短轴观、心尖四腔观。

1.二维超声心动图

(1)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二尖瓣增厚,回声增强,收缩期二尖瓣前后叶不能对合。

(2)左房及左室增大,室壁及室间隔搏动增强。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彩色多普勒:

收缩期从二尖瓣口向左房方向的以蓝色为主的五彩镶嵌的反流束。

(2)频谱多普勒:

于心尖四腔观将取样门置于二尖瓣口左房侧,可显示收缩期的反流血流,其特征为:

负向,单峰,频带增宽,内部充填,多数持续整个收缩期,最大速度可达3~4m/s以上。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定量诊断

轻度关闭不全反流束面积小于4.0cm2

中度关闭不全反流束面积4.0~8.0cm2

重度关闭不全反流束面积大于8.0cm2

(三)鉴别诊断

二尖瓣关闭不全需和二尖瓣生理性反流鉴别。

后者一般反流束细小,并且血流峰值速度低,小于2.0m/s,也不能引起左房左室扩大。

三、主动脉瓣狭窄

概念

主动脉瓣狭窄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瓣疾病。

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如二叶瓣、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风湿性瓣膜病变均可引起主动脉瓣狭窄,即主动脉瓣口收缩期开放受限。

三、主动脉瓣狭窄

概念:

主动脉瓣狭窄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瓣疾病。

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如二叶瓣、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风湿性瓣膜病变均可引起主动脉瓣狭窄,即主动脉瓣口收缩期开放受限。

(一)超声表现

常用扫查切面为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心底短轴观、心尖四腔及心尖五腔观。

⒈二维切面及M超声

⑴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及瓣口面积从胸骨旁左室长轴图测量主动脉瓣右冠瓣和无冠瓣瓣的开放幅度<15mm(正常值16-26mm)短轴图测瓣口面积<2c㎡

⑵主动脉瓣增厚,回声增强,呈斑点状、条状、块状,活动受限。

⑶左室向心性肥厚,后期可扩张。

⑷升主动脉狭窄后扩张。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彩色多谱勒:

心尖五腔观及左室长轴观显示收缩期五彩镶嵌血流从主动脉瓣口流向升主动脉。

(2)频谱多普勒:

于心尖五腔观,取样门置于主动脉瓣上,可检测到收缩期的射流束,负向,频带增宽,峰值速度大于2.0m/s,峰值时间后移。

(三)探测要点

主动脉瓣狭窄注意各切面显示主动脉瓣的数目、形态、回声改变、开口幅度及面积,尤其当怀疑有主动脉瓣开放受限时,用彩色血流显像观察有无五彩镶嵌血流信号,并一定用频谱多普勒检测有无高速的射流束。

主动脉瓣狭窄诊断包括

定性诊断

病因诊断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有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或主动脉瓣脱垂、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老年性退行性改变、主动脉窦瘤样扩张等。

(一)超声表现

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心底短轴观、心尖五腔观为常用的扫查切面。

1.二维与M型超声心动图

(1)主动脉瓣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

(2)主动脉瓣舒张期不能对合

(3)由于主动脉瓣反流冲击二尖瓣,二尖瓣前叶或前后叶产生舒张期振动

(4)左室扩大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彩色多谱勒:

舒张期显示自主动脉瓣口流向左室流出道的五彩镶嵌的反流束。

(2)频谱多普勒:

可检测到舒张期正向的湍流频谱。

(二)探测要点

主动脉瓣扫查最常用的切面是胸骨旁心底短轴观,观察主动脉瓣的数目、形态、回声、运动情况,确定主动脉瓣病变的性质,分析病变的原因,同时结合心尖五腔观及左室长轴观,应用彩色血流显像和频谱多普勒明确诊断。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

(一)房间隔缺损

分型: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最主要),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冠状窦型房间隔缺损,混合型房间隔缺损

血流动力学改变

正常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当房缺时,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小缺损分流量少,右房、右室扩大不明显,多数分流量大,使右心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右心系统扩大,严重病例后期肺小血管受损,肺动脉压升高,左室、左房压力升高,房水平可出现右向左分流。

(一)超声表现

胸骨旁心底短轴观、胸骨旁四腔观、剑下四腔观及剑下腔静脉长轴观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常用切面。

1.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1)房间隔回声中断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直接征象

(2)右房、右室扩大,右室流出道增宽,肺动脉内径增宽。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彩色多普勒显示房间隔中断处以红色为主的五彩镶嵌的穿隔血流。

3.声学造影和经食管超声探测对房间隔缺损诊断有重要意义。

(二)探测要点

房间隔缺损超声图像上常常出现假阳性。

心尖四腔观房间隔因与声束平行而产生回声中断,可应用胸骨旁四腔观或剑突下四腔观扫查避免误诊。

另外彩色血流显像心房水平见红色的穿隔血流,可能是切面中显示冠状静脉窦内血流造成的假象。

可多切面扫查穿隔血流是否在其他切面也出现,并观察右心是否扩大,上述两条都出现时才能确定房间隔缺损。

二、室间隔缺损

v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

v双动脉下型室间隔缺损

v肌部室间隔缺损

血流动力学改变

由于左向右分流,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肺血流量增多,肺血管长期痉挛,使肺小血管内膜和中膜增厚,右室阻力负荷便增加。

当右室压力负荷接近甚至超过左室压力时,可发生心室水平无分流,或右向左分流,这种右向左分流造成的系列改变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二、室间隔缺损

(一)超声表现

室间隔缺损的常用切面有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心底短轴观、心尖四腔观、右室流出道长轴观及左室短轴观等。

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M型超声心动图

(1)典型的室间隔回声中断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直接征象

(2)较大室间隔缺损,左室左房扩大

(3)右室流出道增宽及肺动脉扩张,搏动增强

(4)肺动脉高压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彩色多普勒:

于室间隔缺损处显示一束红色为主的五彩镶嵌血流从左室进入右室。

(2)频谱多普勒:

将取样门置于室间隔缺损处的右室侧,显示收缩期左向右分流频谱,呈单峰波型,速度较高。

(三)探测要点

较大的室间隔缺损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血流显像较易于诊断,但较小的室间隔缺损二维超声不易发现,需配合彩色血流显像及多普勒频谱才能诊断,此时在室间隔处五彩血流上取频谱,可有收缩期高速的湍流信号。

(三)原发性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

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按病因

分类

继发性围生期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病

炎症性心肌病

一、肥厚型心肌病

又称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主要表现的,有遗传和家族倾向的心肌病,其特点是左室和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室腔缩小,流出道狭窄,收缩功能亢进和舒张功能明显受损,结局可以猝死,也可以在疾病晚期进入充血性心力衰竭状态。

(一)超声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的常用扫查切面有左室长轴观、左室短轴观、心尖四腔观及心尖五腔观等。

1.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⑴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肥厚,比例一般大于1.5。

⑵左室流出道不同程度狭窄≤2.0cm.。

⑶二尖瓣收缩期向前运动(SAM现象)。

⑷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早期收缩期功能增强,舒张功能减弱,晚期均可减弱。

⑹CDFI:

在左室流出道内可见收缩期射流束,频谱多普勒可记录到混叠的射流信号。

(三)探测要点

左室短轴观是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切面,能够对比观察局部室壁增厚与正常室壁的比值。

心尖五腔观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瓣,及左室流出道,鉴别主动脉瓣狭窄和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二、扩张型心肌病

此型最为常见,约占心肌疾病的70%以上,病理特点是全心扩大(全心型),一般以左心扩大为主(左室型),偶有以右心扩大为主者(右室型),临床大多表现为顽固的,或进行加重的心力衰竭和各种心率失常,预后恶劣。

(一)超声表现

左室长轴观、左室短轴观、心尖四腔观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常用切面。

一.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⒈全心扩大,以左心为主,大心腔,小瓣口。

⒉室壁运动普遍性减低,心脏舒张功能明显减弱。

⒊二尖瓣开放幅度下降,舒张期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之间的距离(EPSS)明显增大>1.0cm,二尖瓣前后叶运动曲线成对称性钻石样外形。

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瓣血流峰值降低。

在扩大的左、右房内可见到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反流信号。

第四节心脏黏液瘤

心脏黏液瘤多有蒂,易附着于房间隔卵圆窝,瘤体大小不等,随心脏舒张收缩而往复运动,当舒张期瘤体经过瓣口时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形成类似瓣膜狭窄的临床表现。

一、超声表现

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心底短轴观、胸骨旁四腔观、心尖四腔观等为心脏黏液瘤常用切面。

1.部位

2.形态及大小

3.活动度

声像图特征:

1)心房内见一轮廓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中等或较强回声光团,可随房室瓣开放而活动,房室瓣开放时,光团可达房室瓣口,房室瓣关闭时,光团回到心房内,光团的回声强弱与病理结构有关。

2)瘤体活动度的大小,可反映瘤体蒂的长短。

3)常伴有左房大,右室大。

4)CDFI显示肿瘤阻塞瓣口后周边呈高速血流。

二、鉴别诊断

心脏黏液瘤和心脏血栓

第五节心包积液

正常人的心包壁层和脏层之间有可起润滑作用的少量液体,量少于50ml,由于结核、风湿、病毒、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心包内液体增多时,临床上称为心包积液,量少时数十毫升,量多时可至数千毫升,严重时可形成心包填塞。

一、超声表现

常用切面有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四腔观、心尖四腔观等。

一、超声表现

(一)二维超声心动图

于左室后壁的后方及其他部位心包两层之间出现无回声区,是诊断心包积液的特征性改变。

无回声区的宽窄与心包积液的多少成正比,少量心包积液一般位于左室后壁后方及右室前壁前方。

大量心包积液多在心脏四周包绕。

积液量大时,心脏呈“游泳心”。

二、心包积液定量

积液量估计法:

以左室后壁后方的暗区为准。

宽1cm,积液800ml;

宽1.7cm,积液1000ml;

宽2.5cm,积液1250ml。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适应证

肝脏解剖

(1)大体解剖

肝为人体最大实质性脏器,呈楔形,主要位于右季肋部,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

其上届与膈同高,平右侧第五肋间,下届一般不超过右肋弓。

肝由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

膈面光滑,脏面凹凸不平,由左右纵沟和中间横沟形成“H”形结构。

(下一页)

①右前纵沟有胆囊窝—内有胆囊

②右后纵沟为腔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